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走进小镇青年 新茶饮还“灵”吗?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24834.html?from=article_list&%3Butm_source=tuicool&%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qy2uaif.jpg!web

来源丨猎云网( ID:ilieyun)

作者丨周佳丽

2018年,是新中式茶饮崛起的一年,贴着“网红”标签的新茶饮品牌们扶摇直上,接连夺得资本认可。此间一年,这个随着消费升级演变而来的新赛道拥挤又热闹,已布局的玩家持续扩张占市场,未入局者正虎视眈眈,摩拳擦掌。

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市场全面爆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已达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

Rnaaqe2.jpg!web

从模式上来看,这些“网红”茶饮们套路与诚意并存。线上端,借抖音等年轻态短视频平台、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的东风,异军突起的茶饮品牌一跃成名,掀起了“排队、限购、黄牛加价代购”等话题热潮。在新茶饮乍现的早期阶段,品牌响不响,就看话题到没到位。

线下端,各家茶饮品牌纷纷做起了“第三空间”,主打高端化和差异化,高品质和高逼格是其重要标签。与早年间的冲泡式饮品相对比,如今的新茶饮早已打破了奶茶消费低端且LOW的固有形象,更颠覆了人们对茶饮经营的价值想象,在经历了多个时代的进化演变后,中国茶饮市场定位升级至中高端,并走向基于茶饮+空间的新时代。

风口之上,红起来的品牌层出不穷,但更多的只是昙花一现。大浪淘沙后,能胜出的只能是强者。而今,一线城市已经余地不多,市场逐步下沉,二三线城市或将成为新茶饮品牌的新战场。

那么,定位中高端的新式茶饮进入所谓的“下沉市场”后,前途会是一片光明吗?

一线城市的消费窘境

新茶饮火起来的这两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成为茶饮界的品牌高地,即使是三线城市起家的喜茶也在全面升级后迅速扑向一线城市。

然而,激烈的竞争下,规模达千亿元的新茶饮,由于整个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已从蓝海市场过渡到红海市场,大洗牌悄然而至。据美团点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饮品店关店数量超过开店数量的28%。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饮品店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之前我们花重金进行网红营销,但必须清楚的是,网红模式每一段时期的热度都只是暂时的,一般就3到5个月的时间,一件事是不会永远火下去的。”一位从事茶饮领域的人士曾这样告诉猎云网。

尽管是在一线城市,消费者也不再愿意为所谓的高端市场买单了?这背后似乎也在映衬一线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窘境。

2018年10月,名创优品宣布获得腾讯、高瓴10 亿人民币战略投资,用其中低的定位博得了互联网巨头青睐。而与名创优品对应的无印良品,自打进入中国,一直被推崇为“城市中产”的生活方式品牌,却在2018年提前一步进了寒冬。根据无印良品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可比销售首次出现下滑,经营的颓势仍在延续。

分析可以发现,经济下行正在改变国民的消费习惯,所谓的“城市中产”也开始对商品价格敏感,同样的产品转而求其次,品牌知名度、设计方面不再是第一购买决策要素,反而是有价格优势的品牌更受欢迎。

另一方面,从事餐饮大多看重“坪效”,是衡量店面是否盈利的关键要素。而对标星巴克,新茶饮品牌们多选址在租金昂贵、人流量多的购物中心。但注重线下“第三空间”的喜茶、奈雪的茶们,占地少则百平米,多则近千平米,加上高运营成本、高装修成本以及一线城市的高租金,不免为其盈利潜力设了一道坎。

下沉市场的尴尬

这是个人人都在讲“渠道下沉”的时代,商业大佬们早已看得明明白白:大城市市场日趋饱和、互联网流量红利衰退,未来的市场增量已经开始逐渐转移。公开数据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中产阶级及以上占比将于2022年达到81%,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主要贡献。其中,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未来占比增长最快的群体。

就新茶饮品牌的城市下沉战略而言,单从租金成本的维度来看,二三线甚至以外城市的低租金是天然优势,加上居民可观的消费潜力,二三线城市是推动茶饮消费的契机。纵观市场,在一线城市的高房租、高人力成本等多重压力下,包括一点点、快乐柠檬、COCO都可茶饮等头部街边奶茶品牌早已业务下沉,大力拓展二三线城市。

那么,这就代表高品质、高逼格的新茶饮们在下沉城市可以高枕无忧吗?

