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深网 | 贺建奎其人:支持用基因编辑预防疾病 不赞成提高智商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tech.qq.com/a/20181126/013297.htm?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 摘要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贺建奎的态度明确,“支持基因编辑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但他同时表示,“用于运动增强、提高智商等是无益于社会的”,换句话说,“用于把后代变高变帅是不合伦理的”。

作者:马关夏 江晓川

编辑:范晓东

中国科研团队刚刚公布的一项成果,改写了人类进化史。

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团队,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日突然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 11 月在中国健康诞生,消息发出后引发全球学界震动。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贺建奎还将在峰会现场展示他领导的项目组在小鼠、猴和人类胚胎的实验数据。在50枚人类胚胎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未发现脱靶现象;而所有人类正常胚胎里面,有超过44% 的胚胎编辑有效。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CRISPR/Cas9 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因简单、高效备受瞩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贺建奎强调:“对于少数家庭来说,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新希望。”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贺建奎的态度明确,“支持基因编辑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但他同时表示,“用于运动增强、提高智商等是无益于社会的”,换句话说,“用于把后代变高变帅是不合伦理的”。

MBjENzM.jpg!web

贺建奎是中国年轻的基因学教授,供职南方科技大学;从斯坦福大学学成归国时,贺建奎仅有28岁。目前,他的实验室涉及基因组编辑、免疫和单细胞等多个领域。

但学者并非贺建奎的唯一身份,他同时担任基因测序公司“瀚海基因”和肿瘤早期筛查公司“因合生物”的董事长。商业安全工具天眼查显示,贺建奎共担任六家公司的法人代表。

此前,贺建奎告诉腾讯《深网》,同时拥有创业者和科学家双重身份是一种挑战,但斯坦福大学已经为世人做出了榜样。贺建奎说,两者身份兼而有之者需要做好时间精力的分配以及冲突利益的回避协调。

据腾讯《深网》了解,贺建奎在南方科技大学以生物以基因测序技术、免疫基因组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学术界供职的同时,贺建奎于2012年创立了以基因测序为主要业务的瀚海基因。

此前,贺建奎所掌舵的基因测序公司瀚海基因在2018年4月获得2.18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腾业创投、正威集团、中科普瑞。

贺建奎在接受腾讯《深网》独家专访时曾透露,这笔融资将用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生产线的建设。“在大量资本及科技家的努力下,中国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技术基本与欧美技术处同一起跑线,改变了此前第二代技术大幅落后的状况。”

贺建奎认为,从人体组织,如血液、毛发之中可以解读出基因的密码,“涉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链条”。生命密码基因决定了人类身体的方方面面,而基因测序则能够通过血液和唾液以测定基因序列,以预测罹患疾病的可能性。贺建奎说,孕妇胎儿唐氏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方面的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位创业者说,中国第二代基因测序仪技术尚处在开展“进口替代”的阶段;而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技术还处在产业化早期,发达国家并无太多优势。

而半年后公布的这项科技成果,显然远远超出了贺建奎此前公开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轰动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贺建奎暂未回应腾讯《深网》的置评请求。

“现在贺教授不接受媒体采访,过几天统一回应。对于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这个实验不是因为母亲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婴儿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因为个人隐私不能说太多。”负责贺建奎媒体的负责人陈远林则对第一财经表示。

什么是基因编辑?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它也被称为是“基因魔剪”。简单来讲,这种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

也就是说,这个工具让我们能够在分子层面上修改生命的蓝图。

毫无疑问,这在科学研究中是一项突破。有了这款工具,我们能够很快地对基因进行编辑,方便研究的开展。目前许多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背后也有这款技术的影子。

根据报道,此次研究人员们在受精卵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CCR5基因进行了修改。CCR5基因在人体内编码的蛋白质,是HIV病毒入侵人体所需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理论上讲,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变异或缺失,就有可能关闭HIV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

