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谁杀死了大数据创业者?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nanqidao.blog.techweb.com.cn/archives/1420.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这两年在大数据领域,纯粹讲概念没有技术的公司都死完了。融资过很多的钱的企业虽然还存活着,但大多过的也很难受。”一位大数据领域的资深创业者,对创界网(ID:ChuangDaily)说出了整个业内的真实现状。

从2016年开始,就有人喊大数据的寒冬来了,但依然有很多资本进入大数据这个领域。到2017年《网络安全法》实施,曾经被称为大数据天堂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行业进入调整期。进入2018年,洗牌持续加剧,凛冬真正来临了。

大数据公司的寒冬真的来了

在当下,大数据领域的公司基本是三分天下:BAT华为等巨头系、TalkingData华云数据Dataeye等创业系、和电信、移动、联通等国有系。

2013年到2016年,是大数据相关公司的春天,在这几年,创业公司很容易拿到融资,从几百万到数亿不等,有业内人调侃说:“行业风口期,只要在电脑上打开一个Excel表格就敢说自己是大数据公司,就有可能融到资。”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的上半年,就有63家大数据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总融资超过68亿人民币。其中获得上亿元融资的企业有17家。更有人乐观估计,在2020年,整个产业会超过13000亿。

uamauib.png!web大数据公司融资概况(部分,创界网制图)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大数据行业的公司数量就开始逐渐压缩和减少,其中D轮融资超过4亿的百分点等公司开始大幅裁员,据说将超过600人的团队压缩到了300以内。2017新年刚过,亚信数据同样步入调整步伐,负责新领域探索的部门全部砍掉,据说还会有第二轮裁员。

除此之外,大数据公司在融资方面也遭遇难题,除了极个别的头部公司获得了大数额的投资,例如百融金服在今年4月完成了由中国国新基金领投,老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增持的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外,其他大多数的公司特别是初创团队获得融资的非常少,也有不少公司的融资记录还停留在前几年,比如集奥聚合的融资还停在2014年的B轮。

上海某基金的合伙人对创界网(ID:ChuangDaily)说,他们基金在14-15年投资了12个大数据项目,到了16年投资了4个,17年1个,18年完全停止了投资。主要是观望。而在投资的17各项目中,已经倒闭的有5个,占近30%。转型的有7个,剩下的5个,还在继续熬着。“几乎全军覆没。”说完之后他长叹了一口气。

国内大数据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Dataeye创始人汪祥斌指出,即使是估值很高的一些头部项目,现在大多日子也不好过。行业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谋求商业变现。根据爱分析发布的《2018中国大数据行业报告》显示,我国多家金融、政务大数据公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看上去一片繁华。但是由于大数据的基础建设需要长期投入,能做到收支平衡已经是不错的情况。少部分公司如Dataeye另辟蹊径,探索海外,已经实现了初步盈利。

还有部分的大数据公司,继续流血融资。多位从业者表示,由于之前概念炒的太火导致现在的大数据公司估值太高、项目太贵,目前整个行业都面临溢价过高这一问题。据说某一头部大数据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上市的互联网巨头投资方觉得估值太高,直接打了对折,虽然最后还是融资了,但已经无心对外公布融资金额。

rIRRfeA.jpg!web大数据公司估值概况(部分,来源爱分析)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数据领域,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变现或者利润很高的公司,面对如今热潮的褪去,当初给投资人开出的溢价无法兑现,后续融资压力很大。即使有收入,在行业营收较好的大数据金融还有政务公司,都面临回款这一硬伤。某大数据公司,和一银行签了一笔100万订单,三年过去了,还有一半的款没有结算。

大数据行业靠着概念就能拿到钱的风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大数据行业面临不可逆转的生死劫。

为什么大数据行业如此萧条?

