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声音红利,被忽略的创业金矿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3635882.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qYnABrF.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辩手李慕阳,作者|张俊

总受伤的知识付费

这两天局面诡谲。

一方面,作为知识付费的主要倡导者,喜马拉雅一年一度的123狂欢节又一次大卖,声音内容销量4.35亿,比上一届翻了2.2倍。

另一方面,各路科技媒体圈的大v又开始唱衰“知识付费”,一个个宣称:知识付费凉了、内容消费永生。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说,连知识付费的始作俑者喜马拉雅,都把“知识狂欢节”的“知识”二字去掉了。

每逢罗胖发表演说,或者123狂欢节这样的活动,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异口同声地不看好知识付费。知识付费销量越高,看空的声音也就越多。至今为止,他们已经为知识付费添加了如下罪名:

碎片化吸收没营养、虚假学习替代真学习、装逼工具没卵用、收割智商税很无耻、消费大众焦虑很无聊、名人卖周边很功利……

亲们,能放过知识付费吗?

我们且不说,以上知识付费的种种罪名,应用在图书市场几乎一样完全成立,市面上很多畅销书不也一样浅尝辄止没深度、装逼收割智商税吗?

我们也不说,就在本次123知识节中,最畅销的依然是友邻优课、蔡康永情商课、不一样的新概念、奇葩天团……等知识付费内容。

我们就说一点: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一年四季不会跨入书店一步,或者跨入也是直奔畅销书而去,对大神们推崇的深度著作视而不见?

现在通过知识付费,他们至少可以了解这本书的梗概了,哪怕只是梗概、是“别人嚼过的”内容,是不是也比完全不读要好。

我就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况,一个女生听了知识付费的“拆书”说,原来《人类简史》这么有趣,我那套书很早以前就买了,但字那么多、一直不敢读。又或者在书店里,有个兄弟说,这书这么厚啊,我一般都是在喜马拉雅之类的fm上听。

知识付费至少目前还算不上严谨的学术研究或者教育传承,但是以上这种一般不怎么看书的人多不多、对他们有没有作用呢?

更何况,我们现在都在说,要打“下沉市场”,要在五环外人群中攫取最后的人口红利。那么,对于五环外还没有机会和条件挑灯夜读经典著作的人群,知识付费有没有用?对于看到一线城市繁华风景、却实力不足、倍感迷茫的年轻人,这是不是新的助力?

一个证明来自喜马拉雅123的销售数据:用户人群正从一二线向三四线扩张下沉,其中90后增加了6.3倍。

反对知识付费的人群,很多根本不可能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就像新中产们嘲笑下沉市场对趣头条、拼多多的推崇一样。

知识付费人群清晰、需求明确、场景稳定,只不过不宜过度哄抬解读,讲的仿佛要替代正常教育一样,即可。

当然,喜马拉雅淡化狂欢节的知识主题,倒是情理之中。这家公司从fm、有声书,打到知识付费,再到内容消费全面开花,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得到或者混沌大学为对手,而是意欲打造爱奇艺、阅文那样的内容平台,接着推出了自己的音箱,这就有一点“小亚马逊”的意味了。

只不过,在内容领域“知识付费”是最容易冷启动的切点,直击痛点、提供捷径、名人背书的东西确实很容易火。

把思路打得更开一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东西:

长期以来,声音的势能一直被低估了,以声音为核心卖点的大v们的机会窗口或许已经到来。

这是一个声v红利的时代。

自媒体的第二春?

