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棱镜|利润下滑,股价阴跌: 快递龙头顺丰驶入百慕大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jrj.com.cn/tech/2019/04/04081827318873.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划重点:

顺丰主业的困顿之态昭昭然。2018年顺丰扣非后净利润为34.84亿元,同比2017年下降5.92%。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中的8.08亿元源于资产证券化。

陆续上市的“通达系”正在抢夺顺丰的快递市场份额,“王卫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所有可以用钱打造的护城河,或者说所谓的优势,其实都是短暂的。”

摆脱“通达系”的最好办法,是进入一个它们无力触达的“平行世界”,即供应链业务。因此,顺丰成立“新夏晖”切入冷链市场,收购DHL中国区供应链业务,进入万亿级的2B市场。

供应链是顺丰成为真正物流巨头之路上的“必修课”,虽然过去20年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航空、场地以及客户资源,但是这些都不能保证这条路会一帆风顺。

编者按:

中国快递江湖格局正在改写。

2018年,中通继续领跑“通达系”,借助拼多多等电商下沉的红利,连续三年业务量行业第一,调整后的净利润达到42.01亿元,甚至直逼顺丰。

这是中通有望逆袭顺丰的信号。

但是,“通达系”又过度依赖电商,甚至“已经沦为阿里的大腿”。电商之后,它们新的增长点是什么?

行业老大哥顺丰已不满足6000亿的2C快递蛋糕,通过并购DHL中国供应链业务,正在切入5万亿的2B市场,志在成为“中国的UPS”。

转型代价是高昂的,顺丰2018年的净利润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难以匹配投资者的耐心。

2019年,谁先刺破混沌?

王卫正在打造另一个顺丰,进入一个“通达系”无力触达的平行世界。

3月11日上午,这位平日里极其低调的顺丰创始人现身外滩上海宝格丽酒店,他穿着休闲装,和两年前上市敲钟时几乎一模一样,给新亮相的“顺丰敦豪”供应链品牌站台。

顺丰控股 ( 002352 , 诊股 )(SZ.002352)2018年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PDHL)在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和澳门)的供应链业务——一块未来可期的大蛋糕。

“这是顺丰从快递市场切入到供应链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必须要过的一关,我们知道国内快递市场的容量有多少,而2B的供应链市场是万亿级的。”王卫在发布会上坦言进军供应链对顺丰“绝对是一个挑战”。

过去十余年,在电商的驱动之下,中国快递行业以惊人速度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市场,2018年全行业的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市场规模从不到500亿元增至2018年的6000多亿元。

顺丰尽管是快递行业龙头,却遭到“通达系”的围追堵截。2018年财年,顺丰净利润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净利润领先优势只领先“通达系”头狼中通半个身位。

顺丰又不同于“通达系”,它的野心是参照国外三大巨头(DHL、UPS和FedEx)的发展路径,将这些年积累的To C端的能力和资源逐渐嫁接到To B业务上,从快递市场切入上游供应链。

当然,顺丰可能发现 新大陆 ( 000997 , 诊股 ),也可能遁入百慕大。

净利润下滑背后

顺丰主业的困顿之态昭昭然。

3月15日,顺丰控股发布的2018年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909.43亿元,同比增长27.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扣非后净利润为34.84亿元,同比2017年下降5.92%。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2018年的净利润中有8.08亿元源于资产证券化。

2018年12月,顺丰控股以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两处物流产业园为标的,打包成“华泰佳越-顺丰产业园 一期第 1 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面向合格投资者出售,提前回收了两个产业园未来42年的预期收益。

2018年,顺丰控股的股价从年初的50.34元/股下降至年底的32.75元/股,市值蒸发超过700亿元。“顺丰的业绩压力太大了。”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腾讯《棱镜》分析。

顺丰控股2018年98.6%以上的收入来自于速运物流业务,即传统快递业务,但人工成本节节攀升。

这块业务营业成本736.75亿元,增速比收入高出三个百分点。从成本结构上看,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7.8%,外包成本增加41%,增幅明显,这也导致去年速运物流业务的毛利率下滑2.13%,是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最大降幅。

