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网|滴滴蛰伏、Uber和Lyft抢上市 全球出行市场大变局
source link: http://tech.qq.com/a/20190411/001373.htm?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 摘要 ]从更广泛的纬度来看,在Uber上市被Lyft抢滩并且逐渐收缩业务城市,滴滴联合海外网约车公司挖角Uber重点市场的背景下,全球出行市场也在悄然酝酿一场新的变化。
腾讯《深网》作者 相欣
2008年冬天,卡兰尼克与他过去的创业伙伴并肩站在巴黎街头的寒夜中。在这之前,他们刚刚参加完一场LeWeb大会活动,前来接他们的出租车却迟迟不见踪影。
通过手机叫车的想法浮现在卡兰尼克脑海,接下来他们将这个想法付诸现实,回到旧金山便注册了UberCab.com的域名。2012年,一项全新的智能叫车服务在纽约开始了测试。也是在这里,Uber服务正式上线。
接下来几年,Uber的勃勃野心在全球市场的不断开拓中逐一显露——成立5年就扩张至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0个城市。
2015年在中国市场与滴滴激战正酣时,卡兰尼克甚至有75天是在这里度过的,但他还是觉得还是不够多。
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跨国互联网在中国市场难以取得成功如同“定律”般的存在,Uber也未能幸免,过度迷信和复制公司的原有模式成为通病。
在经历过中国、东南亚和俄罗斯及其他几个东欧国家的相继退败和负面新闻后,Uber终于要实现它的上市之梦,这个网约车市场的“老大哥”或将于本周提交招股书。
很多人没能预料到,虽然Uber市场覆盖面和体量远超另一家Lyft,但在上市追溯赛中却还是被后者抢先一步。
上周五,Lyft率先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2017年科技新贵公司Snap上市以来最大美国科技公司IPO。
这个由两位年轻人洛根o格林(Logan Green)和约翰o齐默(John Zimmer)在2013年夏天推出的项目,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互联网出行企业。
Lyft上市开盘价为87.24美元,比起发行价高出21%,最终发行了3250万股股票,这一数字超过了其在监管文件中的3100万股目标。不过,在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Lyft就一路下跌,跌破了发行价。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尽管Lyft向前迈进很大一步,但无法保证实现盈利,想要赢得投资者的足够信心,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更广泛的纬度来看,在Uber上市被Lyft抢滩并且逐渐收缩业务城市,滴滴联合海外网约车公司挖角Uber重点市场的背景下,全球出行市场也在悄然酝酿一场新的变化。
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双向抉择
对于科技行业的投资者来说,估值和盈利能永远是“万能钥匙”。但Lyft看起来似乎还不同时具备这两点。
Lyft在IPO招股说明书中透露,2018年营收达到22亿美元,亏损 9亿美元。过去两年,Lyft2016年营收3.43亿美元,亏损6.83亿美元;2017年营收10.59亿美元,亏损6.88亿美元。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增加。
不论是中国的滴滴,还是美国的Lyft,这些在全球市场布局的出行企业无疑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即在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方面该如何选择。
同滴滴等国内出行公司一样,Lyft和Uber这两大巨头过去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几乎每个城市都会为乘客打折或是给司机发放奖金。比如在2018年,Lyft在营销和激励司机与乘客方面就花掉了13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单补贴超过2美元——显然,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补贴都是一个获客的好办法。
对于如何平衡盈利与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Lyft创始人格林在接受媒体提问时给出的回答并不明确。
格林说,“我们的首要任务一直是提供最好的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把运输当作一种服务来追求。我们要取代的是拥有私家车的模式。”他强调,Lyft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不会设定市场份额目标。
而当被问及盈利预期时,Lyft总裁齐默说,“我们不能谈论未来,但我们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已经为实现长期股东价值做好了准备。”
关于Uber和Lyft等无盈利独角兽面临考验的现状,投资大师沃伦o巴菲特(Warren Buffett)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投资者希望能在5年后得到10%的投资回报,但这些公司根本卖不出这些利润。”
Lyft奋力追赶与Uber节节败退
