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如何学习自己能力之外、晦涩抽象的知识?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40871.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专业人士比起大众,到底“高超”在什么地方呢?很多人对于专业人士的印象就是,道理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左一个概念右一个术语,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同样是人,同样的大脑,为何他们“聪明”这么多?或许他们确实“天资聪颖”,但学习的方法也助力不少。本文的作者认为,“比喻”不仅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方式之一。 搭好比喻的“脚手架”,你想成为博学家也并不难。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Use 'Metaphorical Scaffolding' to Learn Hard Stuff”的文章。

社会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光是听到这些词,我们都可能心生敬意。仿佛他们身上有魔术师一样的天分,他们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麻瓜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提到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人家秒懂,理解起来易如反掌,而我们就被秒杀。

没错,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要聪明,但是如果你认真观察他们学习的过程,就会发现,他们也是凡人。

正如MIT是数学家Gian-Carlo Rota所说,每个数学家都只有几个“把戏”:

“很久以前,一个老的的数论学者在贬低匈牙利数学家埃尔德什·帕尔的研究。这个老学者语气平淡、十分肯定地说,帕尔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几个“小把戏”,他证明自己的其他结论,全是基于这几个结论。我听得很不耐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所有数学家,包括最顶尖的数学家,也只不过是反复用同样的几个小把戏,来支持自己的其他理论。”

其实,深刻睿智的思想家并没有什么魔法,他们是很聪明,但是除此之外,也跟你我一样是凡人,只不过他们手里有几个小把戏。

本文中,我希望解开深度思考的一些谜团。

错误的“湿件”

可能光是听到量子物理学和行为神经科学,就足够让有些人觉得头疼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类型知识很难理解。但是这样的学科,本身就是难的,就连业内的专家,也觉得很复杂。

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的,“我觉得,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科学家在面对抽象概念的时候,其实跟你我一样,都会觉得困难。澳大利亚理论物理学家尼尔森在《极端思考》一书中说:

很多科学家在面对这样的抽象概念的时候,没有比普通人高超到哪里去。我们手头的“装备”跟其他人的没有两样。可想而知,科学家面临的特殊挑战就是,他们的“装备”不是专门为理解抽象概念打造的,但这个宇宙的基本法则却全是抽象的。

尼尔森所说的“装备”,就是黑客有时候说的“湿件”。

YRjamyn.jpg!web

湿件(Wetware)是从”硬件“软件”等计算机用语中衍生出来的,指的是人身上和硬件及软件相等同的元素,尤指中央神经系统和人类大脑,也可以用来制所有生命形式。湿件内的硬件可以有神经元来体现,而神经元的放电次序则表现了其软件属性。

湿件就是人类用来理解时间,与世界交互的装备。

人类其实是个很年轻的物种,从游牧民族祖先决定种植农作物、定居,直到现在,不过传了300代左右。换言之,人类的身体和思维并非为现代生活打造的。像虚拟货币、正交矩阵和星际旅行这样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十分困难。

“我们没有理由假设,认为自然法则是人类思维可以理解的。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为了赢得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只是在此过程中,意外地理解到了宇宙的法则。人类的大脑擅长的是识别人脸、制造工具和理解社交情景,而不是解数学方程,或者理解抽象的推理过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工具本是作他用的。既然不是专门为科学研究打造的工具,那有时候用的不顺手,也是很自然的。”

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想象一下,六维空间是什么样子?很难想象?不只是你,大家都觉得很难想象,不管他们是不是学理论物理的。

但是,理论物理学家确实“在六维空间”里思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欺骗大脑

如果老师会告诉孩子们,进化和现代社会对于大脑的要求是不匹配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书上有些概念这么难理解。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一点,是在阅读哈佛语言学家Pinker的书《白画布》(The Blank Slate)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迷惘,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进化旨在达到的目的,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使用思维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不相匹配的。我们的思维让自己能与现实的某些方面相接触,比如客观存在的物体,动物和其他人,这些是我们的祖先在几百万年来需要面对的。但是,科学和技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们的“原始”思维自然会感到陌生。

人类思维本不是为解决线性代数、达尔文进化论、奥地利经济学或者基因测序而生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些特殊的工具:

“我们没有思维上的工具,帮助自己直观地理解(这些学科)。我们依靠的是类比,旧瓶装新酒,用已知衡量未知,把其他感官都用上,搭建起”思维装置“,捕捉新概念的各种细节,帮助自己“理解”。这些陌生领域里的“理解”,通常是不均衡、浅薄,而且有原始直觉痕迹的。”

Pinker在这段话中提到两点,

  • 类比

  • 思维装置

说到底,就是比喻接着比喻。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常常提到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时间如白驹过隙。”,再看看成语,心如死灰,面如土色,但比喻不是语文老师、诗人和词作者的专利,我们的语言和生活当中有很多比喻。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使用比喻,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思维工具。