顺丰控股在财报中解释利润下滑时称,“除成本上涨的影响外,公司主动应对市场需求,对新业务进行了开拓性投入,以扩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务。”

为进军2B市场,2014年左右,顺丰陆续布局冷运、重货快运、同城配送、仓储以及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部分新业务已经成为公司增长的亮点。比如快运业务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80.5亿元,同比增长82.98%;冷运及医药业务整体营收达42.4亿,同比增长84.88%;同城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10.0亿,同比增长172.2%。

“个别新业务也在吃掉上市公司的利润。”一位熟悉顺丰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腾讯《棱镜》表示。

以快运业务为例,2018年3月,顺丰控股收购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并且成立加盟快运品牌“顺心捷达”,作为其原有直营快运业务的补充。2018年顺丰控股从顺心快运从获得的少数股东权益为亏损949.2万元。

顺丰对冷链业务的投资也不小。截止2018年年底,顺丰拥有食品冷库51座、运营面积23.7万平米,冷藏车 672台、食品运输干线121条,覆盖东部主要核心城市。

“还有一些业务因为亏损,被剥离出上市公司,比如顺丰商业。为什么把冷链业务留下来了,一方面是因为冷链在中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资本市场喜欢的故事,只是走到现在,大家觉得这块业务做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回报期比较长。”曾经在顺丰工作12年的陈超(化名)对腾讯《棱镜》表示。

“通达系”来势汹汹

王卫曾经多次公开表示,顺丰的竞争对手不是现在的同行,而是真正的科技企业。但顺丰的底色仍然是一家快递公司,其与“通达系”互有攻守。

2018年顺丰控股实现快递件量38.69亿票,同比增长26.77%,与全行业增速基本持平,明显落后中通、韵达等加盟制企业,比如中通2018年快递件量多达85亿票,同比增速37.1%。

顺丰一度希望切入“通达系”的地盘, 2014年曾推出过“同城8元、跨省12元”的电商特惠产品,由于亏损严重,之后不了了之。

消息人士告诉腾讯《棱镜》,顺丰原本有意入股 申通快递 ( 002468 , 诊股 ),从而弥补自身在电商市场上的不足,却被“阿里截胡”,阿里巴巴3月11月宣布斥资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

然而,顺丰的拳头产品“时效”件正被“通达系”蚕食,2018年收入增速同比只剩14.3%。

同样拥有航空机队的圆通快递去年推出全直营的中高端产品“承诺达”,对标的正是顺丰的“时效”产品。除此之外,中通和申通都推出了“次日达”产品,而韵达推出了上海市区的“即日达”产品。

“顺丰的业绩受宏观经济影响比较明显,有些趋势也不利于顺丰的主营业务,比如电子发票和电子合同,这方面的需求就比以前少了,外贸的下滑导致寄样品的需求也减少了。随着电商行业增速渐渐放缓,通达系企业也都想来抢顺丰的蛋糕。”一位顺丰内部人士对腾讯《棱镜》表示。

区域陆运市场同样是顺丰和“通达系”厮杀的战场。

“顺丰五年前在这块业务上还是有优势的。彼时,如果车上的装载率只有40%,顺丰还可以跑,照样开通这条干线,因为它的定价高。对于加盟制企业来说,车子装不满就是亏的,所以可能等到明天装载率上去之后,才会跑起来。”陈超告诉腾讯《棱镜》。

2016年开始,“通达系”陆续上市,在资金上获得更大的支持,他们纷纷加大技术投入,布局更多的自动分拣线,购买更多的货车,提高转运中心的直营化比例,从而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过去顺丰40%的装载率就能开,现在通达系也可以,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它们和顺丰在时效性方面的差距。”陈超进一步解释称。

一位通达系公司在华北地区的加盟商告诉腾讯《棱镜》,他们2019年开始进攻散件市场,“顺丰还是这个市场的老大,但这两年我们网络的稳定性在提高,有信心抢下一部分单子。”