作为同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出行公司,Lyft一直在奋力追赶“老大哥”Uber。
与中国出行市场类似,在全球出行市场复杂格局面前,美国市场也相对稳定,基本已经被Uber和Lyft两家公司所垄断。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共同分享着美国超过1.2万亿美元的出行市场,市场占比总和近98%。
晚出生三年的Lyft不仅先于Uber进行了IPO,其市场份额也在发力追赶后者,这从几年来的市场份额变化可以明显看到:2015年时,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7.7%,Uber则以92.3%占据绝对优势。不过,Lyft联合创始人齐默最近表示,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40%。
一组来自分析机构Second Measure的数据也证实了Lyft的快速增长:截至去年10月, Uber占到69.3%,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而Lyft则占到28.4%,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剩下的2.4%由Juno、Gett和Via几个小玩家瓜分。虽然几组数据略有出入,但仍可以看到Lyft的后起力量。
另外,在营收增速上,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Lyft营收的增长幅度为32%,是Uber同期营收增长幅度的两倍。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Lyft正在蚕食Uber丢掉的市场份额)
相比于中国网约车公司杀入海外市场的热闹景象,原本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独当一面的Uber在过去一段时间却在收缩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个美国网约车市场颠覆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同时也给了Lyft赶超的绝佳机会。
早从Uber诞生开始,它就以极强的侵略性在全球多个城市制造“麻烦”,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与出租车公司、法院、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摩擦司空见惯,关停、罚款、搜查也经常发生在它200多个城市分公司中。
2017年问题集中爆发,Uber遭遇其创办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2017年2月,曾在Uber工作的女工程师苏珊o福勒(Susan Fowler)发表博文,曝光Uber性骚扰和性别不平等现象。为此,Uber付出了总计190万美元的赔偿,56名提出索赔的现任和前任员工人均获赔超过3万美元。
员工遭性骚扰的事件还没结束,Uber 又惹上一桩专利侵权官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 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 Waymo指控 Uber 收购的自动驾驶公司 Otto 窃取了大量与 Waymo 自动驾驶研发相关的商业机密,包括谷歌自动驾驶计划的技术信息;
11月,Uber承认了隐瞒被黑客入侵并盗取5700万用户资料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它还向黑客支付了10万美元换取这些数据的安全,并且选择将此事隐瞒下来。
在这样的局面下,Uber从一家颠覆传统行业的创新公司,变成了保护隐私数据不力、同时在处理客户、投资者和公众知情权方面非常糟糕的负面典型。
这些负面事件直接导致高层动荡,卡兰尼克甚至遭遇离职风波,Uber管理层也一度陷入真空状态,这个共享经济的鼻祖风雨飘摇。
公司层面的风波与动荡直接传导到业务上。自2017 年以来,Uber在北美市场份额接连失守。 Second Measure数据显示,Uber美国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初的84%下降到5月底的77%。
除了北美市场份额的缩减,Uber也不得不摆脱掉部分地区业务对其自身发展的束缚。
2017年9月,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Uber,接任卡兰尼克的新CEO达拉o科斯罗萨西做出了“瘦身”的重要决定,第一个被砍掉的便是一直亏损的租车业务。
除了“瘦身”计划中,Uber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在那之前两个月,Uber临时组成的14人委员还决定将其与俄罗斯本地占据主导优势的打车服务公司Yandexc.Taxi建立合资公司,合并各自在俄罗斯和五个东欧国家的专车业务,由现任Yandex.Taxi CEO领导。Uber试图将这部分海外业务转手递交出去。
这样的戏码在Uber身上并不算陌生,早前,Uber就因为无法继续承担中国市场的巨大亏损,在2016年8月将中国优步卖给了滴滴。那时,Uber已经进入中国60多个城市。
Uber与Yandex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Uber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而退出中、俄两大市场的Uber已然丧失了欧亚大陆超过一半的领土。
三年之后,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滴滴的被投公司,来自东南亚的打车软件Grab在去年3月收购了Uber东南亚全部资产,包括打车和外卖业务。
