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一个非典型的投资人的崛起之路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610/168535.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EBvU7vQ.jpg!web

我一直强调我们做投资,一定要做行商,一定要不怕辛苦,深入产业和科技一线,才能发掘出真正具有行业价值的明珠。

作者|李夜 

郑雨林,有点后悔了。

他没想到早期投资是件体力活,在采访时,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2016年,我看了300个项目,年飞行100次”。

早期投资,对于郑雨林来说,是一件“新事”。他,自称是一个刚干了三年的“新兵”。不过,在其29年的职业生涯里,有10多年一直在上市公司做投资并购及其相关的事情。

做投资,郑雨林仍延续着老产业人的严谨和认真,虽然“有点后悔”,但出差、看项目不比团队中的80后、90后差。“早期投资人要做行商,必须深入到科技第一线、产业第一线、市场第一线,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深山里都有些什么动物”。

银杏海成立至今,一共发现了近20只“动物”。年账面浮盈达IRR到80%。这在业内算是一个比较出色的成绩了。回顾起方法论,郑雨林表示,无外乎两点:项目要“硬”、押宝硬科技,项目要“重”、行业门槛高。

7F3IJvq.jpg!web

(郑雨林)

以下是郑雨林的产业故事及其对投资的思考:

产业老兵 投资新兵

我的职业生涯29年,其中17年在用友。

在用友17年来,我不像别人,干完这事,干那事。我一直干四件事——投资并购、市场、产品和战略规划、公共关系。没有变过。

上市公司的投资并购,属于战略投资。核心在于业务整合。比如说公司要发展到政务领域,我们就收购了方正春元,方正春元主要从事政府资源规划软件(GRP)的研究、开发、销售和服务。公司进入到汽车行业,我们就收购了上海的英孚思为。用友还和中建总公司联合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进入到了建筑行业。十多年,我主持、参与了20多个项目。

我很感谢这17年。期间,我积累了最大的财富:一、积累了产业经验,二、交了很多产业里的好朋友。

2016年1月3日,我正式从用友提出离职,并开启了职业的第二个阶段——产业投资。做产业投资,并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是我深思熟虑后所做的决定。

在软件公司,我一直做产业并购,对于投资、创业者并不陌生。我感觉错过了所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一波一波的,我都没有抓住。我一直在反思,怎么去抓住新一轮的机会。怎么去抓?要么,创业;要么,以投资的方式去做。鉴于年龄,我觉得投资是一个更适合我的方式。如果我现在30、40岁,我就直接创业了。其次,凭什么去做投资?我有能力、资源做好这件事吗?恰好,我有点基础。

我虽然反复推演,但还是算漏了:干投资这么辛苦,这么多挑战,这么多坑。

真假风口

2016年1月3日,我开始正式筹备银杏海基金。

1月底,业内朋友们都知道我要成立基金搞投资的事情了。我之前用友的下属、后来在阿里工作,找到我说要给我介绍一个投资人。这个人,就是我日后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银杏谷资本创始人陈向明。

我们三个人,约在了北京盘古大厦见面。那天,我还迟到了10多分钟才见到他们。期间,我提到看好阿里云的发展,希望跟阿里云生态合作。我打算在企业服务、工业、科技领域里做早期投资。这些话,说到了向明的心坎上。我们两个人一拍即合。

2月18日,我到杭州和向明一起吃了个饭,定下了银杏海日后三年的基本基调:围绕着阿里云生态做投资。

6月1日,银杏海基金正式运作起来。银杏海依托于银杏谷资本,后者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给银杏海提供各种支持。这使得银杏海能够把专注力聚焦在投资业务上。

内无后顾之忧,投资只需要顺风口而为就可以了。2016年,O2O、共享经济等风头正盛,我没有在这些领域投资任何一个项目。在我看来,这是假风口。但阿里云生态是一个真正的、实实在在的风口。阿里云正跟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可以“水电煤”的形式深入到所有行业架构里面,与其融合,为其赋能。在数字化浪潮里,阿里云是一个很关键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机会。我们比很多投资机构更早一点抓住了这点,但依然错失很多机会。