互联网世界有一群永远在遗憾的“难民”,和笔者一样,这群人从门户、bbs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触网”,从站长到论坛,从人人到开心,从微博到微信……在每一个时代都小有收获,却一直没有大成。

我们成功地经历了每一个时代,又成功地错过了每一波红利。

人们总是这样,对近期的趋势视而不见,却对远处的趋势期待过高。

上海科技媒体作者黑焰十字说,对于一个平台,关键是进入的时机。从微博到微信,内容社区类大平台的发展往往经历萌芽、成长、成熟、衰落四个阶段。

最好的进入时机,一定是“高速成长”的这个阶段:一方面,平台高速增长,新的内容消费形态正在迅速被普及;另一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玩家纷纷涌入,但是垄断性的头部并未出现。

此时,平台还存在着无限的可能,用户对新的内容也满怀好奇和激情,远未到饱腻的阶段。

这和声v市场今天的情况颇为相似:从123到罗胖的得到,声音消费高速成长,大量的玩家正在涌入这个赛道,成熟期看起来即将到来,最后的红利还在。

这里有三个非常有趣的信号:

  • 主流玩家们来了

从供给端看,如123狂欢节上的声音内容已经有9大品类、328小类、600个专辑,相较去年提升了三倍。黄磊、马思纯、陈坤们的明星电台,101火箭少女吴宣仪、科幻大师刘慈欣、莫言余华王安忆等文学大师的声音专栏,42所世界名校的音频课程……可以看见,声音消费已经不再是网络大v的专利,传统圈层的名人们正在涌入,这和公众号爆发期出现的情况非常相似。

  • 社群电商们来了

很多群主和裂变党们摇身一变,成了贩卖知识与内容的好手。声音内容太适合他们了,没有库存,适合线上分销和裂变,能利用现有的关系和社群资源。渠道体系和促销模型的成熟,为声音内容的扩张安上了三级火箭。

  • 爆款们来了

123狂欢节名列前矛的蔡康永情商课,销量已经破亿。据说是陶渊明后人的紫祺,做有声书主播月入百万。即便在势能已尽的公众号领域,夜听成为最后的“神话”之一。

主流涌入,渠道成熟,爆款频发……今天,已经没有人可以轻易否定声音类内容的价值,声音已经成为和图文、视频一样的主流内容品类,两微一抖一喜fm,正在成为内容创业者的标配。

看起来,属于声音创业者的最好时机已经到了,公众号创业曾经的繁荣景象,会在声音领域重现?

反面的声音则认为,这个春天会非常短暂,声音的天花板远没有那么高,当你注意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到顶峰了。

如何评估声音的势能?先让我们换一个角度。

独特的窗口期?

“慕阳,去喜马拉雅、蜻蜓、荔枝之类开个专栏吧?”这两年,一直有朋友对笔者说,“你声音那么有蛊惑性,不开可惜了。”

不开!我每次都拒绝,因为人懒,怕麻烦。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也一直低估声音的价值,原因很简单:声音很麻烦,不像图文那样可以飞速跳跃浏览、一目了然,也不像视频那样富媒体全方位地刺激。

事实上,对声音的忽略在创业圈是一种普遍现象。一开始是因为图文创业门槛低、传播快,牢牢占据了主导位置,后来是因为人们的目光被“短视频”吸引,抖音们的爆发式发展,抓住了整个行业的注意力。

但是现在,图文内容的创业已经饱和,公众号领域头部出现、大多数中小号的打开率和阅读量断崖下跌,从天而降的强力监管,更是让走政策擦边球野蛮生长、“弯道超车”的可能几近于0。

另一方面,公众号创业者们向短视频转型的尝试并不顺畅。很多自媒体作者抱怨说,抖音的玩法根本看不懂,套路和公众号完全不一样,流量和推荐完全算法看不明白,感觉水很深。

图文红利已尽,短视频转型不容易,这样一个前狼后虎的尴尬时刻,反而成就了声音创业独特的窗口期。

声音的优势反而越发清晰:

  1. 场景很确定,所有不方便“看”的时候,都适合去听,晨起、路上、等车、睡前……
  2. 比图文更有温度,你读一本情商书的触动,一定不如听蔡康永娓娓道来有收获。你去看罗辑思维的图文,一定不如罗胖特色的腔调更迷人。
  3. 比短视频创作成本低,适合播放消费的场合也更多。
  4. 传播渠道已经成熟,小程序+社群+分销裂变、打卡返现,当下阶段容易出爆款。

实际的数据也可佐证:

