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抗癌之路,终点都在美国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0012.html?h_s=h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抗癌之路,终点都在美国

本文转载自 叁里河(gh_4ddff25dd9c9), 作者:星爸爸,头图来源视觉中国,非授权请勿转载

李咏最后一次出现在电视上应该是去年 4 月底在浙江卫视的《熟悉的味道 2》里与刘涛搭档,然后在 5 月份体检时查出问题便即刻前往美国治疗了。之后,人们再听见关于他的官宣便是哈文老师 “那条永失我爱” 的微博。

李咏在纽约去世,纽约时报曾在 2006 年对他的一篇访问里评价他虽然没有 Jay Leno  那种在节目里揶揄领导人的自由,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还是肆意表达着自己的叛逆 —— 浮夸的服装、令人影响深刻的手势和幸运 52 里标志性的扔卡片。

“我不照本宣科,不把生活和舞台分开,我的性情都表达在舞台上”,李咏说。

我不是他的粉丝,但不能不喜欢这份来自体制内的叛逆。

网上的消息是,他得了鼻咽癌,一种在我国突出,并且死亡率很高的癌症。也许,正是因为不常见加上病情凶险,所以即使在确诊后立即前往著名梅奥诊所也无济于事。

有人讽刺中国的病为什么要去美国治,但他们不知道(或者不在乎),去美国是很多重症病人最后一线生机。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我国去年外海就医人数已经突破 60 万,超过 80% 是癌症患者。在 2016 年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跨境医疗健康白皮书》中,预测 2020 年跨境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 531 亿元。

在海外医疗产品方面,截止到 2017 年,重症治疗占比约 40%,海外体检约 28%,生育辅助约 15%,医疗美容约 12%。主要目的地则是美国、日本和韩国这类发达国家。

从一开始只服务于少数富裕群体的海外就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业务上包含精准体检、远程诊断、重症转诊、旅游观光,从地域上囊括亚洲、美洲和欧洲,以及在目标人群上覆盖年收入百万以上高净值人群和普通中产的完整海外医疗旅游产业链。

高净人群仍然是关键词,在癌症治疗主要目的地美国,一般癌症治疗费用在 10~20 万美元之间,按每个月 8000 美元吃住行费用,三个月左右的历程大概需要 25 万美元。国内医疗记录的翻译,出国之后的现场沟通都需要由专业的医学人士进行,价格不菲,通过中介的话还需要再加 5 万元左右咨询费用。

三个月小两百万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负担的数字,何况国内医院在早期癌症的治愈率上已经不输美国。一个及时发现病灶的肺癌早期患者,在上海中山医院进行治疗一年的费用,算上杂七杂八的也不过七八十万。

所以,在高净人群前面还要加一个走投无路的定语,我们才能看清通过出国治疗所反映出的中外癌症治疗的差距。

首先是人均资源的差距 — 224 倍。有人做过统计,我国 2014 年医疗支出仅占 GDP 5.5%,癌症研究仅占医疗支出的 0.1%,均摊到人头,癌症研究投入仅 0.42 美元。而在美国医疗支出占 GDP 17.1%,癌症研究占 1% 也就是人均 94 美元左右。

一个比较可能不准确但非常直观的例子。在国内,没有关系的病人需要清晨去排队挂专家号,没排上的话又要花两三千找黄牛买票。等待五小时,只够和医生说上五分钟甚至几十秒。再多问问?没有的。在美国,五百美元挂号费,没保险的外国人付现金打七折,医生可以和颜悦色地跟你沟通一小时。

用户体验上的差距是表象,医疗资源不平均导致的质量下降才是实质损害了病人利益的。

李咏生前选择的梅奥诊所是全美最佳医疗研究机构之一,2015 年职工人数 3.5 万人,全年门诊数 158 万。作为对比,同样是中国最佳医疗机构之一的北京协和医院,2015 年职工数仅 4000 人,却要接待 510 万人次门诊。

在分诊制度和社区诊所全面实行的美国,一个病人的情况通过家庭医生逐级转诊,最终在病人见到接诊医生之前,后者已经对情况了如指掌了。

而一个三甲医院专家一天可能要应对上百个病人,平均下来一个普通病人寥寥数分钟,无法深入分析,只能基于经验主义下判断。

根据一个转诊机构的统计,其经手的病人转诊美国之后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比例达到 60%,误诊率 10%。

腾讯棱镜的《赴美治癌病人自述:我为什么决定不在国内治疗癌症》中,孟先生的女儿因为在国内被两家医院诊断为卵巢癌而先后切除了两侧卵巢,转诊美国后才发现是罕见癌症肉瘤被误诊,后悔莫及。

治疗方案的多样性是绝望的病人转诊美国的原因之一。在网上社区的病友日记和身边发生过的故事里,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到,他们大多数在被医院判定无路可走的时候转而在国外寻求一丝希望,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国内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外医院对单个病人的治疗方案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这与国内医院为避免医患纠纷而采取更多的一刀切方案不同。例如,国内需要全部切除乳房的乳腺癌,在国外就可以保全乳房;在国内需要摘替换掉几节颈椎的,在国外可以通过放疗减轻痛苦。

二则是医药,这也是癌症病人在选择出国治疗之前最能被接受的理由。据统计,2008 年以后的新药,截止 2013 年时 80% 未在国内上市。举例来说,免疫药物 PD-1 上个月刚在国内通过上市,比美国整整晚了四年。不过,国内刚一通过,美国已经开始对第二代药物开始临床试验了。

