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瑞幸与星巴克的注意力争夺战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3942880.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EJbeIfQ.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IMS李檬

近来,“跑步上市的瑞幸咖啡”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瑞幸一位高管直言:“很多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式再做一遍。”

现今,外界都懒得讲“互联网思维”了,就像“流量”、“风口”、“移动互联网黄金10年”、“互联网下半场”这些老词老调,难再勾起大家兴趣。

不过,就瑞幸咖啡的崛起路径看来,创立半年,超过(国内第二)咖啡连锁店COSTA进入中国12年的开店数量,三年左右,(国内第一)星巴克眼看也快要输给瑞幸咖啡。

哪怕瑞幸咖啡也有很长时间的“烧钱”阶段,“打法”并无太多新奇之处,但这个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急功近利”颠覆原有格局,触发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瑞幸咖啡公开表示:“花(一年亏掉)8亿买到2000家直营店是一笔好生意,以后还会亏更多。”

他们甚至在招股书里直言不讳:“自我们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净亏损,未来我们可能继续遭受重大净亏损。”

我认为,这是在“看终局、造趋势”——将一种可能的未来快速提前兑现。

这种商业逻辑,可能给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很高的门槛。

当下,很多创业公司“账上快没钱了”,BAT发出警告“很难再有指数型、爆发式的增长了”,在互联网创业的寒流中,瑞幸咖啡凭什么敢这样“急功近利”?

定义对手,可以决定你的出路

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咖啡消费的增速是2%,而中国是15%,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咖啡市场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

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在2017年就说过,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年每人消费1.5杯咖啡,而美国这个数字是300杯。

除此之外,中国中产阶层将在2021年达到6亿人,是美国人口总量的两倍。

OK,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注意“增量市场”这四个字。

瑞幸咖啡直接将星巴克视作竞争对手,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调研。

结果显示:只有26%的人愿意购买超过30元以上的咖啡,星巴克咖啡的高价格,主动空出了大片市场盲区。

瑞幸咖啡甚至得到了星巴克最大的主动投资方——(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集团(BlackRock,Inc.)的投资背书,很快开启了美股上市之路。

贝莱德集团投资瑞幸咖啡的背后,是暗含深意的,就是“难以忍受”美国公司总是在“存量市场”上做无意义的纠缠。

知道星巴克将谁视作主要的竞争对手吗?

麦当劳。

目前看来,麦当劳全球大概有37000家店,星巴克是25000家,几乎处于同一量级。

麦当劳原本是卖快餐的,却高调“复制”星巴克。

麦当劳北美地区的很多店里,设置有咖啡馆,经过多次“盲眼测试”,咖啡口味已不输星巴克。

麦当劳甚至大幅打广告,大声讲“喝4美金的咖啡是愚蠢的”,讽刺星巴克咖啡的价格高。

星巴克的对策是高调“复制”麦当劳。星巴克启动“免下车外卖”业务,这是麦当劳最流行的“得来速”汽车餐厅的模式。

星巴克为了提高“翻台效率”和“顾客流转速度”,部分新店装修时,将木质座椅取代舒适的沙发,不想顾客久坐不走。

星巴克与麦当劳都在拼,看谁能在对方成为自己之前,先成为对方。

亚马逊与沃尔玛的正面交手也是如此。

这几年,亚马逊开了书店,收购了Whole Foods全食超市,彻底进入线下的零售店,以及生鲜、食材配送生意;沃尔玛32亿美金收购了阿里巴巴参股的电商平台Jet.com,Jet.com承诺,其网站商品的售价将比包括Amazon在内的任何地方都要便宜10%到15%。

这种“看谁先成为对方”的游戏,恶化了竞争环境,对企业盈利特别负面。

然而,美国消费市场毕竟是一个“存量市场”,消费者几乎没有未被开发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风险投资更多是进入to B(面向企业服务)领域,国内则95%进入to C(面向消费市场)领域。

瑞幸咖啡能够得到贝莱德的加持,主要是瞄准一个广大的“增量市场”,并落地一种新的商业逻辑(社交电商),避免了类似星巴克对麦当劳、亚马逊对沃尔玛那种无意义的纠缠。

讲成本很俗,但很实际

咖啡天然具有“社交基因”,差别在于,星巴克强调“第三空间”,瑞幸咖啡瞄准“社交电商”。

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就说过:“在星巴克这个‘第三空间’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职场的上下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里各种角色的束缚,人们可以把真正的自己释放出来。

星巴克的使命就是通过每一个顾客、每一杯咖啡,把每一个社区凝聚起来。”

