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来自CNCF的调查报告:中国的云原生之路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cncf-survey-china?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作者为来自于TFiR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Swapnil Bhartiya。

Swapnil在Linux和开源化领域从事记者和作者工作已有10年之久。此外,他还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他撰写的故事已在印度广播播出,并且发表于印度的主流期刊杂志上。

为了能够更快地评估出亚洲一些公司采用开源和云原生领域技术(例如Kubernetes和Prometheus)的情况,CNCF近期用中文开展了关于云原生技术的调研。该项调查每年进行两次,以洞察各技术社区的发展,更为清晰地了解云原生技术的使用情况。700多人针对2017年12月的调查给予了反馈,其中500人左右以英文反馈,187人以中文反馈。

我们首次全方位获取到了统计样本和数据,更深入地了解到云原生技术在中国的使用情况。由于此次调研是以中文形式进行的,其结果更能体现中国市场的情况,而不是整个亚洲市场的情况。

KubeCon + CloudNativeCon欧洲峰会将于5月2日到4日在哥本哈根举行,而在今年11月,KubeCon + CloudNativeCon将首次登陆中国。当其他新开发商、供应商以及用户参与者加入到CNCF中时,其表现形式以及反馈情况将变得非常有趣。我早已经迫不及待想参加下一次KubeCon大会了,这样我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亚洲玩家的云原生之旅。

中国,开源云原生技术的生力军

调研数据表明,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拥抱云原生理念以及开源技术。

众所周知,著名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正在使用开源技术,并各自建立了相应的体系以服务十亿多用户。比如,近期我采访了腾讯首席架构师刘保原,了解到他们通过OpenStack搭建了自己的公有云——TStack,其上运行着12000多个虚拟机,包括17个群集,这些集群分布在四个区域的7个数据中心上。TStack管理着包括QQ、微信等300多个服务系统。同时TStack还使用了开源项目,譬如CoreOS、Docker、Kubernetes、KVM、HAProxy、Keepalived、Clear Container、RabbitMQ、MariaDB、Nginx、Ansible、Jenkins、Git、ELK、Zabbix、Grafana、InfluxDB、Tempest以及Rally。

在CNCF的18个铂金会员中,4个位于亚洲;8个金牌会员有3个位于亚洲。CNCF在全亚洲组织了18个与CNCF的相关活动,其中8个在中国举行。此外,在上个季度,活跃度排名前十的三家公司——华为、富士通和财富数据——均位于亚洲。

调查方式和受访者

受访对象涵盖了不同规模的公司,包括一些初创企业和大型企业:

  • 5000雇员以上:22%
  • 1000-4999个雇员:16%
  • 500-999个雇员:14%
  • 50-99个雇员:12%
  • 10-49个雇员:8%

在所有受访者中,26%为高科技产业,13%为容器/云解决方案提供商,12%来自金融服务行业,11%来自消费行业,6%来自政府,6%来自制造业。而对北美的调查结果显示,北美有44%来自高科技产业,排名第二的为容器/云提供商,占比14%,金融服务行业排名第三,占比7%。中国正全面采用云原生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似乎对云原生技术更为开放。

运行的是什么云?

虽然公有云一直在美国市场占主导地位,但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却更为多元化。 24%的受访者使用私有云,16%的受访者使用公有云。 同时,60%的受访者在使用本地部署。 而在北美,有超过81%的受访者使用公有云,61%使用本地部署,44%在使用私有云。

在中国,阿里云是领导者,超过5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阿里云,30%使用AWS,28%使用OpenStack Cloud,12%使用微软Azure,约6%使用Google云平台。

在北美,AWS保持领先地位,70%的受访者在AWS环境中部署容器。 Google云平台位居第二,占40%,微软Azure以23%位列第三。 与中国相比,来自北美的受访者中只有22%表示在使用OpenStack。

容器使用的增长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6%使用超过5000个容器。 大部分受访者(约32%)使用的容器数少于50个,约30%的受访者使用50至249个容器。 36%的受访者在开发阶段使用容器,32%的受访者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容器。 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未来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容器。大多数受访者(22%)在其机群中使用6至20台机器,17%受访者使用21至50台机器,只有6%受访者拥有超过5000台机器,其中包括虚拟机和裸机。