喜马拉雅上吴晓波频道3-4亿的播放量是视频的十几倍,而喜马拉雅平台本身月活9000多万,活跃用户日均使用135分钟,90后用户的复购率达到70%以上。

声音创业,看上去很美好,这还仅仅只是“内容”一个方面。

声音创业的星辰大海

  • 声音社交

前段时间,有一款社交产品挺火,成了互联网观光团们的打卡地。

在这款叫join的app上有一个设计:你要想加谁为好友,必须先回答ta提出的一个问题,请注意,这个回答是要通过语音的。

这样的设计,毫无疑问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给水军假号们出了难题。且不论这种设计是否合理,笔者用得着实很爽。前面说过,我是“声音很有蛊惑性”的那种人,结果就是通过率很高,聊天触发远超探探。

无独有偶,这段时间另一个火起来的社交app——音遇,主打的也是声音。

这是另一个创业方向,声音社交。

实际上,声音社交并不是新话题,从最早的聊天室,到yy频道,再到陪我、隔壁同学、电波、狼人杀……作为一个可以凸显社交魅力优势的切点,声音一直是社交酶。

毕竟,总有一群一发声就让人酥的“声优”,也总有一群对声音痴迷的声控。

可惜的是,声音社交的玩法一直不成熟,常常是火一把就死。那么在今天,可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 声音交互

更大的一个方向叫声音交互。在大洋彼岸,声音交互已经诞生了亚马逊这样市值突破万亿的超级公司,echo音箱成为智能手机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

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场报告》指出,2018年Q3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2270万部,同比增长了197%。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开始做音箱,百度小度、讯飞叮咚、天猫精灵、喜马拉雅小雅、小米小爱……忽如一夜ai来,千家万户做音箱。

但是,并没有一家公司复制亚马逊的成功,国产音箱们也远未达到echo的高度。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同时具备亚马逊的各项优势。百度的数据算法很强,讯飞的语音交互绝对领先,喜马拉雅的内容沉淀很抓人,阿里的营销能力超级强,小米的智能家居产业链很丰富……把这些整合在一起,势能可能与亚马逊等量齐观,但是现状是分裂。

声音交互要有“大成”的关键要素,被各家公司分别占有,其中任何一家都不能同时具备这样的语音交互、算法、内容、硬件生态。

于是,“生态战”爆发了,以上玩家都在做os,都想打造自己的生态,都想做基础设施水电煤……不是因为这些很fashion,而是要想成为中国的亚马逊,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的合力,这么做必不可少。

比如,讯飞很早就推出了开放平台,为移动应用、家居、机器人、车载、客服、医疗、金融、营销行业的开发者,提供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实时翻译、人脸识别等150多项ai能力,他们想做的是语音智能的水电煤。

事实上,这一开放平台已经有90多万开发者,海底捞的电话机器人、vipkid的一对一教学、海尔的智能冰箱、多家大银行的语音识别都使用了讯飞的语音技术。不过这家公司的气质就像它的诞生地科大一样,我是技术宅,我只做,我不说。

同样的还有百度的度os、小米小爱、天猫精灵的生态等,沉淀了巨量音频内容的喜马拉雅,看起来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艾瑞10月数据显示,小雅音箱的单机人均使用次数是行业平均的12倍,每天使用时长达到105分钟。抓人的海量内容,如果加上厉害的技术算法,将非常适合打生态,或许他们很快也会走上os之路。毕竟语音交互最核心的还是在于语义理解上,而拥有海量的中文语音语料库是喜马拉雅独有的优势。

于是,一个谁都不会放过的潜在红利出现了:基于声音交互能力的软件和硬件。

苹果终端的爆发,带来了app生态。微信的爆发,带来了自媒体生态。不妨设想,如果声音交互终端在未来爆发,获得巨大的流量,这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生态级机会,在中国版亚马逊的孕育中,更多的声音创业者将被成就。

从电台有声书到知识付费,从声音内容到声音生态,这是声音创业的想象空间。

你会成为声v红利中的咪蒙、罗胖、量子云吗,还是新机会中的美团、滴滴?(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yYr6fJ.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