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头腾隐私大战的背后,转折中的互联网世界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493334.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bUfaAzZ.jpg!web

编者按:本文转自智能相对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十数年时间,中国互联网产品历经风云变幻,总是你方唱罢我才休。

其中,头条系和腾讯系相爱相杀的戏码可谓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2019年才开了个头,腾讯与头条就发生了两起并不愉快的“摩擦”,先是头条重点推出的社交产品多闪被微信迅速封杀,后有新用户无法以微信授权的方式登录抖音。

这当然不会是微信和抖音的最后一次摩擦。短时间内,行业大佬和当红新贵的战事大概率是不会消停的。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流量红利消失,线上线下激战正酣,互联网拥抱传统产业,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互联网巨头统治一切、创业公司后来居上,这两种脚本你会更喜欢哪一个呢?

互联网的下一个赢家出现之前,我们以头腾大战为例,来解读未来互联网世界的进化方向。

互联网产品逐渐走向封闭?

1994年,我国联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次年,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彼时,整个互联网处于二维时代,由各种彼此跳转的超链接文本组成,一切信息都是开放的。而当时的网民则以高校人才、技术专家为主,这一批人首先感受到了互联网的无穷魅力,并从中挖掘商机,马化腾、丁磊、钟东等人都是这场商业狂欢的受益者。

随着web2.0的普及,我国互联网的产品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二维的平面网络开始向三维进化,各个平台在这个平面上“拔地而起”,互联网的链接性、触及能力以及开放性被逐渐瓦解。还是同样的那批人,开始意识到“流量”和“数据”的价值,为了攫取其中的利益,他们开始建立一个个“信息孤岛”,形成垄断。

1月15日,全民关注的三大社交产品,多闪、马桶、聊天宝一上线就被微信迅速封杀,又一次掀起了“头腾”大战的舆论风波。微信是否“将竞争扼杀在初始状态”暂且不论,至少,微信看到了如今互联网产品的重要属性——封闭。用户在互联网厂商的圈地中,重复使用一个产品,久而久之,就会习惯这个产品,成为其特有的流量。淘宝是如此,抖音是如此,微信亦是如此。

抖音虽然一直在嚷嚷着自己是受害者,但事实是,头条系内的各种产品,早已不能在个人信息的地方填写微信ID以及公众号信息了,头条号上传创作内容时,也明文规定不得出现二维码与微博、微信链接。

当然,这类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中国互联网上发生了。

2014年,脉脉与微博发生争执,原因是脉脉涉嫌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恶意获取微博用户资料和职场信息。而脉脉一方则认为,微博的封杀令表面上看是保护用户隐私的正义之举,实际上却是别有用心。

而不论这些厂商如何辩驳,又是如何正义凛然,当我们把事件双方放在一个正常的商业互联网环境时,我们发现,无论是微信、微博的防御、还是抖音、脉脉的进击,这些你来我往,不过只是封闭式的策略与商业的选择而已。所谓的“企业应当有社会责任感”,也只是人们用道德来禁锢商业的一厢情愿罢了。

当然,“封闭”毕竟不是一个好词语,在以开放、包容、自由为主题的当今,厂商们都为封闭式商业模式赋予了一个极形象的词——生态。

无知无觉的新生代,正在被平台“出卖”

互联网的产品形态发生变化,互联网网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迁。

曾经,互联网只是一小簇高新知识分子的狂欢,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互联网网民结构趋于年轻化,截止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同时,我国网民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7%和25.1%;受过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

显然,越来越多没有数据意识和技术意识的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世界。这一群人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思考其中的隐私问题,毕竟这也不是违法乱纪的坏事,甚至于这在大多数人眼里根本就不是事儿。

直到“这件小事”将“我喜欢的”“我收藏的”分享给了“我可能认识的人”,那种被窥伺的不适感才奔涌而来,无知无畏的用户们才惊觉自己的隐私不保。而这个惊醒的时刻,就是“微信好友引入抖音”的那天,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头条还做了一个社交产品“多闪”,其信息能直接同步到抖音站内。

厂商在用户数据上攻城略地,谁掌握着更多的用户数据,谁就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也将导致互联网的格局从多级竞争走向“霸权”。而无论多么伟大的产品,一旦拥有了垄断的权利,结果都是可怕的。

显然,没有任何一个社交媒体,能像微信一样,干预数亿人的信息交流,影响数亿人的思维和认知。于是,头腾大战背后,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发问,人人离不开的产品,是否会成就新的“互联网霸权主义”,用户数据则成为其最好的制霸武器?

互联网风雨下,这一届的互联网网民也着实是不好当,往左走是封闭的信息孤岛,往右走就是隐私的泄露。一不小心,还会陷入互联网的霸权主义。

“分享”的历史溯源,互联网世界将走向何方

看各个厂商们的市场表现,封闭、保存用户数据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未来走向。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封闭是正确的道路,为何舆论对封闭式的指责如此强烈?如果封闭是短暂的风潮,更长期的趋势会是开放吗?

我们不妨来反向分析一下。封闭的反义必定是开放,而在开放的世界中,“分享”是一个最为高频的动作。

Nicholas John曾经总结过,“分享”是当代网络社会的关键词。这主要是因为“分享”能够表现出数码和网络文化的核心——计算机语言,比如文件分享。

分享,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品德,常常被国人赋予深刻的社会涵义——分享让世界更美好。所以,追溯“分享”在互联网上的变迁,来揭示其不断变化的意义,或许能观察出互联网世界的真正走向。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说到分享,一般会提到具体分享的事物,比如分享照片、分享文本,再往后,在社交网站上,用户被邀请分享“你的快乐”“你的美好”,到2010年,“分享”几乎已经成为社交网站的代名词,词后也不再连接任何固定名词,而是“分享everything给你的朋友”。不仅是社交网站,电商如拼多多,都以“分享”玩转了社交裂变。

总的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享”越来越模糊,其含义也愈来愈宽广。然而,当人们将生活都交给微信以后,不管是私人微信还是企业微信,“分享”的含义只会越来越具体。显然,以“封闭”为产品属性,是与“分享”的逻辑背道而驰的。

任何一款产品,做到如微信、抖音这样的体量,就不是一款普通的互联网产品,其性质更应该偏向于开放,即使自己不求变,整个社会也会倒逼产品进行迭代变化。

就好比建立一条高速公路,工程承包方不可能再建一整个物流车队,只让自己的车队走这条路。

结论:

博弈论里有这样一个结论:尽管在短期内,最自私的人总是可以获利,但是当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存活下来的人都是投桃报李的人。时而至今,互联网市场逐渐稳定和成熟。开放最终会成为竞争的核心,各家厂商在疯狂跑马圈地的同时,如果忽略了互联网的本质要求,即便获得很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但随时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