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内容生态的瓦解与重生:哪家巨头能笑到最后?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it/1367933.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和大鱼号被看作内容生态中最为强势的领头羊,在如今的情况之下,这四大内容平台的竞争形势将会发生哪些转变?

eYNnQjb.jpg!web

如果说2017年各大内容平台竞争的焦点在于补贴,那今年的游戏规则显然已经改变,随着第一梯队纷纷调整策略,在裁定出最后的参选者之余,这些平台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状态。

年初阿里大鱼号的补贴和激励重点转移为独家和垂直,计划签约1000个独家年度合作账号,并极力打通与阿里其它业务体系的商业联系。与之同样在补贴投入较大的头条号,为了实现一点对接,极力建立起六大产品相互打通的生态渠道,不过近日有媒体爆料,悟空问答已经被放弃,将并入到微头条。

狂烧10个亿之后张一鸣的撤退,不得不令外界担心头条内容生态的进展,而一直以来地位稳固甚至被称为内容核心平台的微信公众号,近来也因信息流的尝试而备受关注。至于百度,前几日将新闻改为资讯,百家号发布的文章将被收录在内,这实际上是百度将流量优势过渡给百家号的一次尝试。

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和大鱼号被看作内容生态中最为强势的领头羊,在如今的情况之下,这四大内容平台的竞争形势将会发生哪些转变?

微信公众号进入瓶颈,信息流却是一味过期良药

iOS 版微信订阅号改成信息流的浏览方式已经有一段时间,可用户和作者对这种改变的质疑却越来越普遍。

  • 一方面,众多原创作者都反映其文章阅读数,有不同范围的下降,猜测信息流形式将流量导向了媒体号、新闻号、八卦号和热点号,而不是以原创内容为主的个人写作者。
  • 另一方面,强行改变公众号用户的阅读习惯,不仅造成了用户不适,长期来看还会削弱内容创作者和用户的联系,这实际上关系到微信公众号的根基。

因为微信公众号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为维度的内容消费平台,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是人而不是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格化账号连接平台和用户,公众号的订阅关系或许也不会优于其它平台。

muIZF3N.jpg!web

回顾公众号近来的举动,根据官方公告和更新信息:从3月以来,微信一共进行了22次更新,涉及37处变化。这个也暴露了微信的焦虑,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头条平均打开率在2017年Q1滑落至5%以下,而这项数据2016年维持在10%左右。

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独大的地位明显受到了红利消退和竞争环境的影响,虽然某种层面上这不可避免,但是信息流长期冲击下,微信在寻找应对策略上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选择以信息流对抗信息流,这种滞后反应甚至有可能说是失误的决断,难免令人失望。

而且这种更新真的能重新调整微信公号生态中的流量分配逻辑吗?

从公众号的信息流展现形式可看,弱化了公众号名称,对于低频更新的长尾公众号确实会起到更好曝光作用,它们的打开率提高自然能改善微信公众号的整体活跃度。而且时间线和点击即可阅读的变动,客观上讲缩短了阅读步骤,或许能提升用户的阅读效率和体验。

不过考虑到用户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流模式的弊端,因为订阅关系被弱化、推荐体系可能被强化,反而会影响公众号的内容根基,进而导致粉丝流失。信息流改版目前已经令很多用户取关公众号,毕竟低频使用的公众号数量巨大,信息流化之后会干扰对高频使用公众号的阅读。

所以,信息流改版很难称得上是微信内容生态的优化,而若是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持续降低,其内容领域的核心地位恐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高开低走的大鱼号,补贴思维失效后带来哪些反思?

阿里重金投入的大鱼号,曾一度被认为是内容平台的颠覆者。去年6月底,在内容基因匮乏的现实下,大鱼号的总入驻量已突破50万,阅读量过亿的自媒体账号61个。与此同时,阿里文娱发布以土豆为重要落棋点的短视频战略,并对此进行重点扶持。

只是时隔一年,大鱼号隐隐陷入某种尴尬境地:短视频业务一直游离于竞争边缘,独家内容的护城河也还未建成。这种高开低走的状态若是持续下去,大鱼号有可能只会沦为自媒体分发的一个渠道。

追根究底,这是补贴思维的失效,还是阿里内容基因的天生缺陷?

