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日本零售业启示录:传统有“欣喜” 数字化很“隐忧”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23933.html?from=article_list&%3Butm_source=tuicool&%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ZFf6fub.jpg!web

来源丨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

作者丨叶生晅

编辑丨万德乾

谈论日本零售业,需要站在现在看它的过去,并从它的过去预估它的未来。

早于中国20年的日本零售业

德勤发布的《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单显示,有64家亚洲零售企业上榜。其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共有15家零售企业上榜。日本有32家上榜,占到50%。而最受关注的购物中心与便利店的No.1,分别被日本永旺和7-11集团母公司7&I股份摘得。

m2UbeeU.jpg!web

《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单亚洲零售企业分布

中国零售业长期都将日本零售业作为仿效的目标,也认为日本零售业代表了亚洲零售业的最高水准。当然,长期以来,日本也是亚洲地区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国土面积虽然只有37.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国云南省。1.2亿人口,略多于中国广东省,人口密度不如广东,但也超过中国整体的2.5倍。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4万美金,是中国的4-5倍左右。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7年日本零售市场总额接近2.6万亿美金,份额上小于中国的30多万亿人民币,但细分到人均水平,毫无疑问仍然是全球最优秀的零售市场国家。

一句话,日本是一个零售业和零售市场体量,均领先全球的国度。

现代零售业在日本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二战以后,那时候日本经济逐渐恢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旺盛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传统百货店的增长。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顺势生长。

至此,日本零售业的商业雏形基本建立。

对比中国的零售业现代化进程,则要晚得多。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零售业还是一个完全国营化的状态,零售业态的完整性也无从谈起。直到1992年,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开放,才逐渐出现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所以对比两国零售业的发展史,日本比中国起步要早20年左右。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开放零售业的时间点,一举完成了行业标准化的探索和积淀。

日本零售业的三个经营秘诀

先发优势下,日本零售业整体积淀了三个领先性特点:

第一、极致的细节与体验

日本制造素来以工艺严谨、注重细节闻名于世,将工匠精神带到零售业,是现代零售业特有的日本式创新。

以7-ELEVEn便利店为例,7-ELEVEn店铺单店平均面积在100平米(店铺营业面积约占7成,仓库和办公使用约占3成)。虽然面积不大,但通过整齐细致的陈列方式,可以摆放近3000个SKU。

一般每个品类只出售几款当季畅销商品,根据大小、包装,每件商品在货架上仅陈列3~5件,目的是给顾客呈现商品摆放整齐的视觉观感,以及营造商品是畅销的,并不断有新货上架的心理感受。7-ELEVEn还会将儿童用品放在较低的位置,到了冬天把最暖的热饮放在最前端,最大化方便顾客。

此外,为了考虑顾客动线的合理性,7-ELEVEn特别把入口到结算的路径设计为“回”字形,让顾客仅逛一遍就可以经过所有的货柜,挑到想要的商品。

数十年以来,7-ELEVEn依靠收银员在结账时,随手记录的客人年龄和性别,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画像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再结合门店位置和周边住户情况,就可以准确投放商品。

比如,在医院附近的便利店会大量摆放粥品,在商圈人群密布区域主推高品质的盒饭,并综合考虑附近顾客的需求设置打印机、取款机、演唱会门票售卖机等。

发展至今,7-ELEVEn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贩卖食物、日用生活品的便利店,它更囊括满足顾客丰富的日常需求。

7-ELEVEn只是众多日本零售商的一个缩影,极致注重消费体验,从细节上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极致服务。日本零售业界正是以这种严苛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用户的体验达到极致。

第二、无差别化服务

“顾客就是上帝”,中国人无比熟悉并认可的一句话。这句如同商业底层价值观的话,20多年前曾极大的震撼了中国人初次触摸现代商业的心灵价值——花钱的人,拥有无条件的尊崇地位。

但是,这句话其实是日本人发明的。基督教文化深入人心的那些欧美国家,不可能对“上帝”身份的比喻和引用,套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像中国古代的商业行帮组织,才会发明出“顾客是衣食父母”的价值命题一样。