星巴克只做了一件事,只讲了一句话:如果我不在公司我就在家,如果我不在家我就在星巴克,如果我不在星巴克,我就正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星巴克是什么?第三空间。

星巴克正是创造了一种生活形态,社交是核心基因。

我自己长期是星巴克的粉丝,据说,这种美式咖啡有减肥效果。

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的、失意的年轻男女,可以在星巴克的店里一杯咖啡坐一整天,总会有人无障碍的倾听他们表达情绪。

瑞幸咖啡没有创造什么,只是借助已有的社交网络,吸纳用户流量。

截止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已经拥有2370家直营门店,累计1687.23万消费者购买过瑞幸的“小蓝杯”咖啡,每个月平均有440万消费者在瑞幸实体店或者App上消费。

瑞幸咖啡核心的营销策略,就是三个大招:首单免费+分享有礼+咖啡请客。

新用户输入手机号,就能获得免费体验券,购买后免费给好友送咖啡,又能各自得一杯,激励用户进行自发分享,带给瑞幸咖啡源源不断的用户流量。

瑞幸咖啡也有强硬的一面:要求用户必须在官方App上才能下单,这就将很多重隐私、嫌麻烦的人挡在门外。

但这个坚持是有必要的,因为要积累用户数据,数据足够多了,才知道用户喜欢什么,然后针对性的实施精准营销。

瑞幸咖啡、拼多多、小红书,都在设法释放社交网络的营销价值。用户在自然而然的社交行为中,会帮助品牌找对场景、找对人。

任何社交营销,只是加速这个“找对场景、找对人”的进程。

瑞幸咖啡真正超越星巴克的地方就两个字——成本。

星巴克咖啡只能用高价格,来覆盖“顾客慢悠悠享受氛围”带来的高成本,即使星巴克咖啡可以“送外卖”,也不可能有多少降价,怕冲击线下生意。

瑞幸咖啡恰恰相反,其所有的订单都在线上,现金交易不会发生在咖啡店现场,员工专注于引导、服务顾客,明显降低了运营成本。

如何做好一个“注意力商人”

在瑞幸咖啡的崛起过程中,外界往往特别关注以下两个商业逻辑:

一是“赛道逻辑”  

瑞幸咖啡过去一个财年“烧钱”接近10亿,公司坦承还会“长期坚持补贴,持续大约三年到五年”。

这是不是一个“赛道吓阻”策略?

因为投入这条赛道,代价太大,要使潜在的竞争对手知难而退。无疑,客观上是有这个效果的。

二是“闭环逻辑”  

创业公司传统的稳健策略,是先实现小规模的盈利,验证这个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不断投石问路,牢固基础、逐步扩张。

瑞幸咖啡的“社交电商”,“看终局、造趋势”,先“烧钱”圈住大规模用户,然后在庞大用户的基础上,逐步寻求盈利,基于社交网络建立一个自我强化的商业闭环——用户越多,越能透过用户口碑,“找对人、找对场景”,吸纳更多用户流量。

就像拼多多在用户规模突破500万时,出现“社交炸裂”,病毒式的口碑传播,用户规模和交易额指数增长。

其实,两种商业逻辑汇聚在一点,就是“争夺注意力”。

有人说,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只有理解了不同公司是怎么争夺注意力的,你才能抓住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

星巴克本质上也是一个“注意力商人”,星巴克当初的崛起有两个动力引擎:

一是占据核心商圈的优越位置。

要使“星巴克”品牌占据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二是上市。

星巴克咖啡是快消品,顾客记忆越深刻、越是瞬间想到你,你就越有优势,星巴克上市以后,只要你关注股票行情,多少会留意星巴克,时间久了,成为你记忆中的深刻印记。

不过,星巴克争夺注意力的传统方式,与社交网络上信息的流动速度是不能比的。

在社交营销的策略选择上,瑞幸咖啡甚至比拼多多更加激进,不是仅仅借助微信,而是一直在努力推广自己的APP。

咖啡是含有可卡因的,会使人上瘾,这种特性也会传递到品牌记忆上,争夺注意力的战果——品牌联想,也更容易得到巩固。

可以预见,社交网络的技术和体验仍会持续进化、迭代。

诸如微博、微信、美图、直播、短视频等等新媒体技术,会不断改善用户体验,甚至更使用户“上瘾”。这已经是争夺注意力的主战场。

瑞幸咖啡其实是在当今的“注意力主战场”上,与过去的大赢家星巴克进行竞争,这早已不是产品和体验的竞逐,而是社交和新媒体的商业逻辑的竞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