当下,阿里和腾讯是中国最好的投资生态。这两家公司相当于工业革命早期的石油公司、铁路公司。我们不会去投石油、铁路,但可以投资构建在石油、铁路基础上的商业场景和细分领域,比如新的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于是,3年来,银杏海就顺势投资了近20个项目。

云徙科技是其中之一。结合着云徙科技,讲一讲项目和阿里云生态之间的关系。云徙科技,现估值12亿人民币。2016年7月,我们投资的时候,估值1个亿。这是一家帮助品牌企业打造新零售场景的技术服务公司。所服务的客户包括茅台、万科、联想、宝洁、长安汽车等。一般情况下,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公司绝无和巨头合作的可能。阿里巴巴站在云徙背后,才使得合作成行。

我们投了很多和阿里云业务相关的2B的公司,阿里云也能通过生态为其赋能。它们,活得都不错。目前,这近20家企业让银杏海年账面浮盈IRR达到80%。

看好工业领域的投资机会

智能制造是我一直关注的重点。

智能制造会超越传统工业的范畴,延伸到生产性服务方面。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汽车品牌的生产线已经实现自动化了,比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臂,负责喷漆、组装等。但这不叫智能化。智能汽车最大的想象力,在于它能够将制造厂商的服务链从流水线延伸到出厂后的增值服务。厂商要知道用户要到哪去,知道他在干什么。场景化、社交化服务就可以匹配起来。

传统制造业是个蛋黄。智能制造是一个鸡蛋,不但包括蛋黄,还包括蛋清和壳。在这个逻辑之下,未来,智能制造企业,一定是靠数据驱动的。制造业和互联网公司将没什么两样,都是靠技术和数据驱动。甚至,在数字化驱动的产业升级浪潮中,传统制造业能比互联网公司更有优势、更有机会。

那时候,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而2015年,是这场巨变的起点。标志事件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

客观来讲,目前,中国制造业体量最大、门类最齐全、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如果对照德国的工业标准,中国既有1.0的工业,也有2.0、3.0、4.0的工业。比如说,富士康代表了3C领域最高精尖的制造水平;中国中车,代表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世界级水平。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2.0阶段。

在制造业传统红利消磨殆尽的情况下,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迁移成为必然。投资人跟随趋势去投资,绝对能挣大钱。在这波趋势之下,我看好五大方向:工业机器人、工业视觉、工业大数据、工业安全、工业互联网(i黑马注:这五个领域符合郑雨林硬加重的标准)。这也是银杏海投资的重点。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讲一下我对该方向的理解和预判。工业互联网,你也可以叫它工业云平台。目前,中国有几百个工业平台。先分析一下这几百个工业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和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的场景极其复杂。场景复杂导致什么问题呢?一招打天下的东西很少,几乎每个场景都有一套专门的应用。如此,工业互联网领域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会出现一大片独角兽,但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巨无霸。

如何选出独角兽呢?场景是一个判断标准。创业者一定要先找到一个场景,把那个场景的服务做起来,然后再慢慢搭建平台。没有场景,平台就没有价值。

迄今,银杏海针对这五大方向都有布局。所投项目包括博雅鸿图(智能芯片)、潘帕斯(Fintech)、蘑菇物联(工业设备物联网)、博创联动(特种车联网)、亿可能源(AI+能源管理)、迦智科技(工业机器人)、扬天(工业机器人)、UMR(机器人模块)等。

投资早期,方法无他,一看方向,二看团队。这两个没问题,早期项目就差不多了。没看好方向,盐碱地里投再多的人也种不出粮来,一开始就要找到富饶的土地;再一个就是要找聪明能干的团队,让他们去开垦、播种。这个团队最好由大牛和80、90后组成。大牛,像聚光灯,吸引眼球。80后、90后出活,干得快。

不过,发掘这些项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是我和团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扒出来的,是我们密集飞行精选出来的。在公司内部,

以上,便是我这期要分享的。下一期,我想分享一些银杏海做投后的故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