至此,曾在全球拥有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四个主战场的Uber,如今只剩美国这块自留地,同时还要面对印度本土出行公司Ola。
从数据上来看,在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出行市场印度,Ola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5%,Uber份额为35%。就在去年3月,Uber还被传出其正在考虑将印度市场的业务于Ola合并。
争抢全球出行市场蛋糕
就在Uber节节退败、聚焦于西方市场的时候,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看准机会接连发起向全球市场的进攻。
这其中也透露着一个重要讯息,即在中国市场收缩的情况下,玩家们若想寻求更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场景。
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各个运营城市取得网约车牌照成为几家的网约车公司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网约车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京籍京牌、沪籍沪牌的约束让市场玩家如履薄冰。
中国网约车市场进军海外的梯队中,滴滴无疑是吹响前哨的那一个。然而,由于过去几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蒙眼狂奔,滴滴更加重视业务扩张和业绩增长,导致企业价值观发生偏离,引发了严重的安全风险失控。如今的滴滴已经放缓脚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中。
尽管滴滴在过去一年受到接连两起来自顺风车业务恶性事件影响,但总的来说,中国网约车市场格局基本已定。相比较而言,海外市场还存在巨大机会与挖掘潜力。
滴滴是本土企业中在国际化上发力最不手软的公司之一。即便面对过去一年里受到安全恶性事件和去年高达109亿亏损的困扰,其国际化业务仍然作为核心重点被保留了下来。
今年2月,滴滴主动通过裁员方式度过“寒冬”。腾讯《深网》获悉,当时顺风车部门裁员比例达20%,以外卖业务为主的孵化新业务部门R-lab裁员比例为50%。据滴滴内部人士对腾讯《深网》称,除安全产品技术,线下司机运营外,国际化同样是今年投入重点。
目前在人员配备上,滴滴已经调动了多名原中国高层主管前往智利、秘鲁等市场,用以加快滴滴在这些市场的上的扩张。滴滴还发布了招聘公告,在智利、秘鲁以及哥伦比亚招聘司机运营、危机管理、营销以及业务扩展人员。不过据了解,在这些区域,滴滴目前还处于规划与招募阶段,正在衡量推出本地服务的时间。
如果向前追溯,收购中国优步是滴滴发力海外市场的重要节点——这很好理解,在搞定当时中国头号竞争对手之后,滴滴显然有更多的精力在全球市场中扩展势力范围。
从滴滴过去几年围绕海外市场的重要举动,可以探寻全球出行市场变化中的蛛丝马迹:
o2015 年9月,滴滴与Lyft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向Lyft 投资了1亿美元。
o2015年9月,滴滴投资印度打车服务商Ola。
o2016年4月,滴滴宣布推出跨国合作服务,与Lyft 完成一期产品打通,正式出海。
o2017年7月,滴滴投资东南亚打车服务公司Grab。
o2017年11月,滴滴停止其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加州、纽约等多个城市下线服务,鼓励用户下载使用合作伙伴Lyft。
o2018年1月,滴滴收购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99已进入巴西400多个城市,拥有30多万名司机,以及1400万用户。
o2018年4月,滴滴在墨西哥城附近的托卢卡首先上线。
o2018年5月,进入澳大利亚吉朗进行试运营。
o2018年6月,滴滴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推出快车服务。
o2018年7月,滴滴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o2018年8月在墨西哥州第三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蒙特雷正式开始服务,同时启动筹备在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开城工作。
o2018年9月,滴滴日本在大阪宣布在当地上线出租车叫车服务。
可见,拉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已经成为滴滴的海外布局重点。但相对中国出行市场的稳定局面,滴滴在全球竞争环境或许更加复杂。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滴滴进入的墨西哥和巴西是Uber的“后院”,也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数据显示,Uber在墨西哥占有87%的市场份额,而墨西哥城是Uber继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滴滴面对的竞争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外市场也会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玩家们的必争之地,但在这之前,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