因此,深入感受“顾客就是上帝”的震撼,日本依然是最典型的案例。这方面,纵然长期借鉴、效仿日本零售业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依然不足以和日本比拼谁把顾客更当上帝。

日本零售业的宾至如归感,放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你是不是目标顾客,有无购买意向,店员总会笑脸相待,极尽耐心的介绍商品。即使最后没有成交,也能始终保持热情。对顾客的无差别服务、重视顾客的需求,这是日本零售业在服务力上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能够做到这一点,日本也有其历史成因。

得益于日本谨慎的国民素养。日本的文化体系里,推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个店员的销售业绩再好,但是如果受到超过3次客户投诉,就难以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未来的晋升空间也会很窄。所以,会对每位顾客一视同仁,自然导致投诉率极低,而服务品质下限却非常高。

离不开日本普遍的高水准薪资。日本普通工薪族的平均年收入是440万日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26万元。若以普通便利店导购的时薪情况为例,日本基本在60~90元/H,香港在40-60元/H,而到了内地10元/H以下比比皆是。平均一天工作8小时,日本服务业人员的收入至少在500元/日,即使纯粹是打工的日本人,算上加班,年收也可以达到18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水准。

3u6bAjn.jpg!web

便利店导购时薪对比

关键的团队提成机制。在香港,零售店员的收入普遍由“基本工资+个人提成”构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的3成,店员为了拿到提成自然会拼命推销。而日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团队提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7-8成。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才能拉升整个团队的销售总额,这确保了日本零售服务的无差别化。

此外,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服务是对等的,即“我为别人提供优质服务,别人也会对我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自助售货机高度普及

这两年,无人零售在中国火了一阵子。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无人店是2017年中国零售业创新的最热闹风景。当然,快起快落的中国无人零售,与日本遍布全国的自动贩售机(贩售为日式汉语),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日本早就司空见惯的“无人零售”模式——自动贩售机,在日本已经存在百年。最早是通过小盒子承载商品,由顾客自主拿取的方式。

二战后,随着日本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企,日本饮料商主动出资铺设自动贩售机,以此来代替小卖部占领市场。50年发展,自动贩售机覆盖的商品种类也从早期的饮料、零食,发展到果蔬生鲜、咖啡热饮及化妆品等日用生活品,日本以人均30台的数量,成为全球自动贩售机最多的国家。

并且,日本自动贩售机的投放,是无差别的投放。即使是日本乡村很偏僻的角落,一个月只能卖掉几瓶饮料,也会一直投放使用,宁可只为了满足几个人的需求,也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需求。所以,日本无人零售的逻辑基点是为他人提供便利,不完全在意是否盈利。

中国在无人零售的无人货架和无人店上的探索,从未在日本有过发展,除了日本人注重线下购物体验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几十米一台的自动售货机,早已为日本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购买方式。

以上三点,见证了日本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之成熟;服务意识水准之高。

但与中国正在兴起的“新零售”相比,日本零售业整体都选择了观望和等待。

为什么日本不进行“新零售”

为什么日本没有“新零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零售科技化创新,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发达。这方面,上游端的互联网产业,中国和美国确实走在日本的前面。

第一、电商遇阻

日本虽然也有乐天、亚马逊(日本)这样的电商平台,但电商的整体规模依然非常小。

2015年,日本家庭中参加过网购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说,有接近3/4的日本人,一年时间里都没有在网上买过一件东西。2017年,网购在整个日本零售市场份额占比仅为5.7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电商与线下零售对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价格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中国的电商可以通过去掉部分中间缓解,来获得价格优势,从而挤压线下零售的份额。但是日本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流通链已经非常优化,中间环节很少,线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

还有,作为主要由人工履约的物流业,造成日本的物流服务费用极高。拿日本最大的黑猫和佐川,对比中国的顺丰和三通一达,物流成本基本都在中国的3倍以上,而且线上商家也不会有阿里的物流平台机制,可以大量补贴消费者,造成线上的卖价一定要比线下更贵。

