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从资本角度看直播平台,产权与财务的天平难以平衡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news.ikanchai.com/2018/1019/242720.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U3A3Mfz.jpg!web

近日,直播行业可谓是一波三折。

先是十一黄金周期间,主打游戏直播的斗鱼却在iOS操作系统中下架,安卓手机应用市场也只能搜到“极速版”,且极速版只能观看,无法打赏。虽然斗鱼内部人员称因为内部优化调整,暂停提供下载服务,但作为娱乐向的直播平台,会主动放弃十一黄金周这个高频流量时段,总是不让人信服的。

后虎牙当红主播莉哥直播中为了博人眼球,戏唱国歌,上海公安部随后发布一条对于莉哥亵渎国歌的处罚,按照法律她被依法拘留了五日,并且要悔过自新。

3aaauaQ.jpg!web

同时也在近日,杭州滨江江边公园“粉黛草”,因为有网红在此处直播、录制视频之后大火,不少效仿者纷纷赶来此地拍摄,而这些网红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拍摄效果,肆意的践踏粉黛草地。由于人员过多,管理员夫妇劝阻无效,导致三年辛苦培育的粉黛被一朝侵害殆尽。

弹幕文化盛行下的“宜家效应”:只重速度而忽视质量的野蛮生长

这仅仅是黄金周期间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部分丑事,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仅2017年间,让监管部门出手的事件如下表:

2月24日 上海市网信办约谈熊猫、全民

4月2日 国家网信办关停18块低俗网络应用

5月24日 文化部关停10家直播平台,花椒因“夜宿故宫事件”被处罚

6月22日 广电总局要求直播平台要持证

6月29日 文化部依法查处30家直播平台,关闭直播间共11929间

7月1日 文化部关停12家手机直播平台

7月15日 各直播平台要向归属地网信办登记备案

8月22日 响应文化部要求,6块游戏直播遭受封禁

(数据来源:直播观察《2017直播行业数据研究报告》)

直播行业的违规项目近年来可谓是屡禁不止,但在监管不断施压,不断封禁的情况下,直播行业却发展的如火如荼。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游戏直播一类,在风波不断的2017年间,实现了170.9%的增长率,市场规模较2016年的32.1亿元大涨到87亿元。

泛娱乐类直播也不甘落后,根据QuestMobile 2017年秋季报告显示,在9月的TOP 50细分行业中,泛娱乐直播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6910万人,同比降低20.2%。

UVzMn2F.jpg!web

而且在今年的5月,虎牙平台率先上市,美国时间5月11日上午9点30分,虎牙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当日以15.50美元开盘,较12美元的发行价上涨29.2%。而紧接着不过两个月,7 月12 日上午,直播平台映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3.85 港元,开盘价4.32 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2%。

目前也传出斗鱼、花椒等平台也在为上市紧密的筹备中,直播类平台的扎堆上市已成定势。

为什么在监管不断出手,社会舆论也纷纷谴责下,直播行业为何还能迅速爆火,先头企业纷纷上市?

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还是源于弹幕文化兴起带来的“宜家效应”。用户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产品会天然的有一种参与感,也因此会对其价值判断产生偏差,而且 对于一个产品付出的劳动或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产品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粘性。

毫无疑问,这个产品就是“直播”,而造成用户参与感的就是“弹幕”。直播区别于传统电视、电影等视频类娱乐项目的最关键两点就是即时性与参与性,一个直播间的打造离不开主播与用户的互动,而同类质的弹幕也会引发莫部分用户的共鸣,弹幕的内容也能一定程度影响到主播接下来直播的内容和状态,也因此会让用户产生参与感,实现“宜家效应”。

而且从其他角度来说也各有优势。

从企业方角度来说:资本的不断利好,以及直播成本的不断降低是最为关键的。

资本方面像BAT 中百度、腾讯投了快手直播,阿里巴巴领投了Nonolive,此外还有像平安海外控股,兴业证券兴证资本等资本不断入局。

成本方面受益于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以下简称CDN)价格的不断降低,带宽支出相对缩小。以虎牙直播为例,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2017年间虎牙直播平台贷款费用占比从32.7%缩减到21.3%。

从主播方角度来说:主要是准入机制宽松,门槛低。

以bilibili的主播审核为例,只需提身份证等信息招聘,和手持身份证照片即可进行交实名认证,认证通过后即可开通直播间,进行直播。这种低门槛的方式,使得直播行业的主播数量迅速攀升,甚至网络上有“一个快手养活东北一半的社会土流”的戏虐说法。

从用户方角度来说:直播的娱乐方式更适合当下碎片化的社会背景。

前面说了直播这种娱乐方式的参与性,同样对于用户来说,即时性也是吸引用户的关键部分。在如今碎片化生活方式之中,即开即看的直播更符合用户的习惯,而且这种即时性也使得直播内容充满新意,也符合当下年轻用户的审美方向。

也因此在这些特性下,直播行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伴随着诸多不和谐因素,但凭借着天然的特殊粘性与行业潜能,才能迅速实现爆火。

杂草滋生的最本质原因:主播质量与盈利之间的“≠”

很多用户容易混淆一个问题,就是当红主播是直播平台的根本。这句话可以说只说了一半,龙头的主播确实是平台流量的天然入口,一个大主播的动荡往往会带来大批用户的平台转换,这也是近几年间虎牙、映客、斗鱼等平台之间争抢当红主播的原因。但这些当红主播并不能成为平台盈利的根本。

