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幸之幸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6112.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者丨Eastland 虎嗅研究总监
美东时间4月22日早8点,瑞幸咖啡向美国SEC正式提交了招股文件F-1表格。承销商为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等机构。融资额度没有正式披露,据腾讯科技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融资额为5亿~8亿美元。
4月18日,管理着6万亿美元资产的 贝莱德 (BlackRock Inc.) 领投瑞幸咖啡 1.5亿美元B+轮融资。贝莱德透过多家子基金合共持有星巴克8180万股,占比6.58%,为星巴克最大主动投资者及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股东。
最新消息,食品巨头路易达孚 (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进出口商) 将投资5000万美元认购瑞幸咖啡发行的A类普通股。招股书披露,路易达孚与瑞幸咖啡达成协议,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建设和运营一家咖啡烘焙工厂。
2018年就做两件事
2018年瑞幸咖啡做了两件事:开店和拉新。
1)开店
2018年2月,瑞幸咖啡宣布5月底门店数要达到500间。2月28日《北京商报》发表《 百天要开500家店,瑞幸咖啡底气何在 》,借“业内人士”之口断言“结合人力、选址等因素,基本没有可行性”。
2018年Q1,瑞幸咖啡开出281间新店,Q2开出334间新店。截至6月底,门店总数达到624间。2018全年开出开出2064间新店。#“业内人士”不知作何感想#
2019年Q1,瑞幸咖啡只开出297间新店,有媒体“发现新大陆”说什么“瑞幸在2019年整体的开店速度开始放缓”。#把春节当新大陆,令人着急#
让过春节,瑞幸咖啡开店速度会大幅提升,以实现2019年新开2500间的目标。
招股文件披露了各季门店开办费,截至2019年3月31日总支出1.26亿,平均每间60.8万元。但不是谁随便什么人拿1.2亿就能开2000间店,这一点“业内人士”说得非常正确。
2)拉新
2018年Q1“冷启动”,获客成本高达103.5元,其中赠饮成本15.8元/人,其它成本87.7元/人 (品牌广告、效果广告、APP推广、线下活动等) 。
Q2、Q3获客成本分别降至54.7元/人和51.6元/人。进入2019年,获客成本进一步降至16.9元/人,其中赠饮成本6.9元/人。
拼多多被部分人赞美的特长是获客成本低,但将2018年Q4超过60亿的市场费用除3300万新增用户,人均成本182元。即便50%的市场费用补贴旧用户,新增用户成本仍然高达91元/人。
京东2018年Q3市场费用41.3亿,结果活跃用户下降860万;Q4将市场提高到63.5亿,活跃用户总算增加了100万。换言之,2018年H2京东支出104.8亿市场费用,用户数还减少760万!
可见:获客很难、用户“精贵”。
品牌知名度提高 (除了自己花钱宣传,瑞幸咖啡没少免费上百度热搜)、 获客成本巨幅降低的原因是线下门店越来越多。
互联网空间无限大,用户主动光顾你这“一亩三分地”的概率很小。除了BAT等巨头都高度依赖外购流量。
线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对个人而言日常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瑞幸咖啡门店就是活广告,每天不可避免地看到几次,一抬脚就可以进去…… 门店是宣言书、门店是宣传队、门店是播种机 。门店越多吸引的新用户就越多、成本就越低。
2018年瑞幸咖啡亏了16亿,但不提2064间新店、1676万新用户,就是“耍流氓”。
假如一个小伙到北京1年就挣到100万 (还是税后) ,花20万、攒80万。在家人的帮助下首付200万买了房,房贷本息合计300万。
税后年薪百万、北漂一年就买了房,优秀不?但按“流氓算法”:小伙一年挣100万、花200万,还欠下300万巨债。#这两天好象有人在讨论媒体底线?#
咖啡新零售有利可图否?
回答上述问题很简单,就是看未来毛利润在哪里。
伪共享单车运营平台,把车往大街上“一丢”就有用户扫码、注册、交押金,“走运”的那段时间每“丢”一辆价值200元的单车就能收5份押金,至少495元。获客成本居然是负的,不仅没有现金净流出,反而可以“赚”几百元押金。
用户每骑一次只付0.5元~1元,运营方维护、调度成本超过2元,根本没有毛利润。
没毛利润获客有毛用?
