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为什么华为出现多次战略误判,但最终渡过劫难?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498627.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jUb26br.jpg!web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作者张军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北京时间2月25日,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开幕前夕,华为发布了5G折叠屏手机“Mate X”。Mate X集合了优秀的工业设计、5G、折叠屏等元素于一身,一经发布便在行业引起巨大反响。

华为手机近年来的表现,行业有目共睹,其旗舰手机屡屡大放异彩,P20 pro、Mate20 Pro长时间霸占DxOMark(著名的专业摄像评分软件)评测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在销售量方面,华为也深受市场欢迎,2018年其全球出货量超过2亿部,位居全球第三。

如今的华为手机风光无限,但在早年间,华为总裁任正非却一直强烈反对做手机,并因此错失战略机遇。

1、任正非的三次误判

1997年,杭州余杭市邮电局局长徐福新到日本考察时发现了PHS技术,他觉得这东西拿回国来一定会受欢迎。回国汇报后,领导也非常感兴趣。

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中文意为低功率移动电话系统,其采用微蜂窝技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不再固定在某个位置,可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

PHS系统中的终端产品,就是十几年前的小灵通。小灵通的优势是辐射小,绿色环保,最重要的是资费和固话价格差不多。对于小灵通技术,当时中国通讯设备制造大厂华为的高层也颇为心动。

但总裁任正非的态度却是:短暂的赚钱机会,华为是一家“为未来投资”的企业,宁可赔死,也不去做过时的技术。确实由于技术本身的落后性,小灵通的信号始终无法实现一定速度条件下的稳定通话,例如在乘坐公交车时,由于要跨越很多通信基站,导致通话随时可能断掉。虽然任正非的决策并不能服众,但华为当时还是放弃了小灵通业务。

任正非当时押宝的是GSM技术,这是当时最主流的通信技术。1998-2002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通信市场疯狂扩张的阶段,当时中国移动正密集建设GSM网络,仅广东一个省的移动GSM扩容,订单量就高达上百亿。

不过当时的2G网络,除了GSM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CDMA。华为在GSM技术上投入了16亿搞研发,却过早放弃了CDMA技术。

不做小灵通、过早放弃CDMA技术,都让华为此后错失了市场机遇。此外,任正非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激烈地反对做手机业务。

作为一个为运营商提供通讯技术的设备服务商,为了让运营商放心,任正非曾承诺不进入通信消费品领域。这也让华为迟迟没有进入手机研发领域。

2002年,一次华为内部会议上,有员工建议说:华为的3G设备只能卖一次,但是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3G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手机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

任正非听了后,生气地拍着桌子说: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此后,做手机就成为公司内忌讳的话题。

2、误判的代价

任正非看不上小灵通落后的技术,但其却忽视了当时中国网通、中国电信想通过PHS技术进入移动市场的急切心情。小灵通技术确实不够先进,但在特殊时期,却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当年没有移动牌照的无奈之举。

任正非亲自否决了小灵通技术,却让另外一个人如获至宝,他就是UT斯达康的创始人吴鹰。

来自贝尔实验室的吴鹰,很早就看好小灵通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创业后,吴鹰拿到了一笔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在和中国电信高层有过接触后,吴鹰靠这笔融资买断了日本的小灵通技术,使得中国电信、网通得以通过这种无线座机形式,完成无线市场基站的拓展。

在很多老百姓还买不起动辄几千块的手机时,物美价廉、通信话费与座机无差的小灵通成为市场追捧的产品。尽管其早期通话质量很差,经常掉线,但人们仍愿意接受。

作为中国市场上的一个“机会产品”,小灵通在2000-2003年获得了持续增长,中兴通讯、UT斯达康凭借小灵通扩充了自己的实力。2003年,中兴通讯的销售额一度达到了华为的80%。几年前还是默默无闻之辈的UT斯达康则一跃成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明星企业。而他们将获得的利润又迅速投入到3G研发领域,对华为未来的主要业务形成竞争压力。

与在小灵通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同行相反,作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老大的华为收获甚微。

而任正非押宝的GSM技术,又面临着另外的挑战。华为虽然在1998年就研发出了GSM产品,但因技术与国外产品相比,不够成熟,在重点市场中始终无法突破。而其一贯的战术,也面临着失灵的局面。

华为早年的崛起,离不开任正非“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在技术和质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华为从跨国公司无暇顾及的县城做起。例如,爱立信当时只有三四个人负责盯黑龙江的本地网,华为却派出200多人常年驻守,对每个县电信局的本地网项目寸土必争。通过这种战术,华为在固网电话市场打败了一众跨国企业,成为国内通讯设备行业的老大。

但发展到2000年左右,跨国公司们已经摸清了华为的“套路”,他们吸取教训,只要华为和中兴研发出某款产品,他们就立马开始降价,让中兴、华为的产品失去竞争力。虽然当时广东移动的GSM扩容,订单高达百亿,但华为却捞不到一毛钱业务。

