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共享单车尾声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4759980102ypjb.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QrqyuiY.jpg!web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显然,共享单车也没逃过“大师”的法眼。

三年前,各路共享单车品牌鱼贯而入,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挤满了大街小巷,资本争相入场直呼颜色不够用了。然而,共享单车今日之颓势难掩,ofo、摩拜、小蓝等背靠巨头的为数不多的玩家,要么战略收缩,要么死死挣扎。

共享单车的游戏已接近尾声。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已然是,戚戚然不知所以,愤愤然徒生叹息?

尾声

被美团收购之后的摩拜迟迟没有动作,今日(28日)有消息称,拉美投资公司 Oss Inversiones 将收购摩拜国际业务,希望借助摩拜的用户数据和技术平台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移动城市的目标。Oss Inversiones 去年曾经收购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其在全球跑马圈地的节奏是否像极了当年ofo和摩拜?

曾经在共享单车在风口之时,不相上下的摩拜、ofo的车轮战打到了海外。然而,今天的它们无一例地撤退了。

今年三月初,美团也开始“断臂”止损,动刀创新业务中最大的亏损部分——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宣布将关闭所有国际业务,目前已裁撤亚太运营团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的相关业务将会受到影响,紧接着,摩拜还即将开始在欧洲和美洲裁员。最终达到仅在中国本土运营的目的。

摩拜单车逐步收缩战略,放弃海外扩张的棋局。

当然,摩拜收缩一定程度也和共享单车的收尾有关。抱了美团的大腿,ofo难以再谈上岸,在2VC的层面,摩拜海外故事已经不能派上用场。摩拜的未来写在了美团生活服务生态的蓝图里,等到用时再发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好的结局,和好故事擦肩而过的ofo日子过得如烹炒煎炸。

ofo曾经是共享单车行业不能忽视的存在,至今,不仅陷入1100万用户焦急等待退还押金的泥潭中,还有近20亿的欠款压身。

事实上,一如倔强的戴威,ofo一直在探索商业化变现的方式。

先是推出了B2B的车身广告业务,试图弥补租金收入的短板,后又调整了计费模式,在部分城市区域内,采用起步价+时长费+里程费的计费标准;在今年3月初,为了应对用户押金难以退还的问题,还上线了“折扣商城”,凡是申请退押金的用户,都可以选择将押金兑换成购物金币。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ofo的这些新的变现方式并未取得太多成效。在内外焦灼的困境下,ofo秋后算账,严抓内部贪腐,涉案金额或超200万。或是救赎,或是亡羊补牢,与20亿相比,200万也只是杯水车薪。

近日,ofo小黄车又宣布,将在今年大范围向全国三、四线城市推广代理模式。目前,其已经在国内数个城市试行该模式。过去,ofo和摩拜一直实行的都是直营模式,即每获得一个城市的运营资格,企业都会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运营团队。这种方式有利于公司集中管理数据,但运营成本却极为高昂。

然而,当资本变得理性,风口之势已不再时,没有完整商业模式,没有完整数据价值的共享单车还有人问津吗?

该撤退的撤退,该收缩的收缩,该回归的要回归。

滴滴旗下的小蓝单车也推出了新的动作。3月21日小蓝单车开始执行新的计费规则,起步价从1元/小时调整到1元/15分钟,时长费调整为0.5元/15分钟,即在一个小时骑行范围内,小蓝单车提价0.5元。对此,滴滴方面表示,出于保障可持续运营及产品服务体验的考虑。

而作为阿里拥趸的哈罗单车已经改道,背负着阿里“四个轮子”的遗憾,在品牌升级后,哈啰出行希望在网约车的维度,切割下些许市场。

经过前期的烧钱、补贴、疯狂铺车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已经释放出精细化运营阶段,回归最初的产品赢利模型的理性信号。

即便如此,共享单车已经翻篇了。

风不再吹

三年前,VC还会为一个美好的故事买单。

2016年4月,大街小巷刮起一阵“橙色风暴”之后,同年10月,小黄车也迫不及待地冲出校园,突进共享单车的暴风中心。共享单车成为那些年寂寞资本下的当红炸子鸡,资本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从2016年的8、9月份的B轮融资开始,ofo和摩拜二者的融资步伐,几乎是前脚进,后脚跟的节奏。B、B+轮之后,几乎相隔不到一个月,C轮和C+轮融资又尘埃落定,在短短八九个月的时间里,ofo和摩拜的已经完成E轮融资,双方累计融资超20亿美元,各自在超百亿元资金的加持下,拼了命书写共享单车的神话。

在用资本说话的赛道中,拉开军备竞赛的“橙黄”两家迅速成为第一舰队,几乎占尽90%以上的资金。据地歌网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共享单车第三梯队近70家车企。而仅有优拜单车、一步单车、由你单车等12家企业获得过融资,金额合计不足12亿元。严格来讲,共享单车是资本拱起来的赛道。

ofo此前共获得多达12笔,融资金额达到150亿元,在资本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刺激之下,ofo大举扩张,从成立之初就开启了烧钱模式,一度布局国内外两百多个城市,投放在市场上的单车数量超过7000多万辆,曾经月用户数量达到4000多万。

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行业并不缺乏勇者,小蓝单车、小鸣单车、哈罗单车等第二梯队的选手似乎毫不畏惧,它们依然卯足劲欲杀出一片天。

虽然,勇气可嘉,不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得不到资本眷顾的梯队,唯一的出路也只有死亡。

2017年7月,小鸣单车在广东通报破产,成为共享单车首个破产案例。其实,风口已过,资本不再犯二,城市容量天花板显现等,共享单车死亡魔咒早已蔓延。

2017年,2月,卡拉单车上线20天因“丟车”死;6月,悟空单车因”单车被偷光”死;半个月后,3Vbike“资金花光”死;酷骑单车在7月出现“资金压力”死……

中消协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1月, 70 家共享单车平台中有 34 家倒闭。至始至终,共享单车并没有完整的商业模式,挂着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之名,ofo、摩拜的竞争逻辑路线依然清晰,在最短的时间内,铺最多的车,获得最多的用户......

繁华落尽,一地鸡毛。

为资本唏嘘之时,共享单车坟场的画面一帧一帧出现。共享经济的创新对实体经济算不算一种祸害?

订单来了,钢铁厂有活了,车厂复工,工人拿到薪酬,商场有了客户,税收有了保证,GDP有了增长动力......

鼎盛时期的摩拜和ofo拿了高达40亿美元的融资,足够投放5000万辆共享单车,据相关计算,如果全部报废相当于十几艘航母的结构钢总量。当爱玛、富士达、飞鸽这些厂商曾经开足马力来满足摩拜和ofo的订单之时,也应该想到订单消失那一刻,时至今日,谜底揭晓,无一荣光。

与其说,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先锋,不如说是资本蠢蠢欲动下的一场小范围试错,上演的是中国式创业的疯狂。

“我们发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必须被理解、改变甚至颠覆,以便显露出它的实际面目。共享单车是一个被理解,转而又被颠覆、被抛弃的行业。从去年开始,以共享单车为先导的共享经济之梦碎了一地,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花瓶”胡玮炜于2018年12月底辞职了,“摩拜单车”更名“美团单车”的官宣随之而至。如果说,胡玮炜的大智慧在于深谙成人之美,而ofo小黄车戴威却依然倔强如初,一封“为欠的每一分钱负责,跪着也要勇敢活下去”却也止不住互联网金融大厦门前,寒风中排队退押金的长龙。

种种行迹,共同谱写了共享单车大败局的休止符。坚持到最后的还是寥寥无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