大数据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行业现在的艰难,追根溯源,是因为行业建设周期长、缺乏底层核心的技术、萎靡的经济大环境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核心的大数据底层技术缺失

即使经过6年发展,我们依然缺乏大数据的核心技术。Dataeye创始人汪祥斌对创界网(ID:ChuangDaily)说,国内所有标榜做大数据的公司,用的基本上都是美国的hadoop底层核心技术,一旦全部切断,那么国内没有一家数据公司能存活下来。

据悉,目前有关大数据底层的核心模块全部来自于美国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所有公司都在用它提供的技术。包括分布式的数据库在内,国内公司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原创技术,只有阿里逐渐在大数据开源社区贡献了一些技术。

国内的大数据公司,目前更多是在应用层面进行创造。这是当下国内互联网创业者最擅长的,能短期见效的、变现的应用层面的东西,比如说做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应用层面的技术。这是中国创业者在大数据行业的优势和强项。由于底层技术的缺失,根基不牢,一旦整个行业发展遭遇动荡,产业链上的创业者可能都会被波及,很难长远发展。

数据大而不精的尴尬现状

以广告投放为例,外界都以为大数据公司掌握大量数据,可以做到精准投放来增强产品购买率,在理论上来说没错,但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是由诸多维度的信息共同组成的。要实现信息采集、画像分析、用户推送、交易转化,需要掌握各种大量信息数据,然后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把东西推给合适的用户。比如一个喜欢浏览汽车的用户,如果在他面试或者开会的时间进行推送,很有可能就达不到传播目的,更不用谈转化。

实际上,国内每家数据公司其实都是一个数据孤岛,拥有的只是一个很片面的数据,并非一个全景化数据。虽然每家数据公司都标榜自己是全景化数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大数据整个行业里,即使是腾讯这样的巨头也不敢说它的数据是全景化的。

行业建设周期长短期难获利

在国内,投资人普遍有一个通病,就是不能接受长线投资,这点在大数据领域体现的特别明显,很多投资人入局都是抱着一年翻倍、三年推出、四年上市这种心思来的,自然导致了大数据领域早前的概念成风、虚火旺盛现象。用资本的热度和周期去考核大数据行业的变现时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在大数据行业,数据积累和开发是有一定周期的,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才有可能变现,但这没法一蹴而就。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足够成长周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足够的耐心。

因为投资急躁,加上部分大数据领域创业公司的急于变现,甚至是投机取巧,企业当然无法安心扎根于技术,行业自然乱象丛生,加上《网络安全法》等数据法律健全,必然造成了一批大数据公司被淘汰。

经济下行投资环境日益艰难

进入到18年,由于经济大环境越来越不乐观,连巨头腾讯的股票都暴跌40%,很多基金连完成新的一轮募资都很困难,自身难保。剩下有钱的基金更加趋于谨慎。作为需要长期投资的大数据领域,融资更是越来越难。2018年以来,有关大数据公司融资的消息几乎是凤毛麟角。现在几乎到了“闻大数据色变”的地步,在投资人眼中已把大数据与“忽悠”、“骗子”一词挂钩。如此严峻的形势,估计还会持续2-3年。

出身腾讯系的创业者,Dataeye创始人汪祥斌称,他们早在3年前,就对行业的变化有了判断。早已经向日韩等国家开拓业务,和本土企业在当地成立公司,而这些企业都是在业内深耕了20年左右。同时公司也正在孵化AI团队,进一步开发一些核心算法,让产品适应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下来,他们还会做基础的数据技术,相关的一些开放式的数据挖掘、封闭式的数据挖掘等。由于布局及时,避开了国内行业的红海,Dataeye预计会在今年实现更高的利润。

海外大数据市场逆势发展

与国内大数据公司面临困境的状况完全相反的是,海外的大数据行业正处在行业高速发展的两极状态。除了中国团队和企业走往海外。欧美等本土大数据公司开始批量上市。根据美国2016年大数据全景图,可以看到美国目前众多大数据相关公司和团队,行业非常细分,并且整个生态链都很健全。

qERfqmQ.jpg!web美国大数据公司概况(资料来源网络)

在当下,国内的部分投资机构想投拥有核心基础技术的大数据公司,都会去硅谷,而国内优秀的大数据人才也向硅谷流失,因为那里更适合行业和个人发展。

与国内资本寒冬形成对比的是,在美国市场上,今年有大量美国大数据公司成功IPO。包括SurveyMonkey、Domo、Dropbox、DocuSign和ZScaler等多家公司。刚过去的10月6日,美国的一家大数据公司Elasticsearch$(ESTC)$也在美股成功上市,它是一家做数据搜索的公司,刚开始只是一个开源社区,然后慢慢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业公司。上市当日股价直线拉升,最高点涨幅达122%。

《权力的游戏》里,主角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凛冬将至”,大数据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正如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爆炸之后,走出了阿里谷歌一样,包括大数据行业也必然经历这个发展周期。历经渡劫的大数据行业,才能像社交、电商行业那样,成长出真正的独角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