Kevin Simler在文章《诚实和人体》中提到,

“在个人的发展中,身体先于语言和复杂思维。孩子一开始理解世界,是通过他们的身体。他们后来对世界的理解,建立在身体的理解之上。正如George Lakoff说的,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完全扎根于(概念的)比喻。我们在抽象领域内做推断,其基础是更为具象、有形体的领域。‘表意明晰的想法之基石,本身就是比喻,这些比喻深深地扎根于人的身体和人的经验。’Lakoff 引用了McGilchrist的这么一句话。”

简单说来,我们理解某些概念,是建立在对其他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要理解“爱”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我们需要像“旅程”、“疯狂”,“战争”等比喻。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对爱的理解不能只是空中楼阁,由一大堆比喻交织形成的“大网”吧。这些比喻也是有来源的。

比喻的来源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我们唯一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就是自己身体体验。通过这些体验,我们试图理解艰深、复杂的概念。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要想象六维空间,肯定不容易。

Pinker认为,借由 (来自经验的)类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能“欺骗大脑”,建立思维装置,帮助我们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下图就是个很好的说明,由最底层的经验,我们创造比喻(第二层),将比喻叠加(第三层),最后构成复杂的概念。

AzqyAnV.jpg!web

图片来源:medium-Use 'Metaphorical Scaffolding' to Learn Hard Stuff

这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一群盲人摸象,试图猜测自己摸的是什么。如果他们能相互沟通,或许就能想象出大象的全貌,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完美的。

如果概念越复杂、越抽象,我们理解起来,就需要叠加更多的比喻,理解起来也就越困难。也许这就是量子力学不好理解的原因,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穴居人没有太大区别,而量子力学离我们身边自然、有形的世界太遥远了。

想象一下,假如刚摸完象的这群盲人,找到一群哑巴,用手语向哑巴形容自己摸到的“大象”,那哑巴想象出的大象,又会是什么面貌?

总的说来,要理解复杂概念,在脑海中构建出概念的楼阁,就需要用上比喻“脚手架”——将比喻叠加起来,直到自己理解复杂概念为止。

具体操作

理论讲完了,比喻脚手架在现实当中具体如何运用呢?

在美国物理学期刊上发表了这样一篇 论文 ,研究的是还没成为专业人士的学生,思考方式和教他们的教授有什么分别。

学生如何思考

大多数物理专业毕业出来的邪恶生,都跟自己入学时水平相差无几。假如一个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他们会怎么办?论文中说:

学生在常规的学习之后,知识架构还不完善。他们对专业的理解,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事实和等式,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概念用处不大。如果学生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他们通常会识别出问题里出现的结构性特点。然后他们就随便找自己知道的与结构性特点相关的等式,往具体的问题上套。

这就是经典的“按部就班”、“按套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只要问题转变形式,换个面貌,他们就解不出来了。

专业物理学家会怎么做?

他们会利用比喻脚手架:

“物理学家依靠的是质量分析和问题呈现方式(比喻、可视化和直觉),来理解和构造物理过程的数学表达。下图就有好几个功能:1. 总结出一个物理过程最突出的特征,除去其他无关细节的干扰,图有助于理解,在物理上很直观;2.这些图表可以“串联” 在一起,从而让物理学对更复杂的过程做质量分析(通过比喻脚手架);3.运用特殊的规则,得到启发,用图表构建对过程的详细数学表达。”

我刚读完这一段的时候,觉得真是酷毙了。物理学家的高深,就在于他们善用比喻脚手架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 从直观、形体可感、基于经验的图表入手,帮助自己理解。

  • 如果遇到更复杂的概念,就将j几个图表联系起来看,形成比喻脚手架,帮助自己理解。

  • 最后,把图表中得出的理解转化为数学表达,得出答案。

m2Mny22.jpg!web

a为图示,b为数学表达。

就算数学表达你不明白,但图表看起来还是很直观,更容易理解的。

最后的启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依靠图表和直觉来学习是很“弱”的,这说明我“不够聪明”。但是我错了,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所有人都需要借助直觉来理解复杂概念。

比喻脚手架确实是个有效的方法。

我个人非常崇敬的老师每次在讲理论以前,都会举很多例子,让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我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希望由浅入深。如果你能看到本文的末尾,说明我做的还算不错吧!

我永远不会忘记教授转小说家的Umberto Eco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出版商和记者觉得大众喜欢简单的事物,但大众对简单的事物其实厌烦的很,他们希望受到挑战。“

文章几乎每段都是物理学家,最后还是借物理学家的光环,升华一下主旨。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曾说:

“人类这个物种才刚刚看见曙光,对有些问题摸不透,也合情合理。但是我们的未来还长远着呢,我们的使命就是尽己所能,努力学习,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知识传递下去。”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