这就像是一家面包店,生产面包的烤箱至关重要,但不能把其当成面包店的盈利根本,因为可替代品太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盈利,我们就从盈利的角度来说这一点。

很多资本家把一个企业运营的盈利公式总结为: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设备折旧费用-所得税费用。

我们以此类推,除去通俗的税费、销售费用与财务管理支出,直播行业的营业收入就是礼物抽成,营业外收入等于广告类附加产值,而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就是设备折旧费,直播行业的设备折旧费是主播被封杀、过气或是跳槽。

这其中,封杀与过气可以归为一类,跳槽是另一类。

对于封杀与过气而言:

直播的时效性带来了内容的不确定性,而主播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当红原因也各有不同,过气与否难以人为控制。而且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如今绝大多数平台还是依靠人力审核,导致了其内容方面的难以把控,无法做到绝对的及时处理因此平台事故多发,有些当红主播的不正当直播内容遭到封禁。

这一类的损耗等同于其他企业的器械设备类折旧损耗,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个“设备”是可以自我生产的。对于很多大平台来说,都有自己的捧红的头牌主播,一些主播的封禁与过气,对于他们而言可以直接把资源转嫁到另一主播去,就像所谓平台的“一哥”、“一姐”,经常容易换人。

对于跳槽而言:

跳槽对于平台的影响看似是很重的,但其实不然。首先直播行业来说,签约时间一般都是三年,而且往往都带有天价的违约费,平台给予主播流量扶持和签约费,自然会小心提防,而很多违反合同跳槽的主播最后都会背上这笔债。

就比如最近的主播囚徒,就因为违约跳槽的事要赔付给斗鱼平台720万,而跳槽方熊猫也无动于衷,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还有网友流传出“斗鱼靠违约金上市”的戏言。

所以对于平台方而言,盈利的重点是挖主播、培养主播,至于已经培养好,挖好的主播并不会过多地用心,而这些主播为了博人眼球,做出自掘坟墓的事,对于平台也没有想象中的损害,也因此平台方的监管乏力,主播素质与内容参差不齐,致使违规事件屡禁不止,行业形象不断被摸黑。

不断加深的劣质行业形象:难以平衡产权与财务之间的天平

但这种情况并非对平台毫无影响。从盈利角度而言,平台方确实可以不用花费精力与资源考虑这些,这也是如今平台不作为,使得违规现象变本加厉的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则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监管方面就不再赘述,网上这方面的评论很多,本文还是从资本角度解读此类事件对直播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投资领域中普遍的分为产业投资与财务投资。

产业投资:

当投资方看好行业的发展潜力,有心助力一个企业从小培育到大,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投资。这种投资的目的是做行业、做企业,用于产业整合,收购兼并等,通过投资一些列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产业群,壮大自己的企业生态链。

直播行业中像阿里巴巴入局,是因为直播+电商的方式可以反哺自己的本体,同时直播的娱乐方式也能壮大自己阿里文娱的边界。腾讯就更不必说,泛娱乐类的行业自然是缺不了腾讯的影子。

同时产业投资中还有一种未来投资,比较常见的像BAT的一些投资,手握大量资源的BAT类龙头企业,每年都会进行大批量的天使投资,就比如当初的共享单车,马化腾曾经直言看不懂,但看不懂也要投,这种投资很好的诠释了“风投”二字。对于这些资本来说,不怕失败,就怕成功自己没参与。

财务投资:

财务投资是单纯的出于财务收益的目的进行的投资。既可以投资早期,例如天使基金、孵化器投资;又可以投资中期,例如加速器投资;还可以投资成熟期,例如pre-ipo投资。这种投资无论是哪种形式,所求就是一个低买高卖。

就比如当初朱啸虎投资ofo,为其谁知朋友圈与马化腾争论,豪言“三个月内打垮摩拜”,结果盘子做大之后迅速退出。这种投资并不在乎行业的发展,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虽然资金的注入有利于行业的迅速成型,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很容易再现“郁金香泡沫”的悲剧。

而像直播行业这种虽然一开始前景好,势头猛进的行业,但随着行业形象不断下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监管频频出手,很容易让之前目的是产业投资的资本方产生动摇,继而放弃,从产业投资变为财务投资。

这些情况也并不是危言耸听,最直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思聪。由王思聪主导、成立于2015年的熊猫直播,自成立之初变依靠“王校长”在电竞圈的影响力初期便挖到了一大批大牌主播,包括像若风、PDD、JY、伍声2009、囚徒等知名游戏主播。

期间王思聪也频频用自己的形象为熊猫直播站台,组织活动,可以说为熊猫直播煞费苦心。但就在前段时间,不断传出王思聪撤资的传闻,虽然熊猫官方称其事为造谣,但纵观如今的熊猫直播,当初王思聪挖来的一众大主播中,PDD停播,JY、伍声2009、囚徒纷纷出走而且出走都是在近期,尤其是囚徒当初为了王校长来熊猫直播还因此背上了720万的违约金,如果王思聪真的没撤资的话,这些主播的种种动作,是在匪夷所思。

而王思聪当初的种种做法,俨然是一幅要做产业,而且游戏直播也符合王思聪自己的风格与人设,几乎没有人会怀疑王思聪当初的动机是产业投资,但如今的情况来看,随着直播行业形象不断下滑,监管施压,竞争也步入下半场的洗牌阶段,从产业投资变为财务投资并非不可能,作妖、放纵的直播平台们,被自己的不作为毁掉,只能寻找下一个接盘侠的情况也不无可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