20

PK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胜算几何?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b67N7ja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m2En2b.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薛洪言

银行浑身是宝,每个业务部门拆出来,都对应一方市场。直销银行之于网络金融部、理财子公司之于资管部、金融科技子公司之于信科部,都是如此。

大概是穷则思变,在科技进步、趋势变革面前,这几年,银行兴起了拆分潮——从网金部拆到信科部,从前台拆到后台。自然,拆有拆的道理,可一拆了之,就能踏上时代变革的浪潮之巅么?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谈谈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

一问趋势:风潮从何而来?

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兴业数金,为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拉开序幕。四年过去了,只有7家机构跟进,分别为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技、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金融壹账通属于平安集团而非平安银行,因可比性高,本文纳入银行科技子公司一并讨论。

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业内仍属稀缺品,是行业走到一定阶段后的水到渠成——在科技强力渗透金融业的背景下,科技转型走在前列的银行,填过坑、踩过雷,把经验教训分享出来,先进帮扶后进,自渡渡人。

不过就业内这8家子公司而言,却并非都是瓜熟蒂落。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自渡渡人型 经过生态内多年实践积累,科技输出水到渠成,且已在市场中攻城略地、站稳脚跟;

一类是愤发自渡型 把科技子公司视作转型提速契机,希望借助法人公司在人、财、事权上的相对独立,摆脱母行内部各种包袱的束缚,文化优化、基因改良,继而在科技转型层面实现突破;

还有一类纯属跟风 科技积累有限,自身转型乏善可陈,只不过“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作怪,赶鸭子上架。

至于这8家机构分别属于哪一类,我给不出让人心服口服的答案。正如大潮来后,总有人在裸游,潮水褪去前,却不能言之凿凿地指证。

归根结底,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对科技驱动金融新趋势的一种应激反应,水到渠成也罢、刻意跟风也罢,与银行所处的境况有关。

随着市场讨论的增多,慢慢地,科技子公司会被当作银行成功转型的“客观”证据,那些没成立子公司的大中型银行,会争先恐后地抢这顶帽子,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批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路上,中小银行转型“救星”,也在路上。

二问破局:如何打开市场?

中小银行科技转型是个大市场。

据银保监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达1135.73亿元。金融科技的渗透、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更是加剧了中小银行拆旧楼、盖新楼的需求,据我所见所知,谁能帮中小银行解决科技转型难题,花多少钱它们都舍得。

蓝海就在那里,可谁能填这个海呢?

科技转型,是全流程转型,从IT架构、核心系统、数据仓库到账户打通、产品设计、获客运营、风险控制等,缺一不可。

这些年银行业流行一个名词,去IOE,指的就是在底层架构层面摆脱对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的依赖,这反过来也是银行在设备系统层面依赖外包的佐证。据2015年数据,银行业核心系统自主开发比例只有16%,基础设施自有产权占比只有58.3%。

系统固然重要,不过,系统先进不等于产品领先,更不等于更大的市场份额。系统之上,还要看产品创新、业务流程、风险偏好及获客运营等。正如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所讲“智能制造不是医治企业百病的良药,它不能替代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本身”。

因此,若不能与市场、规模捆绑,只输出设备、系统,科技公司对金融机构而言,只是供货的乙方,缺乏话语权,也没有粘合度。就如ATM设备供应商,银行抛弃它们时,一声招呼也没打。

于中小银行而言,底层科技&系统层面自主自控难度太大,依赖外包已成定局,在选择外包第三方 (即所谓的金融科技输出方) 时,会更加注重那些能同时输出流量和用户的金融科技服务商。

来看一个案例。

2018年,西安银行个人贷款同比增长77%,居上市银行之首。其中,个人消费贷(含经营贷)增速超过200%,余额达202亿元。

ZNvYry2.jpg!web

在招股说明书中,西安银行坦承个人消费贷款大幅上升的原因是“与优质合作伙伴合作开展小额线上消费贷款业务”,结合西安银行官方公告里“与蚂蚁金服合作开展支付宝‘借呗’线上贷款业务,受益人数近100万人”的描述,不难发现这个优质合作伙伴是指蚂蚁金服。

业务合作背后还有科技合作。一则双方在线下支付场景搭建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二则西安银行借助蚂蚁金服的移动金融开发技术平台(mPass),重构手机银行APP。

有了这些合作基础,后续在科技层面的深度合作自会水到渠成。

三问竞争:PK互联网巨头,输赢几何?

2017年以来,互联网巨头转型科技开放平台,整体上便是“内用流量、外示科技”。可互联网巨头做起来顺手的事,于银行则难上加难:

一则是银行没有自主场景,缺少流量合作的纽带,资金拆借层面虽有合作,但距离科技太远;

二则是心态问题,银行大讲开放银行战略,特指开放自家的产品,没人愿意开放自家用户和数据,在整体保守的文化下,也没人愿意承担诸如“为竞争对手导流的内部指责”和“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

就这几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输出路径看,大致有三类,各个不同,却都不涉及流量和用户的输出。

一类主打科技输出,做系统提供商。如招银云创,聚焦提供金融基础云服务、云安全服务、金融IT SaaS服务、IT咨询服务和基础运维服务一系列云计算服务。

一类是科技+业务两条腿走路,以解决业务痛点为突破口,输出科技能力。如金融壹账通,旗下移动银行、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壹企银、智能闪赔、资产负债管理、ABS生态圈、壹资管、银行核心云等产品,聚焦业务解决方案,而非底层系统架构。