直营的优与忧

首先,正如上文表格中所陈列的那样,目前市场上主打茶+空间的新茶饮品牌大多以直营为主,优势在于在手握品牌控制力的同时,深入到消费者腹地扩大销售,从而提高销售效率。

奈雪的茶投资方--天图投资合伙人潘攀在接受猎云网的采访时表示,“新茶饮回归到本质卖的还是一杯茶,关键在于产品本身,消费者的体验最重要”,直营的模式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需要企业有更强大的资金、产品、运营实力。但同时,这样做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牌的管控能力,保障产品品质和客户体验。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采用直营连锁模式意味着需要承担“扩张能力弱”所带来的市场布局缓慢的弱势。先不提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如何看待名气响当当的喜茶、奈雪的茶,事实上连身处北上广深的一部分“白领”们也只是“早闻其声而一直不得见其人”。

可以发现,有很多新茶饮品牌的新玩家在努力跻身一线城市溃败后,求而不得,转身采用加盟的模式攻占潜力巨大的下沉城市。众所周知,加盟模式的扩张速度惊人,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让越多的人触碰到,也就对品牌越有利。

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认为,连锁品牌的选址是门学问,需要一定的试错成本。直营品牌在异地扩张时,因为不够了解当地的市场规则和渠道资源,在品牌运营中“水土不服”是常态。

而在保证了产品、体验、营销等各方面因地制宜的基础之上,直营品牌还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是:跨区域开店的原物料仓储、冷链运输、标准化操作、门店终端运营。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访问时,也曾坦言:对于现在的新茶饮产业来说,由于行业标准化、机械化还未能成熟建立,供应链的确是一个挑战。

性价比依然为王?

一线城市“中产”所面临的消费尴尬,下沉城市的消费群体就不用担心吗?

大多数在二三线城市的茶饮品牌,更倾向把产品定价在15-20元之间。深耕长沙的茶颜悦色,其客单价就为16元,创始人吕良认为,尽管二三线城市对茶饮消费的认知与一线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消费力和概念上还确实存在差异。

鹿角巷创始人王政扬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我们每次提案都会报三个方案,一个最有创意的,一个最中规中矩的,一个最便宜的,但往往客户最后选的都是最便宜的。”

就像“五环内无法理解”的拼多多,挖到了“五环之外”的金矿,从而诞生了一个“3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又比如趣头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另辟蹊径,成立800天就登上了纳斯达克。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下沉市场的商业圈内并不少见。

菁财资本投资人曾分析道,由于全国消费水平的不平均,一二线城市与三四五线正经历消费升级的不同阶段。三四五线城市仍在升级的初级阶段,在经历升级之后,性价比仍是王道,消费者对于一些商品的态度终归佛性。

因此在这一议题上,就目前而言,“性价比”依然是当下下沉市场“小镇青年”绕不过去的标签,动辄25元+的“喜茶”们放到三四线城市,或许在短时期内还有如预期。但长期以往,加上一点点、快乐柠檬、COCO都可茶饮等平价头部茶饮品牌以加盟模式在下沉城市的先发优势,相比之下,谁能胜出一筹可能还有待考量。

不过,这在喜茶CMO肖淑琴看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不分几线城市。喜茶甚至去到迪士尼开店都没有涨价,我们希望用合理的价格,将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而不是用一些商业手段将各线城市区分开来。”

潘攀则认为,消费者对价格肯定是有感知的,但好的产品永远不用担心没市场,消费者在意的是产品价格是否提供了相匹配的价值。

饮品界的内斗

新茶饮虽然热闹,能叫得出来的品牌也很多,但行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梯队,距离角逐谁才是“中国的星巴克”还有段距离。

