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你见过这么可爱的血小板么?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758/201807/265169792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今天给诸位推荐船新版本的《医学免疫学》课本,噢不课本,是今年7月新番(动画片)——《工作细胞》。虽说是动画片,但是科学严谨性一点也不含糊!就像是我标题说的,它是一部你看着不会睡着的课本。



原著是由日本漫画家清水茜创作的一部细胞拟人化的漫画,发布在《月刊少年シリウス》,故事将人体内的细胞世界描述成人类社会。描绘他们在人体内不眠不休地各司其职,和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战斗的日常。


每一话会围绕一种人体的情况来开始故事。可能由于承载了科学性要求,所以剧情上中规中矩,没有非常让人惊叹的地方(已经从课本中被剧透)。舞台很大,能讲的故事可以很多(咱们医学生课本比人还高…都可以变成拟人漫画故事),非常期待后面的故事发展!



截至目前,B站播放排名第一。


《工作细胞》很有可能成为18年7月B站的霸权番。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高的人气,和9年义务教学有很大关联。即便不是医学生,高中生物课上也学习过有关人体的简单知识,加上B站的浏览群体特点。《工作细胞》中的故事也许正是他们生物课本中的内容,所以很多人都有共鸣。


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这部漫画的设定足够讨喜和新奇。一一对应关系非常巧妙:例如红细胞的帽子映射双凹圆盘,地铁闸机的单向通道来表示静脉瓣淋巴管通道门口的军事区标注等等,实在太多。PV(预告片)中有一幕:女主(红细胞)在狭长不见天日的高楼间走道中被挤的脸变形,我会心一笑,它不用标注咱们也能明白这是只能通过一个红细胞的毛细血管。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父母都不太有时间陪伴,所以书店是“寄存”我的好地方(看什么正经书,当然是看漫画啦)。当时有一部“人体游历”漫画,一共三套,讲述的是健康神被击倒,男主缩小后进入健康神身体,寻找病原体并击败它的故事。它让我实在印象深刻,对一个没有任何人体知识背景的小孩来说,非常震撼。


有一段追击战发生在心脏三尖瓣,男主通过开闭的三尖瓣躲开追击,请脑补各种好莱坞动作片。医学教育的作用肯定是起到了,当同龄人还只知道心脏是重要人体器官的时候,我已经能明白心房心室的循环路径,和一些心脏特有结构(除了装哔没有一点用处,甚至被同学视为傻哔,他们认为我在胡说)。


这种故事的剧情构思会有“科学严谨性”的限制,同时还要把科学设定融合在剧情设定中,是存在一定编剧难度的。真的很感谢有这样的漫画,可能也是它给我埋下了学医的种子(我谢谢它8辈儿祖宗)。



“人体游历”不是什么新的题材,很多奇幻故事都有涉及,像是《瑞克和莫提》中的人体公园,还有《疯狂怪医芙兰》中的人体工厂。甚至咱们自己都会幻想过缩小药丸,吃下它就能在人体世界遨游。


这就仿佛是一个“太空梦”的反方向的梦,是人类想“自我了解”的具象化行动力。我们就像执着于星空一样执着于探明自己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是如何运作的,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前沿的医学研究不断的努力,今天这个细胞因子,明天那个机制。人类疯狂想琢磨明白细胞间是怎么交流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我们能看到实时的细胞活动,它们真的就是活的小生命,在努力工作。这实在让人不禁联想并投射到人类社会,所以“人体游历”才会变得熟悉,因熟悉而美,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异世界”。这也许就是这个题材不断吸引人的地方吧。



但是如果我们反向思考一下。就是 “社会”可能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构建成了一个“多-多细胞生物”。这种生物,它可能是不自知的,当然也无法与人类交流,就像我们无法交流细胞一样。不管这样的“多-多细胞生物”是否真的已经存在“自我认知”。但它的结构本身(社会结构)是客观地存在,‘我们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小零件’何尝不可以换成‘我们是社会这个大生物的小细胞’的说法呢?我们可以认为“多-多细胞生物”还没有产生意识,但是它肯定是“活着”的状态。我肯定不是唯一有这样脑洞的人。


让我再思维奔逸一些:假如人类和地球以及其他物种已经构成了一种被我刚才那样泛化概念的“生物”,那是不是奇幻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星魂”可能真的存在。甚至还有一种脑洞:我们本是“多-多细胞生物”,而在游历“多-多细胞生物”的“人体”。



最后聊回《工作细胞》,不得不承认日本做的科普读物设计确实更吸引人。视觉元素上会更注重美学考量。日本在“知识娘化”路上越走越深了。我一直认为知识本身是足够吸引人的,义务教育课本知识本身就是在解答 当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不停拉着大人问的“十万个为什么”。但“传统学习”是那么的让人抵触,“好奇好问”但又“不好学”,这是多么的矛盾,真有意思。


最后,算我求求您了,请您看一看《工作细胞》,是真的好!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目实验室


果壳网

ID:Guokr42

为什么这样的二维码也能扫出来?

长按它,向果壳发送【二维码】

获得答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