在《我在美国治肺癌》一文中,作者楼老先生就是穷尽常规方案后进入新药 Blu-667 的试验而存活下来的。年近 70 的作者在病魔的折磨下令人动容,他为自己争取新药试验资格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数次经历绝望,同样的情况在国内恐怕早就被告知吃好喝好了。

在美国,试验性新药在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不符合条件的病人是无法享受的。即使如此,在休斯敦的 MD 安德森和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附近的公寓里,还是住着很多常规治疗无望的中国病人,希望有一天能接到入选的通知。

毕竟,据美国临床试验中心统计,截止今年 9 月,全球共 30 万临床试验登记注册中,美国占比接近 40%,而我国仅 7%。

好消息是,Blu-667 目前已经被国内公司引进。国内外在用药的方面的差距仅仍存在巨大差距,但距离至少被慢慢拉近。就在上个月,有 17 种新药物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先进技术和发达医院通常是绝望的病人选择转诊美国的前置动因,而在进入治疗后,他们往往会因为国外医护浓厚的服务意识和同理心而受到极大的文化冲击。这与国内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人民日报有一篇《全世界把看病当买卖的只有中国》说如果把看病当作商品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批评病人在医院自认为消费者是一个异化医患关系的观念。

在杭州 19 楼论坛的著名帖子《活着 — 六个月的生死苦乐》里,作者告诉你,医生是可以在病人询问方案的时候跟你说,不做手术的话 “先瘫后死“,可以 ”去灵隐烧烧香”。手术之前,像上流水线的产品一样,躺在手术室走廊是面对巨大的未知性是没人关心你的感受的;而术后康复里,不按照要求每天用上十几包药水,是要遭主治医生白眼的。

同样是 19 楼里,《一个硬币的另一面》一边吐槽美国医院收费贵,同时又被医院在接诊、治疗和方案制定中对病人展现的无微不至感动,

“体会别人和谐医患关系的由来”,“绝望中出去,回来时充满希望”。

当然,这一切都是用五六倍以上的费用换来的,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关系,引入竞争,才能避免让医患关系陷入到冷冰冰的以物易物的状态里去。

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癌症病人五年生存率为 30%,美国癌症病人五年生存率则有 60% 以上。这体现了医疗水平的差距,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国人民在癌症认知上的不同。

在美国,医院诊室会提供关于早筛的宣传材料,医生也会教育客户树立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所以,美国病人一半以上在早期阶段就被诊断出病情,我国癌症病人在被确诊时,80% 以上已经进入中晚期。

癌症发现的早晚对于病人来说是生与死的区别。

以眼下的头号杀手 — 肺癌为例,世卫组织的报告称,2018 年预计将有 180 万人死于肺癌,在中国,每年肺癌新发病数为 78 万。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为 16%,经过早期干预治疗之后,存活率可以达到 80%。

一个人在 40 岁以后患癌概率开始迅速上升,80 岁前后达到高峰。然而, 癌症发病原因复杂,很多癌症在早期根本无法通过常规体检查出,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被诊断之后会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坚持锻炼,每年都参加体检,还会得癌?拜托,李宗伟都得鼻癌。

早在 2014 年,网上就有李咏录节目录到呕吐的新闻,马未都在那条纪念具有悼念意味的微博里,也提到李咏曾经累到吐胆汁的情况。又有在央视工作的知乎网友为主持人心疼,

“录到凌晨的时候,只能在厕所里一根一根的抽烟来提神”。

或许李咏老师早两年进行一次有针对的筛查,今天还是能和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毕竟,早期查出鼻咽癌,五年治愈率可以达到 95%。事实上,只要早发现,90% 的癌症都能治愈。

所以说,预防只是对付癌症的一种心态,而有针对性的早起筛查才是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目前国内做 PET-CT 的价格最高也不过一万,仅相当于一二线城市四十岁左右工薪阶层大约半个月月俸。

如果不相信国内的技术,再加两三万你就可以去日本。

这几年,去日本体检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相对于美国人均 20 万美元左右的价格,日本癌症治疗费用只是 25 万人名币左右,仅仅是国内的 1.5~2 倍。

作为世界上癌症早期筛查技术最好的国家之一,由于地理位置近,生活习惯接近,体验式日本精准医疗产品开始兴起。根据日本政治投资银行的数据,中国游客赴日体检人数在 2020 年将超过 31 万人次。

日本高端体检价格人均在三万左右,已经在普通中产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换来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癌症早筛服务。对囊中羞涩的中年人来说,三四万的价格可能会挽回一线城市半套刚需房外加生命的损失。

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在某些特定癌症上,国内医院的五年治愈率已经高于或者等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如,我国目前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为 40.5%,而美国仅为 20%。此外还有子宫体癌,甲状腺癌等。

加上特殊药物入医保的速度加快,对于富豪以下工薪以上的人来说,只要提前做好计划,其实不难制定一个相对纯国外治疗更具性价比的方案。

比如先去日本做好体检,避开误诊风险,再根据诊断结果和经济条件决定在国内或者国外治疗。如果打算走国际路线的话,又可以分为肉身出国或者人在国内但使用国外方案。

目前国外著名的医疗机构,比如麻省总医院和 MD 安德森都已通过在国内设立转诊机构或者与国内平台合作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来触达国际客户。

通过这些类中介机构,再将病理资料远程提交,由国外医生做出治疗方案,在国内进行治疗。

在正确诊断基础上,我们还是可以用国外的方案享受国内的医药价格的。

只不过,这道题不管怎么做,美国药物/美国医生/美国仪器,以上选项必须得有一个,还可多选。抗癌之路不管你哪里起步,美国总是终点站。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