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傅盛:“超级复杂时代”来临,思维成长最重要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744/201806/265364695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和我一起成长进化

Think big  Think different

6月13日,我受邀参加了由上海经信委、上海商委、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和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现场聚集超过5000位AI行业内外人士,共同探讨AI和机器人目前的挑战,如何落地等问题。


此次峰会,我做了主题为《用“跨界思维”做机器人》的演讲,分享给你们:


两年多前,猎豹登陆纽交所不久,我开始思考机器人这个命题。

 

应该说,猎豹在过去七八年的创业过程中,开启了中国APP全球化的序幕。今天,猎豹在全球已经有6亿月度活跃用户,80%来自于海外,其中有超过1千万的月活跃用户来自于美国。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只是用户和市场,还有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视野。这点,非常重要。

 

记得有一次我和华为余承东交流,他说,其实当年华为国际化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但华为国际化带来的最大好处不仅仅是海外市场,而是全球化视野。因为,站在全球的市场上,你可以感受到全球科技和人才的变化。

 

猎豹也有非常类似的体现。猎豹除了业务的全球化,也在硅谷和以色列投资了一些基金,其实就已经看到了全球技术的变化。

 

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后,下一个时代是什么?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格局战争基本结束,正在变成基础产业,新产业将会崛起。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跨界融合、新技术、新应用是未来时代最大的机会。

VUCA时代——从复杂到超级复杂 

今天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叫“VUCA时代”,表示当今时代显现出“从复杂到超级复杂”的特征。其实VUCA是四个英语单词的对应: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这四个特性,也是这个时代非常鲜明的写照。


 

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焦虑感。

 

比如,朋友圈一篇关于焦虑的文章很快被传播到10万+;“人到中年”、“油腻男的保温杯”等焦虑感热词也被大量传播。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写了一本书叫《未来简史》,他在书中说:人类过去的几千年里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没有人知道未来的30年会发生什么。


但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大家基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是能预测的。但今天我们不知道未来的10年、30年,作为一家企业,可能都不知道未来5年会怎么样。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走。

 

今天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特别多不可理解的事情,这其实是违背读书时学到的道理和规律的。比如我们常说,一个公司要聚焦,但今天看,好像所有成功的公司都不那么聚焦。

 

刚刚我在后台和美团的王慧文聊,我问,你们的打车业务做得怎么样了,他说挺难的。前几天,腾讯被投公司CEO聚会,本来邀请滴滴程维去讲如何管理复杂体系,他说,这个应该让王兴来讲,因为美团就是一个超级复杂的企业。

 

今天看BAT,每一家公司都在不断跨越自己的边界,突破当年在商业上学习的聚焦理论。它们在各个领域,看上去张牙舞爪,即使这种情况下,还有抖音的崛起。所以,你能看清楚规律吗?

 

国外的苹果,虽然看上去是手机公司,其实它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制造已经非常强悍了。亚马逊就更不用说了。前不久我去西雅图看到了亚马逊的无人商店,它已经从卖书的企业,跨越到运营飞机。

 

但,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又开启了新一代人机交互的界面。长远来看,意义和苹果差不多,即让一些完全不需要学习的交互模式、用语音控制设备变成现实。

 

当然,中国智能语音市场成长之快,也是过去几年所罕见的。我们自己也做了智能音箱,小豹ai音箱,现在也卖得不错。

 

所以,这个时代,其实已经不是单一面,而是从复杂到超级复杂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焦虑,学习心态变得越来越重要。《得到》那么少的用户,却有那么高的营收,这其实就是大家的焦虑感,好像不订专栏就被时代给落下了。

 

以前我们认为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行业,后来发现结合起来才更有效。一个段子说,广播电台最后会被滴滴打车打掉,因为出租车司机都不听广播了,都盯着滴滴打车软件抢单。

思维成长才是最重要 

一个企业在自己最核心的领域地带,应该像弹簧。当你给它压力,促进核心领域伸缩时,它的反抗力反而是非常强的。

 

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大部分好企业,最后都不是消失在它擅长的领域,往往是在原来领域越做越好,突然有一天,一个新的行业崛起了,于是它就消失了。最典型的就像诺基亚、柯达这样的公司。

 

有些技术的迭代是非常快的。举个例子,小米音箱里的语音转文字板块,猎户星空是最后一个加入的。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不断训练数据和模型,排名快速提升,准确率达到行业第一。

 

这种形势下,改变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一年,我也看了很多进化论的书。我认为进化论的核心就在于:思维成长是最重要的改变。我们接受的所有中学教育、大学教授绝大多数都秉持还原论,都是牛顿的机械理论,即你输入一个公式,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既然做了A,一定会产生B。我们没有本质地理解蝴蝶效应,理解生物的多样化,理解不可预测性等等。

 

今天看来就是如此。腾讯一个同事说内部竞争太激烈了,今年负责“王者荣耀”项目的人,出去就脸上无光了,因为pony和martin都在玩吃鸡。腾讯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套内部竞争的方式,并以此抵御外部竞争。游戏部分沿用多工作室竞争的模式,内外竞争,完成自我进化。

 

我们处在一个“测不准”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怎么存活?我个人的看法是:增加概率论看问题的方法,看清大方向,用大方向的坚定性抵抗小波动的不确定性。所以,改变思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传统产业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传统产业。传统这个词一点也不丢人。以前我刚做互联网的时候看到“传统”行业的人,心里都带着自豪感。

 

直到有一天,我跟年轻的创业者交流时,他说,我们这套理论和你们传统的互联网理论不一样,你认真听我讲一下。当时心想,我怎么就变传统了呢?