还有一类另辟蹊径,主打企业和政府客户。如工银科技,以金融科技为手段,聚焦行业客户、政务服务等金融场景建设,开展技术创新、软件研发和产品运营。

无论哪一类,都缺乏业务纽带的助力,没有业务纽带,也就没有数据粘合, 而数据是科技的原材料,不能以数据为桥梁,金融科技的输出推广,谈何容易。 即便达成合作,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仅限于IT服务商的角色,距离生态融合的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所以,金融科技子公司以系统输出为拳头产品,恐怕扛不起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担子。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在业内久负盛名,这个成功也并非全以科技取胜。

兴业银行于2007年推出银银平台,主打中小银行柜面资源共享,属于科技输出的早期模式。据时任同业部总经理郑新林回忆,最初几年推广银银平台很辛苦,方案都讲吐了,效果有限。真正让银银平台上量的,反而是监管有关第三方存管的规定。

“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资金如滔滔江水汇入股市。而第三方存管银行的资格证监会只颁发20多张牌照,原本许多做了银证转账的中小银行没有获得第三方存管业务资格,意味着要失去很多客户和为资本市场服务的能力。

银银平台巧妙地设计出两家银行结算账户直联的模式,让第三方存管银行的结算账户成为中间过渡账户,成功对接证券公司和大量失去存管资格的中小银行。这种直联模式首先在东莞农商行上线,两年之内推广上百家中小银行,顺便把柜面系统也连上了。”

一招鲜,吃遍天。仍以西安银行为例,2014年与兴业银行合作,切入点也是第三方存管业务,截止2018年6月,已借助银银平台接入96家主流券商。

问题是,缺乏业务纽带和数据纽带的系统输出,渗透带动效果终究受限。当西安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寻找合作伙伴时,找的却是蚂蚁金服。

做IT系统服务商,易;做金融科技服务商,难。

四问前景:自渡未济,何以渡人?

外战不行,还可聚焦母行这个大市场。

事实上,新近成立的几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首要职责就是服务银行内部。问题来了,服务内部,又何必拆分呢?

拆有拆的好处,从一级部门到法人公司,权责利独立了,市场化的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大家更有干劲、更有效率。可这是理想化状态,更常见的做法是人不换,组织关系变一变,今天是银行信科部门程序员,明天就是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人才。

人不变,事也不变,市场化的机制从何而来呢?

就像市场传言,某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后,为提高员工积极性,向母行申请市场化薪酬,最后母行批复人均涨薪几百元。

就涨幅而言,激励效果为零,甚至为负。我想,母行HR也有难处,业务部门在前线拼杀尚且奖金缩水,后台部门过下阳澄湖的水就要涨薪,恐难以服众。

在具备外战能力、可以自给自足之前,金融科技子公司终究要在母行资源池里做通盘考虑,所谓独立的人财事权,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有名无实。

所以,绝大多数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只是信科部门的法人化,除了多块牌子、多点谈资外,一切照旧。

问题出在哪里?自渡不成,就出来渡人,太急功近利了。

自家转型尚未成功,在拓展外部市场时就举步维艰,反过来只能靠母行养活,所以人财事权不能独立。市场化机制建立不起来,在服务内部转型中亦难建大功,愈发得不到优待,最终的结果,虽然独立成法人公司,但与未独立时并无二致。

破局之策,依旧在自渡渡人四个人——先把内部转型做出成绩来,得内部认可,才有机会在外部市场建功,独立成法人子公司才有意义。

以平安为例,2015年成立金融壹账通,对外输出金融科技。据中国平安财报,截止2018年末,成效显著,见下图。

IRbuAjj.jpg!web

可金融壹账通的成功需向前追溯。早在2011年8月,中国平安就成立平安金融科技(全名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以之为控股架构,陆续将平安科技、平安金服、平安直通、万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壹钱包、前海征信、汽车之家、平安城科等子公司整合起来,科技、数据、场景交融杂汇,实现所谓“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生态内部建功见效后,于2015年成立金融壹账通对外输出,才算水到渠成。

互联网巨头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无论是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还是度小满开放平台、苏宁金融科技,都是先在自家的场景体系内建功见效,之后才走上金融科技开放输出之路,可参照下图。

JZNJzmA.jpg!web

于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自渡未济,安可渡人?

五问风险:黑天鹅会降临吗?

最后,还要谈谈风险,谈谈不确定性。

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则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构成。互联网巨头与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联袂逐鹿中小银行科技转型的大市场,安知没有政策风险?网联上线之于第三方支付市场、信联上线之于个人征信市场,均是先例在前。

银行科技转型既已势不可免,若国家推出行业级银行科技平台,单一机构的科技输出平台就只能避其锋芒。事实上,《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早已做了明确规划: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加强银行间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在资源、人才、经验等方面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发挥集约效应,联合开展面向银行业的公共云平台规划和建设。建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市场化运作、具备金融级安全等级的行业云平台运营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以行业云平台为基础开展金融技术创新研究,形成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接口、公共应用等一批技术公共服务。”

行业级的云平台一旦上线,便是“倚天一出,谁与争锋”。或早或晚,底层基础设施都要还归行业和监管,作为市场机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聚焦底层平台输出没有前景,只有不断向表层发展,不断与业务靠拢,才是出路。

回转过来,则是要加大开放,从科技开放走向业务开放。不是把自己的产品向市场开放,而是把自己的用户开放给市场。

需要真开放,不是假开放。(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