纵观今年年初大鱼号扶持策略的改变,其实依旧未能跳出补贴思维的桎梏。

  • 一则,“大鱼奖金”单人额度提升后,领先于行业同类内容创作服务平台;
  • 二则,补贴机制明显越来越精细化,某个垂直类或者新账号都有可能对应不同的奖项。

这对于中尾部内容创作者无疑是一种新的激励,但是近来不少大鱼号作者反映奖金越来越难拿到,这是否意味着奖项分散的背后是原有自媒体的利益削减,又或者说是做号者已经垄断了补贴?

长此以往,阿里对大鱼号的补贴力度是否还能继续维持呢?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今年内容平台的规则已经有所变化,补贴奖励终究只是一种运营手段,平台的运营策略正随着行业环境变化和自身平台发展进行调整。

在这点上,大鱼号着重打通与阿里其它业务体系的商业路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变现渠道,这也是阿里运营内容的差异化优势。不过在平台及其内容影响力未达到一定量级的状态下,多元化变现渠道的作用又如何能发挥?

在内容领域,大鱼号毕竟是后来者,腾讯、百度和头条皆把持着最为核心的内容流量入口,而阿里只能依靠一个UC而已,优酷土豆、淘宝、淘票票更倾向于变现分成,渠道分发的相对弱势决定了商业优势难以发挥效应。

当然阿里的这些电商、视频、票务入口,还另有他用。大鱼号今年提出了“大鱼在现场”的主张,目的是从源头上为创作赋能,这实则是利用阿里文娱体系内部独家资源的一个机会,比如:体育赛事、电影首映、剧组探班等皆可开放给内容创作者,为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

但尽管如此,这很难形成与其它内容平台差异化的优势,毕竟它们也都背靠巨头。

百度与头条野心勃勃,谁能成为改写内容格局的新变量?

公众号变革、大鱼号走低,百家号和头条号就成了内容平台竞争格局新的变量,随着双方平台及其背后的巨头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那么,谁有可能在变局下获得更多的优势?

首先看头条号。先前今日头条凭借算法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颠覆者的角色曾给内容行业带来极大的恐慌,然而尽管腾讯原本稳固的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可头条依旧未能打破微信在媒体舆论中强大的影响力,反而其本身开始陷入内容质量和发展停滞之间的恶性循环。

这也直接影响了头条号,平台创作者不得不受推荐体系的限制,往往导致优质内容阅读量和收益皆低,而蹭热度、博眼球的文章更容易收获流量,这是头条号作者最为烦恼的一点。长远看,随着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断提升,头条及头条号若是依旧找不到提升优质内容比重和曝光的方法,流量将不再是吸引内容创作者的利器。

如今,头条号最大的分发渠道今日头条,已经开始步入缓慢增长期,而悟空问答败退、微头条活跃度也不如预期。

而百家号背后的百度,近来在信息流业务表现抢眼,拉动了用户活跃度,这种增长态势能给百家号带来什么影响?

直观来讲,分发平台的活跃自然能加大百家号内容的传播,尤其是百家号近来与权威媒体频频合作,在优质内容方面正极力构建护城河,百度“搜索+信息流”模式能更精准地对这些优质内容进行分发。所以,相较头条及头条号,内容质量反而有可能成为百家号的助力。

而且前几日百度新闻改为百度资讯,给了百家号更为权威的流量入口,无异于增添了新的竞争优势。因为百度新闻改版之前,传统媒体文章可被收录、而百家号的发文不能,改为资讯后,百家号无异于成了百度资讯最偏向的内容来源。而且,百家号吸引品牌合作有利于自媒体商业变现。

百度和头条可以相互较量的还有AI技术沉淀。相比头条一直不能摆脱算法导致的价值观缺失,百度对图像、视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AI能力,已经开始落地于内容领域,或将成为内容创作者有利的辅助工具。

当内容平台从流量思维转为内容思维,新生的流量巨头未必能拼得过积累数年的内容巨头。

从信息流搅动内容市场开始已有数年,自媒体内容平台的演变相对缓慢,时至今日,竞争环境和规则的变化已经催生出变量,内容行业或许又将迎来新一轮变动。

#专栏作家#

歪道道,微信公众号:wddtalk,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以人性观察科技,用理性解读热点。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