 

事实上,人类历史都是这样。行业兴起之初,总是蓬勃而来,带着新特点,如同互联网,彰显出高科技的特征,但普及后,就变成了传统的高科技企业。

 

今天任何一个小团队,几个人就能做出一个小App,被全世界几十亿人下载。这件事情的技术壁垒已经完全没有了。大的BAT平台们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战场,基本看不到突破的机会。

 

互联网已经变成了基础型产业,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随之缺乏了真正快速出现新独角兽的机会。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我自己认为,深度学习是一场技术革命。机器第一次能在某些领域接近人的感知,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技术只是在完成重复性的、基于算法迭代的工作,但深度学习和算法的发展,第一次让摄像头识别出人脸,声音能听得懂话,这个革命带来的普及度是非常巨大的。

 

人工智能应该是一场技术变革的核心,人工智能是生产力,而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在我看来,机器人会是被重新定义的行业。

 

当今,全世界除了非洲和印度,人口红利在消失、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社会、90后不喜欢做体力劳动……这都是我们能看得到的非常明确的社会现实。

 

机器人行业一定是未来几十年可持续存在,又能推动新经济,变成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产业,尤其服务于家庭的服务机器人,会成为新的蓝海。

做机器人最难在于跨界思维 

中国必然会从模式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必须承认,过去30年中国互联网很大程度是在摸索美国的模式,但今天,技术创新会变成非常核心的主流。




我认为,在核心的基础技术上,也许很难突破像美国制造的技术高地。我们也经常看美国做基因工程、航空、深度学习的技术,有相当一部分是读Google论文,看深度学习的论文才能把这项技术实现起来。

 

但中国最大的优势是跟实际应用结合,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深度学习的快速崛起,几个行业融合就会产生巨大创新力,今天的机器人正是这么一个行业。它把互联网应用、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和机械制造结合起来,做出各种机器人,不仅能理解人的意愿,也能降低成本,走进人们的生活。

 

难度就在于跨界思维。这是做机器人行业非常重要的思维体系。


 

我总结过一个公式:AI+软件+硬件+服务=机器人。最早我只具备互联网产品经验,我并不懂AI也不懂硬件,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呢?我说,既然我不懂,就比我认为我懂要好得多。我就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

 

过去两年多,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构建AI团队和硬件生产团队。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猎户星空,专注做真正有用的机器人。我们做不到钢铁侠那样的机器人、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但我们能做出真正为你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机器人。

 

为了做好这件事,真正理解跨界,而并非只是拿模块组装,我们全部自主研发了核心技术的全产业链条。基础性研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做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室内导航系统等。

 

此前,我们的核心技术之一人脸识别,已经在多次国际竞赛中获得认可。如2017年在被业界誉为人脸识别年度“世界杯”的微软百万名人识别竞赛中获得冠军;2018年3月,在国际知名百万级别人脸识别测试MegaFace Challenge中,猎户星空以98.355%的成绩,刷新MegaFace的榜单成绩,摘得世界级人脸识别竞赛的桂冠。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一个细分场景中,把技术做到用户可以接受的水平。

 

小米小爱同学的TTS,喜马拉雅小雅音箱的语音技术等,都来自于猎户星空。我们的声音不像机器音,而是非常温暖的、接近人的声音。这不是技术活儿,背后其实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打磨。

 

除了语音技术外,我们也做了室内导航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实现室内自主无障碍巡逻。

 

机器人真正的对手其实是ipad和手机。所以,一定要在体验上有跨越性地超越,比如室内主动移动,让它和ipad开始有区别。

 

我们还专门为机器人研发了麦克风阵列,做了大量细节的工作。无论是小米小爱同学还是小雅音箱,用户覆盖率、好评率都非常高。老人和孩子不通过学习就能学会使用各种指令。除了技术细节的打磨,最终呈现的用户体验本身,也非常关键。这也是猎户语音技术受到认可的主要原因。

 

产品本身是需要在每个细节上打磨的。包括321大会上,我们发布的几款机器人,有自己做的,也有投资的产品。其中,我们自主研发的豹小秘接待机器人,将在7月底开始量产,现在已进入生产线的最后实测阶段。

 

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机器人,有可以自动行走售卖的零售机器人、儿童陪伴机器人,还做了一款小豹AI音箱、七轴机械臂。这里可以看一支机械臂的视频,就不一一介绍了。



用户体验的核心就是超预期 

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很难有机会做出一款真正在各个场合都能应用的机器人。

 

我的思路就是化整为零。把机器人里的零部件拆分,做成产品;尽快和用户达成交互体验,以此验证用户对它是否接受,技术是否真正落地;最终才能通过软件、硬件、AI相结合,完成用户体验。


不管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好,概念有多新,听起来多火,最后的爆发还是要用户接受。


用户接受的核心就是超出预期、超好体验。

 

我们做小雅音箱时,很多人说只有美国能流行,但今天看到大家对全行业智能音箱的预测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超出去年10倍以上。用户在智能音箱这个小机器人上,每天使用时长超过1个小时,可见用户之喜欢。

 

所以,一些黑科技产品,只要能真正和使用场景结合,让用户觉得好,就有机会创造新品类,并在时代中找到新的成长机会。

 

猎户星空自主研发整个机器人核心技术全链条,本质也都是为了产品体验本身,为了让用户喜欢。

 

未来,猎户星空也会逐步开放这方面的能力,包括语音、视觉、导航、机械臂技术等,全部向社会开放。

 

机器人行业才刚刚开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投入也非常巨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融合不同行业的技术与经验,给用户做出最好的产品。


 >>> 也许你还想看:

傅盛: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出路

《人民日报》专访傅盛:做机器人很难,有争议是好事(上)

《人民日报》专访傅盛: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目标和方法论(下)


想链接和你一样喜欢盛盛的30万青年用户吗?关注盛盛GO,碗里等你:)ID:jcsd1911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