1)感谢星巴克
中国本土咖啡新零售赛道上的选手都要感谢星巴克,后者把每杯现磨咖啡的售价提高到30元一线,为后来者留下巨大空间。
星巴克对同行真是厚道,如果采取类似滴滴的做法,咖啡连锁行业将“寸草不生”。
星巴克30元/杯,瑞幸咖啡卖到15元就可赚到得盆满钵满。 瑞幸咖啡亏这么多一是因为开新店、拉新人付出大,二是因为“价格不到位”。
2018年,瑞幸咖啡分别卖出7150万杯饮品及1818万份轻食;销售收入分别为6.5亿和1.36亿;饮品、轻食单价分别为9.1元和7.5元。
饮品售价最高的是2018年Q3,均价达到10.3元/杯。与星巴克相比有很大上升空间。
假如瑞幸咖啡饮品平均标价20元/杯,通过补贴、反券等形式让用户掏15元~18元就能喝上一杯,业绩将大幅改善,而价格与星巴克相比仍有10块钱的优势。滴滴每单补贴也就这么多,能省10块每天就有上千万人坐。
有人问:“瑞幸咖啡不补贴了,还有多少用户会喝?”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论是否补贴或者补贴多少,瑞幸咖啡一定要保持对星巴克的价格优势。
首先因为瑞幸咖啡的运营模式、成本结构使其能够以比星巴克低很多的价格销售产品并获得盈利;
其次,对市值900多亿美元的星巴克来说,瑞幸咖啡是挑战者。挑战者就要有挑战者的样子,卖得比星巴克还贵,“小富即安”、“见好就收”算什么挑战者?
价格比星巴克便宜10块钱,喝了几年习已经惯了瑞幸的口味,没有理由不继续喝。
2)星巴克不好过,瑞幸更惨
咖啡连锁店的毛利润公式是:营收-原材料成本-门店运营成本。
星巴克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2年自营店运营及原料成本分别为39亿美元和58亿美元,合计占自营门店收入的92%。
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涨价,星巴克自营门效益才有小幅改善。2018年门店运营及原料成本合计占自营店收入88%。与2012年相比,6年时间只压下4个百分点。
尽管星巴克“很贵”,但自营店毛利润率不算高,而瑞幸咖啡还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2018年,瑞幸门店营收7.85亿 (即总营收减“其它收入”) ,原料采购和门店运营成本分别为5.32亿和5.76亿,合计占门店营收的141%。
2019年Q1,这个比例降至125%。
下面分别计论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占比和门店成本占比的可行性。
3)瑞幸咖啡的提价空间
2018年,瑞幸营收8.41亿,其中门店销售收入7.85亿。销售成本 (主要是食材、包材等原材料) 5.32亿,占门店收入的67.8%。
2019年Q1,瑞幸材料成本占营收的比例较上季度下降了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每杯饮品较Q3上涨了0.6元,涨幅为7%。
2018年Q4,星巴克售价至少比瑞幸高一倍 (星巴克没公布中国市场详细数据,瑞幸为9.2元/杯) ,而星巴克原辅材料成本占自营业务收入的51%,比瑞幸低11个百分点。
假如2018年Q4,瑞幸咖啡加销售均价能达到13.8元/杯 (即比实际售价高50%) ,原材料占营收的比值可降至45%,比星巴克低6个百分点。
星巴克在中国把“天花板”装在“30元这个高度”,本土品牌卖15元合乎情理,完全可以做到。
4)降门店成本占比潜力大
2018年,瑞幸门店运营成本5.76亿元,占门店销售收入的73.3%。而星巴克门店运营成本占自营店收入的比例稳定在37%一线。
星巴克以提供“第三空间”为卖点,门店面积大、装修/装潢档次高,外资企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哪项都不会比瑞幸低,为什么门店运营成本比瑞幸咖啡低这么多?
