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便利店,下一个美团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yiou.com/p/76829?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iYvAfn.jpg!web

风水轮流转,曾是零售业“冷门”的便利店,已经接棒无人店、无人货架成为零售业的新风口,正在由过去的“慢行业”变成如今的“快行业”。

一、变快的表现

(一)发展提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从2010年开始,连续8年时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一直保持2位数增长。《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字显示,2017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显然,在线下零售市场,便利店是一个具备高成长性的“异数”。

(二)资本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到便利店行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便利店获得融资:3月,西北连锁便利企业西安每一天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A轮融资;4月,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131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6月,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

福建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表示,当下的便利店是被资本裹挟的市场,未来3-5年间,行业整合不可逆转,便利店竞争将走向寡头时代。业内人士分析,将会有更多便利店区域龙头拿到融资,便利店行业的并购整合将加剧。

(三)巨头领跑

去年4月,刘强东发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表示“每天开1000家店面,每300-500米就要有一家京东便利店”。

阿里零售通也于去年宣布,将在2018年覆盖100万家天猫小店,2018年完成1万家天猫小店的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选品、会员、营销、门店等。

来自京东方面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京东每周开的新店数量都在1000-1200家,每天接到50000份申请;阿里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到今年4月,阿里零售通已签约了100万家小店,而去年8月之前,这一数字还是50万。

与阿里、京东“翻牌”式改造“夫妻老婆店”不同,苏宁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自己直营的品牌便利店——苏宁小店,截至目前,苏宁小店已进入全国80多个城市,2018年的开店目标是1500家。有媒体报道,苏宁小店已成为北京门店数量最多的便利店。

此外,传统零售巨头中,王府井集团、中百集团、天虹商场、中央商场、步步高集团、大润发、永辉超市、家乐福等都已涉足便利店业态。

(四)开店加速

面对电商巨头的大跃进,传统便利店发展也在提速,罗森在2016年就宣布要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计划以一年开放一到两个省、一年做透一个省的速度,到2025年,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全家便利店也公布了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的开店目标;本土便利店巨头美宜佳6月宣布即将进驻上海、江苏、浙江、海南等地,完成华中、华南、华北的市场布局;全时便利店今年2月宣布收购四川GOGO便利店业务,并表示今年将重点推进行业并购,实现“百城百万计划”的战略目标。

二、变快的逻辑

便利店变快有其内在逻辑,在笔者看来,大致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便利店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

一方面,按照国外同行的经验,人均GDP达3000美元即为便利店导入期、达5000美元为快速成长期、达10000美元为爆发增长期。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早在2008年就超过3000美元,2011年达5000美元,现为8000美元左右,2020年将突破10000美元,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已进入便利店“爆发式增长阶段”。以日本2500人支撑一家便利店的密度计算,我国便利店的市场容量为60万家,现在的规模仅为理论值的1/6,发展空间巨大,且有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密度更高,便利店实际承载量还会更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便利店连锁程度很低,真正实现连锁经营的不到1成,90%左右的便利店处于独立经营状态。此外,我国本土便利店均为区域性品牌,尚未出现大润发、永辉超市这样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企业,规模最大的美宜佳也才刚刚迈过万店关口,与7-11的6万多家门店连锁、年利润过百亿相比,差距巨大。

这在信奉“赢者通吃”“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看来,是打着灯笼也难寻找的机会,这样的“风口”又怎能拱手让人?于是快速进场、大笔投资、大干快上、跑马圈地就不难理解。

有分析指出,在资本驱动下,我国便利店行业将在5年内完成整合。既然趋势不可避免,包括罗森、全家等传统便利店扩张提速也在情理之中,在资本和巨头的共同推动下,便利店行业由慢变快也算是顺势而为。

事实上,变快的不止是便利店业态,整个零售业的节奏都已空前提速。

其次,在新零售语境下,便利店创新的速度前所未有。

一是数字化、智能化。

消费者的数字化、年轻化决定了便利店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实质上这也是整个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不仅让便利店更容易连接消费者,更重要的是沉淀数据,数字化的便利店,有机会由单纯的零售商变成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

面对成长的压力,不少便利店企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路径:

全家布局线上超市“甑会选”与兑换积分的“集享商城”,前者是类似于Costco的收费会员精选超市,后者是服务会员的、以积分抵扣购买的商城。

见福便利店与微软联合研发的“人脸识别”会员系统进入测试,此系统分别于顾客进店、选购、支付、离店4个重要环节进行“人脸识别”,记录消费偏好,让“人脸ID”与消费行为挂钩,并离店时发现顾客的满意度。

天福便利店的“互联网+”是选择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合作,仅东莞天福就设有菜鸟驿站网点500个,日订单超过10000个,高峰时每天80000订单,增长迅猛。

苏宁小店由实体便利店与独立APP结合而成,定位为校园和社区服务,主要经营生活购物与日常服务,包括购物区、餐饮区、O2O体验区、包裹驿站、综合服务区等,提供“一小时宅配”与生鲜代购服务。