之前一些资料表明,北欧人群中有10%的人存在天然的CCR5基因缺失。他们对HIV病毒有较强的“免疫力”。经过基因编辑之后,这些受精卵发育成了婴儿,并呱呱落地。婴儿体内,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只是这一次,变化并非来自自然突变,而是人为修改。

知乎用户、中科院博士莫轩在“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具有怎样的意义?”问题中指出,“现在很多植物转基因技术,也开始用相同的CRISPR-Cas9技术了啊。”

莫轩表示,“至于会有怎样的意义,还需观望。 CRISPR-Cas9技术,即基因敲除技术,敲除的基因是CCR5。CRISPR-Cas9技术,即基因敲除技术,敲除的基因是CCR5。”并表示“这个系统操作起来并不难,一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可以做。”

莫轩强调:“难的就是,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保证,能让CRISPR-Cas9系统进行精确剪切。就像拿剪刀剪丝带的那个人有视力障碍(老花或者近视等),看不到或者看不清丝带上的洞在哪里,而现在并没有一副合适的眼镜。生物学的方法就是,制造一堆有洞的丝带,这些丝带一模一样,然后用剪刀,咔咔一顿狂剪,一顿狂缝,然后一条一条找,看看哪个被修好了。还没有人能做到,就缝补一根丝带的水平(估计上帝可以)。”

质疑和巨大争议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巨大突破,但这项研究被公开后迅速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新闻刚刚传出之际,科技日报便发出“四问基因编辑婴儿”的质疑。

1.CCR5这个靶点是不是已经公认的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会导致其他疾病?

2.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也不可能现在就让婴儿接触艾滋病传染,这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如果这对双胞胎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环境或行为,又如何证明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

3.对试管婴儿进行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经过什么部门审批?一个民营医院就能做这样的实验吗?

4.此前我国有没有过基因编辑手段用于人体的实验?

综合各界态度来看,首先是伦理层面的质疑。

通过基因改造人类,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公开的资料看,这项研究的确做了伦理上的报备和审查申请,也得到了通过。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人类是否有资格对此作出决定?

ZVZNR3u.jpg!web

医院审批图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这份伦理申请非常的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来看,在伦理申请批准前实验就已经进行很久了。伦理审查是按照“科研项目”的标准实施的,这个标准本身就不对。整个伦理申请中,写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进行了相关实验,但仅仅描述了过程,并没有任何详细结果以及实验后续对该动物的观察结果。伦理申请书最后一段占领技术制高点和超越诺奖级的工作这些竟然能作为理由列到申请书里,可见项目实施者和批准者的本意和关注点到底是什么。

“”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

第二个大的争议在于,从实验具体效果和未来风险来看,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刘颖认为,如果基因编辑后是嵌合子的话,没有编辑到的细胞还是会有感染风险。但更为关键的是下面两点:1.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效应会带来何种后果是完全未知的。2. CCR5缺失已经被实验证实会造成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病毒的易感甚至肿瘤的发生。即使该实验的母亲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过药物降低母体HIV的载量,是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的。这项研究完全没有任何层面的必须要进行的必要性,而两个孩子所要面临的后续风险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试想一下当初多利羊的实验结果。

其次,通过基因编辑,这两名婴儿的CCR5基因发生了永久的变化。诚然,他们对HIV病毒可能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他们的其他生理功能,是否会出现变化?这不仅是指CCR5基因变异带来的变化,还包括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潜在脱靶效应带来的生理学变化。

”这一实验从科学层面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个孩子作为试验品,这些未知风险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从事这一实验的科研人员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编辑领域专家,项目实施时其测序公司和其背后的商业资本实在铤而走险。该项目的实施可预见的会使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受到影响,也会使中国科研界的发展受到质疑。中国科研界需要就此发生,该项目的实施者也需要因这一行为而受到抵制,否则将会带来更多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潘多拉的盒子也许就此打开了。” 刘颖表示。

张林琦则认为,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变性,还有其它的受体可以使用,CCR5基因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现在母婴阻断技术非常有效,高达98%以上,可以防止新生儿被艾滋感染。此外,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 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