瑞幸门店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过高的原因并不难找,一是售价低 (这点已经讨论过) ,二是不饱和。
这正是瑞幸努力的方向。假如2018年Q4,瑞幸销售均价提高50%,门店利用率提高1倍,则门店运营成本占门店销售收入的比例可降到21%,比星巴克低15个百分点。
开店、发展新用户优先并在保持对星巴克价格优势的前提下适当提价,是瑞幸咖啡未来两三年的主要经营目标。
如能实现这两个目标:零售价提高50%,门店利用率提高100%,瑞幸咖啡毛利润率将会比星巴克高20个百分点。
截至2018年末,瑞幸咖啡净流动资本NWC (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 为16.48亿,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渠道通畅。租赁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主流融资方式,在美国的渗透率超过30%。至于连锁超市、酒店,如果没有什么设备是租的,CFO肯定要下岗。瑞辛租赁咖啡机、POS也被当做“新大陆”,说明中国媒体人财经素养之低。
关于瑞幸咖啡的两个彩蛋
1)启蒙者红利
当年中国打算“用市场换技术”,日美汽车巨头不感兴趣,德国BBA更是看不上,只有大众率先在中国投资办厂、输出技术。大众教育了几代中国用户,令“德系车才是好车”的理念深入人心。靠着从中国获得的“启蒙者红利”大众成功跻身全球一线品牌。
星巴克是中国咖啡市场的启蒙者,让“祖宗十八代没喝过咖啡的中国人”知道那种“苦汤”能喝、可以提神,还能喝出X格,喝出优越感。
如果再给星巴克十年、二十年,中国用户或许会象迷信德国“神车”一样迷信星巴克。只要味道与星巴克有差异就是难喝、没提供“第三空间”就不能搞咖啡连锁。
瑞幸等本土品牌的崛起,让星巴克无法独享“启蒙者红利”,大家一起培育市场。告诉用户咖啡可以有多种口味,可以像美国人一样泡在咖啡馆,也可以像意大利人那样在柜台前站着喝一杯就走,还可以送外卖。
贝莱德投资当日,虎嗅发文称“同时下注星巴克和瑞幸咖啡是投赛道”。
投赛道本身就是一种对冲,不论哪位选手“撞线”自己都是赢家。
但贝莱德持有星巴克股份的市值高达61亿美元,在瑞幸咖啡的投资不超过1.5亿美元,差一个半数量级怎么对冲?所以, 贝莱德会在适当时机加码瑞幸咖啡。
“莫欺少年穷”,更不要求全责备、轻看启蒙者。BAT之所以有今天也都是因为当年在相关领域做了启蒙者,路是他们趟出来的、服务标准是他们制定的,淘宝、百度、QQ都成了动词。
2)管理能力溢出
如果说BAT对外投资是流量、用户及资本的溢出,神州租车旧部创办瑞幸咖啡则是管理能力的溢出。
投资人重视创业团队的背景很有道理,优秀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胡玮炜此前只是一位记者,戴威是初出茅庐的学生,投资人违背了考察团队的基本法则,在伪共享单车热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神州租车多年淫浸于重资产运营,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设立上千直营/特许服务网点,运营管理10万辆汽车,调度、保养、停车、加油、救援、违章处理、检车、上保险、处理二手车、管理司机……可以肯定地说,管理10万辆汽车的难度远远大于管理1000万辆自行车。伪共享单车随便停、不存在违章处理检车等麻烦,至于丢车,摩拜、ofo哪个说得清自己丢了多少车,精确到十万?
在神州租车打拼近十年的团队,运营管理10万辆汽车得心应手,但缺乏挑战很容易失去激情。再说这批人不走,新生代无法上位。年轻人上升通道受阻,是“大企业病”的重要原因。
CEO钱治亚、CMO杨飞都是神州系“大将”,他们拉出一批骨干做瑞幸,腾出职位由优先的年轻员工递补,陆正耀老板走出这步棋真是不简单。
另外,杨飞曾因非法经营罪获刑1年半,前段时间被有心人当“新大陆”炒作了一番 (其实上网一查就知端的) 。为尽量减少对瑞幸上市的影响,招股文件中没有出现CMO杨飞的名字。
——关于《财报透露的真相》第二季——
想读本文作者Eastland对中国最受瞩目新经济公司的犀利解剖么?
戳此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订阅Eastland的最新专栏《财报透露的真相》第二季。
在本季专栏中,Eastland专门聚焦于2018年上市的次新股,带你看透20家新经济公司,助你在二级市场完成公司价值发现,做靠谱的投资决策,学会正确的判断一家公司。Eastland正在以每周一更的频率分析美团、蔚来、拼多多、小米、同程艺龙、趣头条等公司的最新财报。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戳此链接, 马上订阅《 财报透露的真相 》第二季!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