而被华为过早放弃的CDMA业务,后来却被中国联通看中。等到华为得知消息,扭回头杀进去时,却已经来不及。在2001-2002年联通的一二期招标中,华为接连败北。

2000年前后,随着手机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手机厂商最主要的市场。在这一波市场浪潮中,华为的国际竞争对手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都从中国市场掘得高额利润,而华为却还徘徊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大门之外。

2002年,一直发展势头迅猛的华为,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

3、华为纠错

2003年之后,华为管理层决心对任正非的误判进行纠正,进入小灵通市场。不过,对此,一位业界人士说:“华为已错过了发展小灵通的最佳时机。”而小灵通业务此时又面临低价手机和CDMA的前后夹击,发展前景似乎并不看好。

但华为高效的执行力弥补了战略上的缺失。他们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攻克了小灵通技术,并借助强大的供应链系统,将高达2000块左右的小灵通出货价,拉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300块。UT斯达康则迅速陷入亏损,2004年第四季度,UT斯达康出现亏损,2005年营业亏损更是高达5.3亿美金。为了生存,UT斯达康不得已砍掉了对华为形成竞争压力的3G业务,从此一蹶不振。

耗费了华为巨资的CSM和WCDMA业务,因为在国内受到跨国公司的围追堵截,拿不到订单,华为不得已转战海外。

2000年12月27日,华为在深圳五洲宾馆召开向海外进军誓师大会,任正非动情地说:你们这一去,也许就是千万里,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你们胸戴红花回家转。但我们不管你是否胸戴红花,我们会永远地想念你们……你们为挽救公司,已付出了你们无愧无悔的青春年华,将青春永铸。

会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大标语,充满了悲壮的气愤。

那时候的华为,为了生存,在完全不了解世界的情况,踏入了茫茫的“五洲四洋”。华为员工范思勇曾写过《枪林弹雨中成长》一书,其中讲到去非洲布隆迪,到了机场却发现海关空无一人,后来才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内战。晚上,他躲在酒店的厕所里,胆战心惊地过了一夜。

在印度尼西亚的加尼曼丹岛,华为供应链物流经理为新项目考察仓库和路况,途中遭遇吉普车深陷泥沼,于是趴在泥泞中,清除障碍。人和泥混为一色的照片,正是华为员工在海外拼搏的真实写照。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环境里,承受着远离亲友的精神孤寂,时而还面临疟疾、被打劫和战乱的干扰与威胁,但却通过苦干,托起了事关华为生死的重要“使命”——国际化攻坚之路。

任正非一直是激烈反对华为做手机业务的,但面对公司的困境,2000年时他写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在文中,他诚恳地承认自己在几件事上的重大失误,并对华为的现状进行反思。此后,任正非带头开展自我批评,不再固执己见,开始纠正错误。

2002年末,任正非召集手机立项讨论会,因提议做手机而被任正非激烈批评过的张利华再次向他汇报完后,任正非平和地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纪平(时任华为CFO),拿出十个亿来做手机”;第二句是:“为什么中兴GSM手机没有做好,亏损了好几年,你们要想清楚。做手机跟做系统设备不一样,做法和打法都不同,华为公司要专门成立独立的终端公司做手机,独立运作!”

自此之后,华为开始进入手机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成就了如今能研发高端芯片,具备核心技术,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品牌。

4、华为文化的核心是自我批判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导路线,企业为了践行战略路线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甚至是企业绝大部分资源。当战略失败时,企业必然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特别是一个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时,往往更容易犯错误,因为没有可以参照的目标,也不知道路在哪儿。

全球很多知名的企业都犯过这样的错误,例如IBM、英特尔、诺基亚、摩托罗拉、通用汽车……而且往往战略发生错误之后,企业不能及时察觉,等发现时已经丧失战略机遇。但华为却做到了及时纠错,并控制住风险,渡过了危机。其中的原因,除了华为人的拼命和苦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自我批判。任正非曾说:“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从‘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正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使公司这些年健康成长。”

华为前高级副总裁洪天峰说:“(自我批判)这个‘判’字,右边是一个刀字旁,如果是自我批评的‘评’字,左边是一个言字旁,评是嘴巴说说而已;判是要动真格的,所以华为做很多事情是动真格的。”

在华为,自我批判起来,任正非对自己比对别人更狠、更彻底。2018年,一份来自华为的公司文件,“对经营管理不善领导责任人的问责通报”在网上刷屏。通报显示,因“部分经营单位发生了经营质量事故和业务造假行为”,华为公司对主要责任领导作出问责。任正非首当其冲,被罚款100万,并被通报批评。

对很多企业领导者来说,100万或许并不是多么大的金额,但难的地方在于,有多少企业家具备在公司员工面前承认错误、自我惩罚的决心和魄力?或许大多数人,连面子关都会过不去。

坚持自我批判的文化,长期伴随着华为的成长。2000年时,华为举行过一个特别颁奖会,数百名研发人员被提名到领奖台领奖。他们收到的“奖品”是华为多年来产品开发过程中,因为员工不认真、测试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的报废品;还有一些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成本文件。