尤其是高频次的日常生活品,线下零售因为顾客购买频次多,更能提供极具竞争优势的售价。

便捷性方面,日本拥有大量购物中心、便利店,加上各种自助售货机的补充,线下购物的便捷性,其实没有给电商的“送货上门”,留下什么打造价值差异化的空间。

另外,日本人其实很注重线下的购物体验。上文提到,日本零售业一直重视细节和体验的打造,吸引着消费者更倾向于去线下购物。

可以说,日本的社会和现实国情,决定日本的电商行业,不可能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在线零售巨头。日本电商在全球市场的对比中,也处在很低的位置。

第二、移动支付受困

这点很有意思,全球最早发明二维码支付的是日本人,却对移动支付不感兴趣。

日本不仅没有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样的全民支付工具,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更为常见。而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日本的使用场景,也不丰富,使用者基本都是中国赴日游客。

2017年底,支付宝与4.5万家日本商店签订协议,并与日本三家大型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瑞穗,将达成手机二维码支付的协议。但是暂时没有获得与日本3大银行(瑞穗、三菱、三井住友)的合作。而且支付宝更多接入的是华人众多的商业圈,主要是满足赴日中国人的支付习惯。

这个现象很简单,原因却很复杂。日本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性比中国还高,支付宝这种商业体系也并非技术性创新。手机支付方式在日本以及全球的不流行,恰恰是中国孕育手机支付的传统商业缺失和数字化商业发达环境,二者相割裂而带来的创新。

还有一点,在于日本有着健全的信用卡付款系统。日本成熟的信用服务和完善的征信体系,让他们更习惯于信用卡支付。让日本人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扫码支付,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步骤反而显得繁琐。更有一点原因,日本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愿意将个人信息在线登录,也导致了在线支付的C端体量发展缓慢。

如果再加一点原因,日本的线下商业,已经大范围铺设了信用卡支付终端设备。如果需要重新架设在线支付的设备,需要极高的设备成本和线下地推成本,这部分的费用成本远高于中国。

一系列原因,导致相对保守的日本大型企业,不愿在一个烧钱的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至于日本移动支付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本处于中国2013年前的早期移动互联网阶段。

注重个人隐私、成熟的信用卡模式、缺乏大公司的资本投入、传统银行不愿拥抱移动支付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和零售业相融合。

不要小看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实体商业场景的手机支付,零售业的数字化基本从源头就被掐断了。

第三、技术创新迟缓

日本企业在其业务流程里,对于智能科技和新技术的引入流程非常长,往往需要3-6个月。而且签署节点至少在5-10个,需要层层审批和讨论。

日本企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影响下,推进零售数字化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节点上都面临艰难,只要有一个节点被驳回,则又要修改全套方案,重新从开始走一遍流程,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推进进度非常迟缓。

就像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褒奖阿里组织架构调整时谈到:“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其组织能力的溢出”。日本企业流程上的过度繁琐、谨慎乃至迟钝,造成科技的引入和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组织体系屏障。

当然,整个日本的零售业,还是有少部分企业正在打破这种屏障,走在科技探索的前沿。罗森、思佰益(SBI)、第二电电(KDDI)、@Cosme,这些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国际化DNA,并且非常愿意拥抱变化,积极引入在线支付、人工智能、数字化门店等前沿科技。行动上,他们已经是日本新零售变革的代表性企业了。

如果说日本在传统零售业上早于中国20年。日本零售业在数字化零售上,至少比中国晚3-5年,甚至更久。

传统很“欣喜”,数字化有“隐忧”

日本零售企业在细节与体验上的极致追求,在服务意识上的无差别化,以及无处不在的自助售货机,都是值得中国同行借鉴和学习的部分。

与此同时,基础薄弱的电商产业,普及不开的移动支付,进展迟缓的技术跟进,也有可能成为日本零售业发展的“隐忧”。

上一个时代的优势,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桎梏。对于正在大力发展新零售的中国来说,我们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引入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领先性。与此同时也应该继续借鉴日本零售业如切如磋的“匠心精神”,把细节和体验做到极致,为消费者创造最佳的购买体验。

取长补短,在零售业依然行得通。

编辑|希言

优质项目报道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wujinna101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email protected]

优质项目融资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jiazongchaopku,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email protected]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铅笔道原创,不对文中观点和真实性负责,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