一方面,整个行业都共沐资本的春风,正如上文表格中所展示的那样,除了喜茶、奈雪的茶之外,其他获得融资的新茶饮品牌也有很多。

另一方面,始于新鲜感,也可能结束于新鲜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每天都有新血脉注入,存在模式和产品易复制的弊端,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用户重叠忠诚度存疑。

与此同时,随着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品牌的持续火爆,竞争的激烈让茶饮市场的空间形象上升到了更高的维度。饮品界的先行者们正顺应潮流,积极升级,不敢掉队。在潘攀看来,就茶饮市场而言,除了以Shopping Mall为主体的赛道是中国发展较为快速的渠道之外,类比一点点、COCO都可茶饮的街边店也是投资人看中的场景。

比如,COCO都可茶饮部分门店一改档口铺面的传统形象,发力并打造线下概念店。空间面积越做越大,COCO也不再墨守陈规局限于传统茶饮,并新上线了同样在风口之上的咖啡系列饮品。

说到咖啡,这个新茶饮品牌的隐形竞争对手,在2018年也是风起云涌,群雄争战。这一年里,星巴克联姻阿里、瑞幸疯狂开店、连咖啡也做起了线下生意、湃客咖啡在年底突然发力……咖啡行业在资本的搅拌下,各家打得不可开交,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与新茶饮品牌不同的是,为了深层次触达用户、培养用户,新咖啡品牌们疯狂开店又疯狂补贴,主攻线上外卖市场,并通过社交裂变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试想,“1+6元运费”一杯咖啡,动动手指转发一下,既占了便宜,又声明了消费品味,还给朋友带来了优惠,何乐不为?或许这个时候,新茶饮会慌张,能有多少把握保证用户不流向新咖啡呢?

外卖逐渐瓦解“第三空间”

瑞幸咖啡的快速扩张很快让星巴克有了危机感,因外卖配送影响口感等因素,星巴克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第三空间”的重要性,尽管同样没有停过开新店的步伐,但终归是未能躲得过在中国9年来的第一次业绩下滑。

8月2日,星巴克终于牵手阿里巴巴,双方达成新零售全面战略合作,并上线饿了么,就此开启外卖业务。对此,有人曾质疑,全面接入阿里之后,星巴克为“第三空间”设计的服务细节被消解。在外卖模式下,除了咖啡本身,消费者与星巴克的情感连接被切断,转而由App的界面作为承接。

“浓郁的咖啡香气、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舒服的沙发……这些以往被视为‘第三空间’核心元素的细节都与顾客无关。而真的将回到咖啡本身,众所周知这并不是星巴克的强项。”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道。

再回到新茶饮,与星巴克一样,喜茶在经历了近两年的线下布局后,在今年四月开通了茶饮外送的业务线。那么,在各家都在抢滩外卖渠道后,极其注重线下场景的新茶饮品牌们,又该如何在极致口感、“第三空间”的体验以及坪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此外,市场内品牌间相似的产品有很多,如若成本结构不变化,加上外卖费用和品牌溢价,消费者想要喝一杯新茶饮需要付出更多,此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又将如何体现?这也是新茶饮品牌们同样需要考量的。

结语

只要有市场,就永远存在竞争对手。整体来看,新茶饮品牌入局下沉市场除了要即时弥补直营模式的短板,高同质化的行业痛点注定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搅局,就像星巴克虽然在中国占据强大市场地位,但从来没有缺过竞争者。

另外,新咖啡品牌的隐形竞争以及其所附带的价格优势或许也是一项阻力,毕竟新咖啡来势凶猛,对于下沉市场的消费群体来说,“性价比”是一个逃不过的词儿。

不过这在潘攀看来并不是一个关于“竞争”的问题,他认为,当下的饮品市场还没到你死我活的发展阶段,各个维度的创新会让市场更繁荣。细化到新茶饮赛道,市场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多个品牌,但洗牌一定会如期而至,过滤掉产品能力不强的品牌。

“新茶饮不存在下沉与否,市场本身相通,只在于需求是否被满足”。谈及新茶饮渠道下沉后的可能性,潘攀这样告诉猎云网。

而当下,关于茶饮品牌的战争,一线城市结局尚未明朗,下沉市场的好戏还在后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