2012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还差2亿多没有完成任务,在2013年召开的上年度总结会议上,包括徐文伟、余承东、万飚等在内的BG业务领导,不仅没有任何奖金,还被公司颁发“从零起飞奖”。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曾在《让人震撼的华为自我批判绞肉机!》中写到:自我批判是华为由小到大以致超越对手的内在驱动力之一,这也是探求华为的内在成长逻辑的三个关键出发点之一……只要一个组织持续地保持开放且保持自我批判精神和能力,任何自身所不具备的精神、思想、思维和基因,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以较小的代价移植并内化到组织内部。

在任正非看来:摩尔定律的核心就是自我批判,要通过自我批判、自我迭代,在思想文化上升华,去践行人生的摩尔定律。他说:“敢于改正缺点和错误的人青春永存。”

5、华为最成功的是管理

2000年前后任正非的几次战略误判一度给华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但神奇的地方在于,从2004年之后,华为几乎再没有发生重大的战略误判,不论是在3G、4G、乃至现在的5G,华为都牢牢地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长期跟踪和研究华为的吴春波老师说:我觉得华为最成功的,是华为的管理。而华为的管理是不折不扣地向西方大公司学习的结果。

1997年,对管理华为深感无力的任正非决定到美国取经。在近距离地考察了休斯、朗讯、惠普和IBM之后,任正非被IBM的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模式深深打动。他决心虔诚地拜IBM为师,不惜一切代价将其管理精髓移植到华为身上。

由于华为是IBM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管理咨询项目,深谙中国人还价“拦腰砍”规则的IBM提出了一个方案:70位顾问按级别分为3类,每小时收取的费用分别为300美元、500美元和680美元,为期5年。也就是说,要完成这次管理变革,华为要投入20亿元人民币。

一个咨询项目,竟然要价相当于当时华为一年多的利润。但任正非却没有还价,直接拍板决定上马。任正非不还价的态度,让IBM方面肃然起敬。据说时任IBM董事长的郭士纳得知消息后,对其秘书说了三个字:好好教。

1998年8月29日,50多位IBM顾问进驻华为,而华为也抽调了300多名业务骨干配合顾问们的工作。任正非召开动员大会,宣布华为要在3-5年,集中上马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他拍着桌子强调说:谁要是抵触变革,就得离开华为!

但没人喜欢被顾问指指点点,很多高管觉得这些顾问只会纸上谈兵,而由于考核和工作量的增加,基层也牢骚满腹。在IBM顾问培训的初期阶段,许多员工趴在桌子上睡觉,一部分干部也经常迟到早退……更多的人是质疑和担心IBM的药方不适合华为。

1999年11月16日,在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任正非说:“我们切忌产生中国版本、华为版本的幻想。引进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在当前两三年之内以理解消化为主,两三年后,允许有适当的改进。”

而在接下来的IT变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任正非再度严肃地指出:“37码就37码,脚大了就把脚砍掉一些也得穿,不愿砍脚的人,你就到那边去做大脚女人,种地去,靠边站。”“推行流程的态度要坚决:不适应的人下岗,抵触的人撤职。IPD要一层层往下面落实,搞不起来我就要拿你们开刀,这是毫不含糊的!”

历时5年痛苦的“削足适履”,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并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另一项重大的ISC(集成供应链)变革,也让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2003年12月,IBM顾问给华为做出的考核数据显示:华为订单及时交货率已达到65%,库存周转率则上升到5.7次/年,订单的履行周期也缩短到17天。而此前,这几项数字分别是30%,3.6次/年,20-25天。

根据IBM顾问的经验,尽管华为这些数据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按照这个速度,华为将提前抵达跨国公司的门槛。

2004年至2007年,任正非再度斥资20亿元师从IBM,先后进行了EMT(企业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财务监管等第二期管理变革……

前后十年时间,投入40亿,通过虚心学习和苦练,华为终于修成正果。2008年,在欢送IBM顾问的晚宴上,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流着泪说:“尽管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

任正非说:“西方公司自科学管理运动以来,历经百年锤炼出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凝聚了无数企业盛衰的经验教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用谦虚的态度下大力气把它系统地学过来。”

在华为,产品研发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组织结构、财务体系、销售体系、供应链体系等等都是由西方的咨询公司帮助设计的。华为向西方企业学习,也发展成了最令西方企业忌惮的中国公司。

凭借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华为一路向前,步伐也愈来愈稳健。2009年,华为以218亿美元的营收,首次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华为以785.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进入百强,排名第83位,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上,华为在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2018年,华为排名再创新高,其以893亿美元营收,排名世界500强第72位。

如今华为在150多个国家拥有500多个客户,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通信设备,也就是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华为的服务。即使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场占有率。无独有偶,在全球即将开跑的5G竞赛中,华为也被视作目前唯一真正的5G供应商。华为,中华有为,祝愿华为的未来更有作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