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老子穿衣显瘦脱衣有肉,BMI居然说我肥胖?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758/201806/2651697073/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经过营养专家和健身教练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普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概念已经很深入人心了:看一个人是胖是瘦,不能只看体重,得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如果你BMI只有18,那可是瘦过头了;如果BMI超过了30,那就是妥妥的肥胖。


BMI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标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研中,BMI都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标,多数情况下它也确实很好用。不过,BMI的局限性同样突出,如果只依靠它来判断肥胖与否,可能会蒙蔽真相。

 

当我们讨论BMI时, 我们在讨论什么?


肥胖是指机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并造成健康损害的状态,当体内脂肪过多,会引发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它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此外,由于社会偏见,肥胖还可能给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害怕肥胖的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级标准,BMI超过30就算进入了肥胖行列。不过这套标准不太适合亚洲人群,所以还存在亚洲标准和中国标准。


三种标准下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有时也叫肥胖前期)和肥胖的BMI范围


相信你也看出其中的问题了:当我们讨论肥胖时,我们在讨论脂肪;当我们讨论BMI时,我们在讨论体重。实际上,人体的质量构成分为两大阵营:脂肪自成一派,称为脂肪质量;其他所有成一派,称为瘦体质量。如果只看体重来判断肥胖,就相当于将脂肪质量和瘦体质量混为一谈,敌我不分。


这也就使得BMI有时会失灵。

 

用BMI衡量肥胖,靠谱吗?


在多数情况下,BMI表现良好。研究者已经使用BMI发现,肥胖(包括超重)是死亡和很多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心血管病、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但BMI也会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BMI将脂肪质量和瘦体质量混为一谈。肌肉发达的运动员肌肉组织质量更高,BMI会高估其脂肪质量。水肿的患者组织液质量升高,BMI也会高估其肥胖水平。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组织的减少多于脂肪组织,所以BMI会低估老年人的肥胖水平。


有些肌肉发达的人,按BMI的标准来看是超重的,但他们的体脂率可能很低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再者,BMI难以区分脂肪的分布。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健康影响也不同。例如,内脏脂肪就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内脏脂肪是指围绕在内脏周围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形身材(中心性肥胖)。在BMI不太高的人群中,腹部脂肪增加更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相比BMI,腰围和腰臀比更能体现腹部脂肪的含量。


另外,在一些慢性病研究中,研究者甚至发现BMI升高成了保护性因素。也就是说,肥胖者的死亡率反而低于体重正常者,这种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比如,研究发现,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超重者的总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降低了1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12%;更有研究发现,经过7年随访,超重者的总死亡风险要低40%。这种现象在许多疾病中都能被观察到。


肥胖悖论是反直觉的,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但都绕不过对BMI的反思。那些观察到肥胖悖论的研究,往往将BMI作为唯一的肥胖指标,但BMI是无法区分脂肪的构成比和分布的。而且,肥胖悖论主要出现在超重和一级肥胖的人群中,在三级肥胖的人群中就消失了。这说明,在极端肥胖的情况下,BMI仍然是肥胖的良好指标,因为体重增加很大时,内脏脂肪的增加肯定是显著的,其带来的健康危害也是明显的。

 

就算BMI落在正常范围内,也要注意自己的腰围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既然BMI有局限性,为什么还要用?


有没有比BMI更准确的指标呢?有,那就是体脂率,即脂肪质量占体重的比率。不过,相比计算简易的BMI,体脂率测起来就复杂多了。


测量体脂率的方法很多,包括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时下很火的家用体脂秤就是运用这个原理,但测量结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水下称重法、太空舱气体置换法、X射线断层扫描等。这些方法精确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最精确的是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但这个一般要去医院做,而且价格不菲。


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 | ALSPAC


对硬件要求最低的是皮褶厚度测量法(只需要一个皮褶卡钳)和腰围测量法(只需要腰围和体重)。当然,还有人使用目测法,也就是根据不同体脂率下的人体模特照片来粗略估计体脂范围。这些简易的方法精确度也都比较低。


精确的测量方法固然好,却往往对硬件、技术和环境要求高。一来,很多测量仪器出现的时间很晚;二来,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精确度,尤其对于大型人群的研究,更是需要简单快捷的方法。因此人们需要在简单易行和精确可靠之间找到折衷点。


保险公司就需要研究大型人群的健康风险。在20世纪初,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发现,体重身高比(体重/身高)是人均预期寿命的一个决定因素。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指标会受整体骨架形态和身高的影响,即相同体重身高比的人,高个子比矮个子的死亡率更低。


也有人提出,既然人是三维的,那干脆直接用身高的立方(m3)作分母,并算出来一个体格指数(ponderal index)。但这个指数也有问题,不同身高的人并不是三维等比缩放,用身高的立方很可能是放过头了。


不同身高的人并不是三维等比缩放 | Pinterest


之后,人们开始从数学地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1971年,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的流行病学家本(R. T. Benn)计算出,最佳的缩放比例是身高的1.66~1.83次方。但在当时,这样计算不是很方便,人们就用了近似的2次方,发现结果还可以接受。实际上,早在19世纪,这个计算公式就有人提出来了,称为凯特勒指数(Quetelet index),但当时并不清楚这个指标的物理意义。


197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塞尔·基斯教授(Ancel Keys)用人群数据证明,凯特勒指数比其他指标更符合要求:与身高弱相关,并且与体脂率强相关。他将其重新命名为身体质量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BMI。直到1995年,WHO正式采用BMI作为肥胖指标来研究死亡率以后,这个指标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一直到现在。

 

安塞尔·基斯是饮食与健康方面的专家,有很多重要发现,但最近他的一些研究饱受争议 | mndaily.com


所以,BMI的初衷是,在测量和计算有限的情况下,近似估计一个人的肥胖程度。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出现以后,我们之所以还在用BMI,就是因为它是精确度可接受的情况下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加上长久积累的使用惯性。


但确实不能过分依赖BMI来判断肥胖,这里要分享基斯教授的一句话:“不要管我们用什么指标来测量肥胖;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肥胖,脱了衣服照照镜子,你就知道。”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否肥胖,希望大家坚持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不要停。(编辑:odette)

 

一个AI

胖不胖,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


点个赞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