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为什么项目火烧眉毛,团队成员却袖手旁观?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680/201806/2655164584/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来源 | 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 ) 如何消除“看客效应”?

心理效应都是下意识的反应,就算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仍然被它左右自己的心志。

在看《老友记》、《生活大爆炸》一类的美剧的时候,背景都有那种事前录好的笑声,业内叫它“罐头笑声”。这个方法从上世纪 50年代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为它确实有效。

大部分人都希望与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我们平时称之为从众心理。这是一种内心的安全需要。《影响力》一书将此心理总结为说服别人的第三种武器:“社会认同”原理。

中国也有类似的“罐头笑声”,叫职业哭丧人,如果你经历过中国式的丧葬仪式的话,你就能感到,只要他们一哭,气氛就上来了,旁边的人也跟着难过起来。

“社会认同”原理跟前面两个影响力武器相比,常常失灵。有时候,它能让你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制造出大家都在努力的氛围,从而激励大家的行动。

但很多时候,你的很正当的要求,也会出现没有任何积极的反馈的情况,就是“看客效应”。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从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所谓“冷血看客”事件——公众场合下的犯罪事件中,周围的人表现出的冷漠。

而《影响力》这本书,侧重于如何消除“看客效应”。

“看客效应”的出现源于“不确定感”。什么叫“不确定感”呢?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搞不清情况时,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帮你 —— 万一帮错了,这就很尴尬了。

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在观察别人的反应,最常见的结果就是,每一个都在观望,没有一个人付诸行动。

而这时,只要有一个人出手,大家又都会一哄而上去帮忙。

消除“不确定感”

还是这个“烂尾项目“案例,一个多年无法继续的“烂尾项目”忽然重新启动,以前经手的同事个个避之不及,作为负责人应该如何把所有被这个项目“伤”过的人,重新聚集起来呢?(案例的具体情况见第一部分《怎么做,别人才愿意帮你?》)。

现在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这个项目以前的经手人,那么,当现在的负责人请你帮一下忙时,你直接的心理反应是什么呢?

因为项目曾经烂尾,出于“不确定感”心理,你不确定还会不会再次发生这种事,把你再陷进去,你也不确定领导是不是真的想推进这件事。

所以你会观察一下,如果你发现同事们并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你很可能继续观察别人的反应,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接下来,就会出现人人都观望的现象。

领导同样也是,如果他觉得大家都没有真心投入在这个项目上,他也会去评估风险,评估自己的精力投入在这个项目上,是否值得。

事实上,那些所谓集全公司之力做的“一号工程”,往往是大家都在观望,包括领导,除了直接负责人,没有一个人真心出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心理学家针对公众场合下的求助,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议:

第一是集中责任,如果你受伤倒地,不要喊救命,而是说:“那位穿白西装的先生,请扶我一把。”

第二是明确责任,老人倒地要声明“是我自己摔倒的”,以减少别人顾虑。

第三是降低难度,你被卷入了一场斗殴时,别人并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会采取行动,你应该请他们打 110,就降低了别人帮助你的难度。

核心就是要消除“不确定感”,要消除不确定感,你要先从一个最关键人物入手,让这个人先动起来,去影响他周围的人,形成正向的“社会认同”压力,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

大街上,想要让大家都抬头向天上看,你就要事先安排几个人故意抬头看天,要多少个人呢?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是 5个——只要 5个人,就能让大街上 80%的人都向天上看。

谁会是这个关键人物呢?

寻找“关键人物”

先来分析这个烂尾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项目成员肯定是先要动起来,但他们动起来,没有用,因为是在项目内部成员,别人觉得你们这么做,是天经地义的,无法形成向外释放的压力。

而且事实上,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并没有让团队成员介入太深,因为别的团队不配合,阻力太大,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保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能消耗在这种内耗上。

项目成员不能做排头兵,那先走高层路线行不行?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一遇困难,先想着找领导要尚方宝剑。

但是,领导是不适合做排头兵的。因为理论上,领导应该为所有项目站台,所以,想要他给出实质性的具体支持,出面协调其他部门,必须你先给他信心,如果你两手空空去找领导,问题还是绕回原处。

那能客户或者其他部门呢?都缺乏利益驱动。

比较来比较去,还是应该促使前经手人先动起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且困扰主要是心理上的,所以,是最好的突破口。

这就是我们在前两部分也讲过的,利用“互惠原理”和“承诺一致”效应,先取得他们的一些小小的帮助,

项目负责人做的第二步是消除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感。

负责人会很正式地发一些邮件,“感谢项目前经手人的帮助”,然后通过大范围的抄送,制造出一种“别人都开始帮忙了,项目已经真正启动了”的氛围,去消除项目成员的“不确定感”。

第三步就是消除客户的不确定感。这个“烂尾项目”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客户,他们那边遇到的情况也类似,换过几轮责任人,现在的对接团队积极性不高。

客户的不确定感在于我们这里是不是真心要重启项目,所以,可以利用项目成员积极的互动,去消除客户那边的不确定感。

第四步是消除领导的不确定感。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开始之后,通过会议纪录、新的合同往来等等积极信号,管理层的不确定感也开始消除,领导们就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更主动地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最后一点,领导的正向反馈又可以给公司其他部门造成压力。

毕竟是公司级的项目,只要形成良情循环,大家都有信心,再难的项目也会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

如何让压力的传递下去

所以,想利用“社会认同”的压力推进团队工作,找到你的第一波突破口非常关键,要有利益驱动,也要有行动技巧,这是 “社会认同”原理在应用时,要注意的第一点。

这种压力还催生了一个职业:“排队专业户”。很多网红食品一开始都要找“排队专业户”,非常有效。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刚刚开业没几天的商家,就排长长的队,而品牌又从来没听说过,并号称引发全城疯抢的,基本上都是假排队。

但是,有这么一句话:你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一个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没有人是傻子,如果想持续引发“社会认同”压力,你必须保持这种正面的反馈能持续下去,形成口碑,尽快形成真排队,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使用时第二个要注意的事项——你也必须保证这种正面的“社会认同”压力能够一层一层地传递下去。

在“烂尾项目”案例的压力经过了好几层:项目责任人 —— 前任经手人 —— 项目成员 —— 客户 —— 领导 —— 其他部门,想要压力经过每一层的都被放大,这需要项目的负责人做大量工作,尤其是项目刚刚启动的一两周,基本上的孤军奋战,这个对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信心是很大的考验。

刻意练习

我们平时听收费课程,听讲座,听的时候觉得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但一到实践中,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去用了。

影响力的三种武器,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其中的分寸非常难以把握,而且同一种做法,对不同性格的人,对不同地位的人,效果都不同。

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它需要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填平——先找到自己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拆解关键动作,去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先小范围地反复地去做,形成熟练的战术和技术之后,再投入实战,找到你最擅长的一两种,形成你自己的思路,把这一两种方式灵活变化,运用在更多的场合中。

本来说到这儿,应该结束了,但有一句话,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好的销售员,可以卖任何东西,但天才的销售,唯一卖的,就是他自己。

《影响力》一书的前三种武器是教你怎么做事,而后三种影响力武器:权威、喜爱、稀缺,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成为一个权威的人,怎么成为一个让人喜爱的人,怎么成为一个稀缺的人。

换句话说:如何推销自己。

希望有机会继续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责任编辑:李雨侬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