Kubernetes的使用情况

毫无疑问,Kubernetes仍然是管理云容器的首选平台。35%的亚洲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Kubernetes管理容器。 Azure Container Service使用率为19%。据报道,有16%的受访者使用Docker Swarm。ECS以13%位居第四,有11%使用Linux基金会项目Cloud Foundry。6%的人表示正在使用OpenShift,另有6%的人表示使用的是CoreOS Tectonic。与美国相比,这些数据显示了中国云原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化。

Kubernetes运行在哪里?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产环境中,超过49%的受访者使用Kubernetes,另有49%的受访者还在对Kubernetes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使用。其中一些有名的例子包括锦江国际,全球排名前五的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和酒店之一,其服务范围包括酒店预定、旅游套餐和汽车租赁。他们使用Kubernetes容器将软件发布时间从几小时降至几分钟,大大提升了发布速度,并利用Kubernetes来提高在线工作负载的可伸缩性和可用性。

中国移动使用容器取代虚拟机,以轻量级的方式在其平台上运行各种应用程序,利用Kubernetes提高资源利用率。

中国的国有电力供应公司国家电网使用容器和Kubernetes来实现故障恢复和快速恢复。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首个进入全球财富500强名单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他们在去年的博客中记录了从OpenStack迁移到Kubernetes的过程。

不出所料,52%的受访者在阿里巴巴公有云上使用Kubernetes,26%在AWS上使用。与北美市场相比,中国使用OpenStack的比例更高,约占26%,而北美只有16%的人使用OpenStack。大部分受访者在生产环境中使用10个或更少的集群,有14%的受访者运行1个集群,40%运行2至5个集群,26%运行6至10个集群。使用Kubernetes的受访者中只有6%在生产环境中运用50多个集群。

CNCF是核心

CNCF是云原生运动的基石,调查显示,CNCF项目的采用在中国正迅速增长。在Kubernetes拔得头筹的同时,其他CNCF项目也正在投产过程中。20%的受访者在生产环境中使用OpenTracing,16%使用Prometheus,13%使用gRPC,10%使用CoreDNS,7%使用Fluentd。中国市场对类似Istio这样的新项目也开始跃跃欲试,目前有3%的受访者将其用于生产环境中。

在谈及新的CNCF项目时,我们不能忽视“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或“函数即服务(FaaS)”。最近,CNCF无服务器工作组发布了用于定义无服务器计算的白皮书。调查发现,超过25%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无服务器技术,另外约有23%计划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使用。

在无服务器技术方面,中国更倾向于使用开源技术。Apache OpenWhisk在中国比较流行,超过30%的受访者将其作为首选平台。 AWS Lambda位居第二,约有24%的受访者在使用。 14%的受访者使用Azure,9%的受访者使用Google Cloud Functions。

未来的挑战

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一些相当年轻的技术,调查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受访者提到了许多新旧挑战。 复杂性仍然是头号问题,超过44%的受访者称其为最大的挑战,紧随其后的是可靠性问题(43%)、监控问题(38%),以及编排方案选择方面的困难(40%)。

相比之下,对于北美受访者来说,安全则一直是头号问题,有43%的受访者称这是他们最大的挑战,紧随其后的为存储问题(41%)、网络问题(38%)、监控(38%)、复杂性(35%)和日志记录(32%)。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市场仍较为年轻,面临的仍然是一些基本的挑战,这些挑战在西方国家同行中已经被攻克了。文档对于任何技术的扩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有望看到大量Kubernetes文档将被翻译成中文,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好消息是,寻找供应商并不是这两大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认证Kubernetes一致性计划的发布,CNCF为用户选择供应商注入了信心,让他们不会担心被供应商锁定。

准备好走上云原生之路了吗?

虽然没有现成的指南可以帮助您踏上云原生之旅,但仍然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最佳实践方案。大约一年前,华为云平台首席架构师熊英博士在KubeCon+CloudNativeCon欧洲峰会上谈到了华为公司向云原生架构的转变。熊博士提供了一些小建议——选择合适的应用开始云原生之旅,有些应用程序难以用微服务架构重新设计,那么就不要从这些应用起步。先选择容易的应用程序,随着不断的成功,信心随之而来,就可以在整个团队中不断重复此过程。他还建议通过同一个平台来管理容器和非容器应用程序。

查看英文原文: https://www.cncf.io/blog/2018/03/26/cncf-survey-china/

感谢无明对本文的审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