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手机的命门:过分依赖低端市场,一手散牌难成体系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3302524.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一季度结束之后,围绕在小米手机身旁有两件事:一是小米手机出货量逆势猛增;第二个是小米8发布会高开低走,旗舰机最后得了一个“真像苹果”的评价。
客观来说,小米手机在一季度的表现不可谓不强,似乎那个熟悉的“性价比+爆品战略”的小米又回来了。但如果我们细分析整个小米的出货结构的话,会发现最近小米的惊人表现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严重的高低端结构不合理。
在一季度数据中,小米手机2000元以下产品,出货量达到2600万部,差不多价格越低出货量越大。而3000元以上出货量仅仅为不到50万部。当然,低端产品是很重要的,但是过分脚重头轻在手机产业里并不是很乐观的信号。乐视、360、魅族等手机,都曾在类似的市场结构后迎来较大危机。
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把手机的商业游戏看做一局斗地主:大牌决定说话权,小牌决定出牌进度。而当手里小牌太多的时候,手机就容易丧失在市场中的话语地位,甚至陷入品牌困境。而更可怕的,是小牌之间还不成体系,相互耽误牌面。这有点像过分依赖低端市场的小米在今天的状况:手里的牌很多,但却给人一手散牌的感觉。
连不成顺子的低端惯性
低端产品当然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手机和很多产品一样,消费结构呈现为枣核型,除了顶端的高端机型和低端的无品牌山寨产品外,中端的中低端产品有着极大的出货量。
但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过分庞大,尤其是入门机所占比例极高,却可能给整个商业体系加上严重的负担。这在商业术语中被称为低端惯性——通过低端价格吸引到大量用户,可盈利率却不高,也没法在人才、技术等等方面给予更多投入。
今天小米所表现出的低端惯性,是在大量依靠低端机出货的情况下,产品序列的整体价格不敢往上走,否则会造成市场脱节;旗舰价格也上不去,否则容易失去忠实拥趸;而与之相伴的,是技术亮点也随之缺失,毕竟产品利润率不高。
几个低端机占比过大引发的连锁反应,最大概率是在接下来一段市场周期中开始产生部分副作用。其中以三种最为危险。
1. 市场风险加大
低端机,尤其是入门机,是品牌忠实度最低的产品序列。如果竞品突然发力类似领域,那么市场份额会非常危险。
就像小米目前产品声量最大的是Mix和数字系列,而出货量最大的却是五六百元红米系列,很难说服市场红米的销量来自于广告营销的影响。这时如果乐视、魅族一类品牌席卷重来,用比五六百元更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很有可能威胁到红米系列今天的地位。
2. 运营成本积高
为了加大低端机铺货,我们看到最早提出互联网化的小米,如今也开始大举布局线下、三四线城市和海外市场。
自从OV通过线下渠道下沉获得成功之后,线下就成了手机品牌的重要战场。可OV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有步步高集团的资本底气,另一方面是OV在产品上一直是低配置高定价,可以弥补高昂的线下运营成本。后饥饿营销时代的小米,却没有迎来改变品牌认知的高端节点,何况小米为了主打性价比的概念,产品利润空间一直很低。那么OV此前经历过的高运营低毛利率危机,或许会没小米迎头赶上。
3. 产品认知竞底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今天社交媒体上还在讨论“配置”这东西的,只有米粉这一个群体。原因或许在于,在摩尔定律的催动下,今天主流机型的使用价值已经跟堆配置渐行渐远了。在这两年发布的新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反而是局部科技,比如拍照、屏下指纹、AI,正在成为打开新使用能力的主要入口。但小米依旧远离这些技术能力的旗舰机表现,让核心拥护者依旧只能用“配置”说事儿。并且他们坚定的认为,小米同配置低价的表现,是其他手机购买者都在“上智商税”。可能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那就是自己喝大了。强行用智商税来解释一切,会不会最终被发现这也是一种智商税缴纳形式呢?这样的产品认知可能性,把小米的品牌认知带到了一个“竞底”的环境里,好像不管大家看什么,我们依旧看配置。一旦认知过分拉后,突然反噬整个品牌,那结果是很可怕的。
