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杀死那个人类编剧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article-189058.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6nAjqym.jpg!web

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机器写的多么像人,而是很多编剧写的多么像机器人。

文|雷宇  来源|智能相对论

“阿里影业不会再请专业编剧。”

2015年11月,在某次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说道。那么他们要请谁呢?“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给予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

话很长,关键在于前三个字, 请IP ,这只是市场对职业编剧的不认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编剧随即横空出世。同年12月,阿里推出了自动编剧机器人—— “阿里编编”,据说它创作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仅需30分钟,不过最近阿里编编似乎没什么声响了。

一边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资本方进军电影导致的市场变化,另一边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围追堵截,这无疑是西门吹雪与叶孤城的双向狙击,意图很明显:杀死那个人类编剧。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人类编剧?

编剧,导演,演员三足鼎立,但为何导演和演员如此重要,编剧却越来越边缘化。

1、编剧被排挤在产业运作之外,资本入侵恶化这一现象

影视行业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影视制作如同建一座楼房,出品人是业主,制片人是承建方,编剧是建筑设计师,导演则是包工头”,设计师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从邓小平被尊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就可见一斑。但在实际的影视运作中,编剧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影视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写剧本仅仅只是开端,除此之外还包括找投资人融资,搭建剧组,调配人员等等,而这都不是编剧所擅长的,因此他们在很多时候都被排挤在产业运作之外。

而随着互联网企业争先进军影视业,编剧的待遇更惨了。“他们特别好,我经历的投资人从房地厂商到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最好的是煤老板,除了要求找女演员以外,没有别的任何要求。“从汪海林对煤老板的怀念中就可瞧得一二。互联网企业拿数据说话的看家本事完整的用在了影视上, 剧本创作从编剧说了算转化到了数据说了算。 比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正致力于自制网络电影、网络剧,他们根据网络小说的热度选择改编对象,根据话题热度选择题材,根据用户观看视频的行为数据设计情节、桥段等,IP火不火成了主要考量因素,原本重要的编剧已经沦为改变剧本的”二度创作者“身份。

2、AI技术席卷电影行业,编剧只是个开始

2014年,数据开发人员通过分析《星际穿越》第一版预告片的反馈,运用数据统计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创造了第二版和最终版预告片,既降低了预算也提升了传播效果。2016年,日本微软公司开发出的人工智能形象——女高中生“Rinna”,她客串出演了系列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16秋季特别篇》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一角。而在排片,预测,剪辑上,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试水。

因此,人工智能做编剧,毫不让人意外。

现代电影编剧理论的奠基人悉德·菲尔德为时长2小时120页的标准电影剧本划分了故事的开端、中段、结尾,它们分别位于剧本的第1—30页,第30—90页, 第90—120页,两个情节点应出现在第25—27页、第85—90页。

看上去一个剧本的写作似乎是有章可循的,那么在实际中,人工智能剧本的完成度到底如何呢?

电影导演Oscar Sharp和他的科技专家朋友Ross Goodwin创造了一个名叫”Jetson”(后自己要求改名为”Benjamin”)的人工神经网络,在创作剧本之前,本杰明已经阅读了上千部科幻电影的剧本,其中不乏在电影史上留名的经典作品,最后它写出了一个名为”Sunspring”的科幻电影剧本,并被拍成了一部9分钟的科幻短片。

但结果并不算好,对白显得尤为苍白,缺乏情感的张力,男主角时不时蹦出的“I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you”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值得我们思考。

人工智能编剧的机会在哪里?

实际上,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崛起就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入主影视业的互联网企业一旦技术成熟到可以将剧本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人工智能编剧将成为常态。

1、 人工智能编剧悖论,主导不行辅助有余

看过很多电影,还是写不好剧本。

如果本杰明能呐喊的话,我毫不怀疑它会发出这样的哀嚎。所谓编剧,其创作的一大核心便是创新,但创新并不是仅仅通过看电影看剧本就可以解决的。对编剧来说,还需要在生活中多一点敏锐的观察,比如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其他除剧本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等等。

创新是打破原有的束缚,但是人工智能编剧却是在遵循原有的规则。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创新无序且很难量化的,正如广告界流传甚广的那句话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被浪费的,但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研究人员未尝不知道创意来自于生活,但他们不知道来自生活的哪一部分。

现有的人工智能编剧的学习办法并不能使它成为好的编剧,但是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实现创新的突破,这种内在矛盾是制约它发展的关键。我们可能认为,除了让机器学习剧本啊,再给“投喂”小说,新闻,编剧的生平等等增强机器的人文气息。如果这么简单,那估计离人工智过上吃饭睡觉打豆豆的日子就不远了,人工智能并不能将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化,这其中内在的联系只会增加机器的不确定性,产生出四不像的剧本。

老祖宗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对人工智能编剧来说,似乎除了尽信书,也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但它充当辅助者,提供创作建议,无疑还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且这种发展方向,不至于招至人类编剧的大力抨击,留有一丝喘息空间。

2、二次创作成就电影市场,人工智能编剧的新空间

电影本是创意驱动产业,但是当前的市场大环境却是,它已经演变成了利润驱动行业,在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尤其明显。2017年,好莱坞有43部大片是续集、重启或衍生片;而在美国本土,票房前10中100%都是这类影片,其中前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星球大战》、《美女与野兽》和《神奇女侠》等大IP。

InI3yqF.png!web

2017年美国本土票房前十影片,数据来自网络

可见,电视电影市场逐利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不管是成熟电影工业的市场,即便是在我国这种电影市场下也不例外,而对人工智能编剧而言,改编无疑比独立创作更为简单。

此前,豆瓣上曾有网友吐槽国内电影电视的改编盛况,实际上编剧所承担的角色开始越来越微不足道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一行业的话语权在不断被阉割。

3iUve2M.png!web

某种程度上,编剧的降维创作无形之中给了人工智能超越的空间,这种畸形的格局让人唏嘘。编剧宋方金曾说过, 其实现在,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机器写的多么像人,而是很多编剧写的多么像机器人。 编剧整体水平的下滑致使机器有更多机会迎头赶上,你得承认,这是人工智能编剧新的市场机会。机器编剧的水平应该是人类编剧的最底线,不可触碰,两者之间的鸿沟越宽人类编剧越安全,反之人类编剧将在顷刻间被团灭。

此前,科大讯飞同传造假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同传群体中更是遭到了极大的抨击,其中有一点原因无疑是同传从业者受够了各科技公司一言不合就取代人类同传的嚣张言论, 任何直言不讳的取代都是赤裸裸的羞辱,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不尊重和蔑视。

文章开头提到的阿里事件发生之后,编剧圈积极相应,纷纷抵制阿里。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雷宇认为这是好事,编剧对自身所从事的事情的认可度越高,越有希望。

不管想杀死人类编剧的是西门吹雪还是叶孤城,人类编剧,好歹做个陆小凤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