好在,在8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上,顺丰仍有比较强的优势,顺丰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截止到2018年年底,顺丰航空拥有66架货机(其中租赁16架),以及丰富的客舱腹舱资源。

王卫虽然表示顺丰不会追求极致的快,他也显然不希望自己丧失在时效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在湖北鄂州建立货运机场,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合资成立高铁快运公司,还是加大对于无人机的投入,都是希望巩固自身在时效方面的护城河。

“王卫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句话,一切可以用钱打造的护城河,或者说所谓的优势,其实都是短暂的。”对腾讯《棱镜》表示。

进军“平行世界”

摆脱“通达系”的最好办法,是进入一个它们无力触达的“平行世界”。顺丰认为,这个“平行世界”即供应链业务。

在顺丰控股2018年的财报中,“供应链”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高达133次,比2017年多出45次,直接原因是顺丰实施了两笔投资并购。

2018年8月,顺丰牵手全球冷链物流供应商美国夏晖集团,以9.37亿元的对价收购夏晖物流(香港)有限公司75%股权。之后,双方成立“新夏晖”,顺丰控股为控股股东。

夏晖集团1990年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目前在全国17个城市运营28个温控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为麦当劳,是中国冷链行业的标杆企业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

中国的冷链行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但行业格局极其分散,且缺乏标准和技术规范。

顺丰冷运业务的收入从2015年的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2.4亿元,市场占有率只有1.4%,成立“新夏晖”无疑是想弥补自身在技术的不足,并且和顺丰已有的冷库和车辆等资源进行整合。

如果说夏晖只是冷链细分市场的“小巨头”,那么收购DPDHL在华供应链业务更能彰显顺丰的野心。

在3月11日的发布会上,王卫表示,公司通过“新夏晖”已经切入冷链市场,但是和DHL的合作才意味着顺丰“全面进入供应链领域”。

DHL成立于1969年,1998年被德国邮政集团收购,是世界上三大物流巨头之一。2018年该集团的营收约为616亿欧元,同比增长1.8%,其中供应链板块的收入达到133.5亿欧元,占比21.6%。

2018年10月,顺丰控股宣布收购DPDHL旗下两家供应链子公司的全部股权,整合DHL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供应链业务,交易总对价55亿元。这是近年来物流领域最大的国际并购案例之一。

供应链是一个定义比较模糊的词语,通常是指从客户的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商,对贯穿其中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从而最大化客户的价值,最小化成本。在运营层面,它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订单管理、运输管理等诸多环节。

DHL进入中国已经超过30年,其供应链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一位物流行业的分析师认为,DHL沿用的是发达市场的价格体系,对于中国市场来讲,定位属于绝对高端,导致它的客户只能是那些对服务品质要求极高,愿意承担高成本的国际品牌,因而市场空间受限。

“中国的物流成本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这个市场有待发育。而顺丰从2C转型至2B是必然的,供应链是一定要切进去的,这是在布局未来。”上述投资机构负责人对《棱镜》表示。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14.8%,相比之下,该费用在美国占GDP的比例不到8%。

顺丰控股首席战略官陈飞在2017年年度业绩说明上表示,“中国物流市场非常大,物流费用占全国GDP比例还是很高,未来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为龙头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尽管顺丰也有自己的短板,但收购DHL的供应链业务意味着它不用从零开始,因为顺丰手里有大把的国内品牌客户,它可以用更本土化的方式去做这块市场,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上述行业分析师对《腾讯》棱镜表示。

过去20多年,顺丰积累了的网点、航空、场地以及客户等资源,并且拥有加盟制企业所不具备的管理优势,这些都不能保证它在进军2B市场时会一帆风顺。在业务多元化上,顺丰不是没摔过跟头,“顺丰商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战略失误,人员更迭频繁,导致业务连年亏损,最终被剥离出上市公司主体。

供应链是顺丰成为真正物流巨头之路上的“必修课”,再造下一个顺丰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