永辉生活便利店采取“标品生鲜+便利店+线上运营”模式,主打“家门口的永辉”,对标“一公里生活圈”,门店一般开在中高档社区周围,生鲜经营占比在50%以上。

二是主题化、特色化。

“IP+便利店”成为便利店行业的一景,苏果先后开出了托马斯主题店和多鱼主题店,永辉开出“反斗联盟”网络竞技游戏主题店,罗森则开出了火影忍者、芭比主题店……

生鲜主题便利店、无人便利店等各种主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成为便利店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径,被打造成“吸睛利器”。

此外,罗森与鲜丰水果合作打造“便利店+水果店”复合便利店,实行双LOGO运作;全家推出了“全家+智能售货机”模式便利店,并引入“变形货架”;拥有互联网“血统”的便利店如小麦铺、猩便利等大打“无人值守”牌,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好奇与关注……

可以说,近几年便利店行业的创新与变化,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刻、更迅速,便利店的进化、迭代越来越快,而边界则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模糊,新零售时代的便利店,早已不是那个几十年不变的老行业了。

最后,资本与巨头的目标是打造生活平台。

巨头的青睐、风投的追捧,看重的可能并非便利店的进销差价形成的经营利润,更大的可能性是,便利店作为最贴近消费者、高频刚需的零售业态所具备的流量与数据入口的巨大价值,是“应急消费”场景的巨大想象空间,它们角逐便利店,更大的意图可能是通过快速开店之后,形成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嫁接金融、本地生活服务等,做成类似于美团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尽管美团从未实现整体盈利,但它“一路狂奔”式的拓展从未停止,进入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巨头和资本其实也意在先跑马圈地、快速扩张,完成优质资源的圈占之后,再来寻找盈利模式,实现精细化运营,所以,它们能承受“打天下”时期的巨额、长期亏损。

三、快慢结合才是正确方式

人们能看到的小店,只是便利店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核心的东西都在“水下”:便利店比拼的不仅是前端的店网资源,更重要的是后台系统、供应链、商品力、服务力的竞争,包括选址、选品、鲜食研发、营运管理等,才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是需要持续投入、精心打磨、逐步沉淀积累的,也因此,便利店向来被人们视为重行业、慢行业。

但现在,便利店行业变快了,而且不太可能重回过去的慢节奏。事实上,整个零售市场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节奏加快的也不仅仅是便利店,如服装行业过去是自然的四季,后来是“六季”(每两月一季)、“八季”,而对快时尚而言,基本上已经是“每月一季”。便利店行业同样如此,在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中,唯有顺应趋势,加快应变,才是生存之道。

而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也有利于便利店加快发展。比如,选址与选品,过去要做大量的市调,现如今,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再如,在发展加盟上,对合作商的资质、信用等调查,大数据也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自助收银、刷脸支付以及无人店技术的应用,也能减少便利店用工,对削减人工开支也有助益;数字化转型也有利于便利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顾客数字化之后,便利店可以对消费者精准画像,让营销更精准、可触达,增强顾客黏性和消费频率;此外,大量资本的涌入,对加快拓店以及完善物流配送、优化供应链建设、发展自有品牌、自研商品,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非常推崇7-11等日系便利店的谨慎选址和缓慢扩张的做法,但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日系便利店过去的“慢”,一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二是也有“官商因素”,有评论认为,由职业经理人操盘的日系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作风就像国企,如罗森在华过去长期保持10店/年的开店速度,7-11入华20多年,在北京的门店至今仅200多家,而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更快地开店——就像现在所做的一样。

在一些便利店行业创业者看来,每个创业的窗口期都很短,市场不会无限期地等待,现在整个行业都提速了,如果你跑得太慢,竞争对手不会有丝毫的客气。

Today便利店的发展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在创立Today初期,创始人宋迎春在南宁用了6年时间,却只开了30多店,2014年拿到红杉资本5500万元的投资之后,Today便利店发展全面提速,进武汉、抵长沙,3年多的时间门店数量达400余家,估值超过30亿元。

当然,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不可取,阿里、京东的“翻牌”速度是上去了,但基本不涉及门店运营管理,过于追求速度也会给商品品质、服务能力带来风险。连锁便利店疯狂扩张过后,继之而来的也必将是汹涌而来的“关店潮”。便利店就好比舰载机,看上去是一架架独立的飞机,实际上是体系化作战,供应链搭建,特别是鲜食研发能力、冷链物流能力、自有品牌建设、门店精细化营运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这些能力是真正的“慢功夫”,需要持续投入、长期坚持、精心打磨。资本和技术的介入虽有促进作用,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基本功扎实的便利店,资本与技术的“赋能”才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实际上,便利店的发展都要经过从自营到加盟、从重到轻的阶段,初期利润微薄,后期非线性增长的想象空间,在于开放加盟带来的快速扩张,从而实现边际成本递减,进入到持久盈利的新阶段,但要达到这个临界点,不仅需要钱,也需要时间。

也有观点认为,资本和技术并不能改变便利店的经营本质、生存规律,新的模式短期内可以搅动市场,但长期看还是要回归到经营的竞争上。

不过,在零售业态加速迭代、跨界竞争的今天,每种零售形态都会打上新时代的烙印,都会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而改变,在技术与资本的推动下,便利店的创新变革、优化迭代也已空前提速,正在由“慢行业”变成“快行业”,如何在快节奏中练好“慢功夫”,是便利店业者需要解答的新课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