低端惯性的主要危害,是多个端口都可能出现于主流的断裂,从而断崖式失去市场话语权。小牌多不可怕,组不成顺子,每个地方都出现危险可能,才是商业体系中应该被警惕的。
打不成3带2的品牌悖论
就像上面说的,手机市场的优质模型,应该是高端带低端,高端走利润和品牌认知,低端走市场占有率和出货量。高端产品出货量不会是最多的,但是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同时高端产品代表着一家厂商在产品和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标杆,为低端产品的质量做出保障。
事实证明,小米也并非没有尝试走这条路。更大可能,反而是在上市这个大关卡的倒逼下,近半年周期中不得不部分放弃了冲击高端的进程,调转矛头重度攻坚能换来美好数据的低端市场和海外市场。
在2017年,Mix系列还是备受期望的,全面屏、陶瓷质地等等元素都有自身的创新之美,从某些素质上来说,Mix系列是有能力冲击4000元这一档的。但向这一档次冲击,小米似乎对自身的用户群体形成了一种“背叛”,抛开了自身性价比的标签。同时高定价也是一种冒险,如果出货量不佳,市场舆论很容易为小米奠定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的论调。
不过当小米把mix系列确定在3000元档,可能也就基本意味着其冲高端的计划已经阶段性结束了。于是熟悉的一幕回来了,小米的定位重新回到了:“配置真高,价格真低,眼神不好的还以为我拿苹果呢。”
缺少高低搭配,不能打出3带2是有问题的,这一点大概很早就被小米发现和尝试解决了。但现实利益和上市计划似乎阻拦了这一切。手握大出货量,却退回起点的小米,不得已也重新温习到了那个品牌尴尬:高端机拿不出,低端机怕竞争。
用国内某些媒体的评价,小米8 的发布会是“真的很苹果,真的很便宜,真的没啥技术”。这基本意味着上半年小米已经失去了冲刷市场辨识度的机会。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里,面临上市关口,急需进一步拿出销量和净利润的小米手机,只能继续在低端市场和销售渠道上厮杀过去。
这是一个品牌的摩比斯环,或许至少需要一年的周期,小米才能再次尝试跳出来。
凑不成炸弹的技术命门
真正可以被称为危险的,或许是大势。
今天的手机市场,已经完全不同于2014年各家刚刚开始,没有什么技术储备的时候,依靠硬件上的堆积提升性能就能讨消费者的欢心。反而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周期,如今的手机市场,无论是苹果三星这些外来户,还是华为荣耀OV这些本土品牌,都开始以研发体系驱动产品创新。自研芯片、提升摄像头、优化底层软件…这些能力不是靠大量批发CPU塞进手机里就能实现的。可以说研发红利正在持续发酵当中。
对于小米的体系来说,这一环的缺失或许才是真正可畏的。我们可以看到,以低端撑起市场的小米手机,历史记录里研发投入不高。今天依靠9.43% 的营收,似乎也无法强行开动几年之后才能营收的科研投入。而根据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接下来的资金要分担给IoT的布局研发,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手机研发只能获得总投入的30%,这个比例在今天环境下可谓很低。尤其是上市之后,小米如果继续以出海为目标,所面临的专利战争更不会少。小米的现状不仅会表现在自身产品的创新乏力之上,也有可能在未来受到其他厂商的专利制裁。
换言之,小米以前,现在和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打算去研制一枚技术炸弹。但问题在于,当小米没打算研发技术炸弹时,其他品牌却早在研发技术炸弹了。如今的手机市场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没人知道哪一家厂商会突然推出致命武器。
打牌的规矩就是,你手里没炸弹,就要小心别人有。而事实是手机正在蜕变,技术正在诱发新的可能性,随时准备掀翻牌桌。
低端机循环里的小米,真的准备好应对不安分的手机大环境了吗?物联网、线下体验店和智能硬件或许可以成为上市前夕的避风港,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依然是小米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最大的隐忧。
总之,这一手散牌,小米打的并不轻松。
【钛媒体作者介绍:脑极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