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二线单车品牌纷纷“阵亡”,摩拜ofo却正开启新的战争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0342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二线单车品牌纷纷“阵亡”,摩拜ofo却正开启新的战争

36氪的朋友们 · 2017-11-17
ofo和摩拜已经开启下一阶段物联网大战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深网报道组,文:张帆;36氪经授权转载。

11月15日,小蓝单车被爆解散,拖欠供应款近2亿元。公众目光再次聚焦在“橙黄大战”以外的二级阶梯市场。

回看2017下半年,二线单车品牌鲜获资本垂青。相反,自2017年6月起,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相继倒闭,而小鸣单车酷骑单车与小蓝单车也最近相继被曝出融资失败,押金难退等新闻。

沿袭着摩拜ofo的商业路径,前期获得资本输血后,二线单车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规模迅速膨胀,与实际盈利严重不成比。输血终止后,企业就如同一辆装了玩具马达的卡车,只能被“拖死”。这也成了上述资本“弃子”的共同命运。

有“弃子”也有“宠儿”。ofo在2017年完成了3次融资,7月E轮融资中募得7亿多美元;摩拜完成四次融资,6月中旬E轮融资中募得6亿美元。

当二线单车企业为了用户覆盖数而透支企业投放规模时,摩拜与ofo的用户争夺战已几近收尾,即将在移动物联网领域发起第二轮战役。

“弃子”的挣扎:融资无门与押金挪用

对二线单车来说,复制摩拜ofo的交战思路是一步险棋。屡屡融资失败的创业公司只能奢望拿下“行业第三”。

腾讯深网结合天眼查数据发现,近一年半来,多数品牌都停留在A++轮,融资金额呈现出递减趋势,融资时间跨度逐渐扩大。

小鸣单车和小蓝单车是为数不多传出B轮融资的单车企业。今年7月,小鸣单车新晋CEO陈宇莹宣称获得B轮融资,但目前仍无具体消息。小蓝单车在20173月传出B轮融资信息,至今也未见下文。

融资未果、捉襟见肘、触发用户挤兑的一刻,企业终于嗅到了死亡的危险。

9月下旬酷奇被曝出用户挤兑,公司面临解散的消息。创始人高唯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酷奇前期投入了9亿多元, 他从7月找新融资,进展并不理想。

几乎是同一时期,小蓝单车被爆出融资困难。彼时小蓝单车方面曾回应腾讯深网,小蓝单车接下来会有大动作。李刚也在不同场合放风,透露新一轮入局者已基本定下。

目前,针对公司解散、用户退押金难的问题,李刚等小蓝管理层尚未有公开表示。

此前,同样面对用户挤兑问题,酷奇创始人高唯伟的公开表态集中在自己寻找融资,酷奇债务情况等问题上,未对用户无法退还押金做出直接回应。10月末,有媒体爆出小鸣欠押金5000万元,CEO陈宇莹将押金退款难解释为“技术问题”。

早在2017年5月,交通运输部对外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企业对用户收取押金、预付资金的,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实施专款专用,防控用户资金风险。

今年2月,摩拜与招商银行合作,设立了监管账户;4月,ofo与中信联手,涉及押金托管、授信支持等方面。

与巨头的积极进行押金“脱敏”不同,二线单车企业几乎全部“折戟”于此。

公开资料显示,小鸣单车的押金账户为一般存款账户(非托管或监管账户)、酷奇与民生银行的押金监管合作并未展开、小蓝在押金账户问题尚未有公开动作,此前已经启动了免押金的信用支付体系。

今年2月指导意见出台前,时任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对媒体表示,用户押金一部分用于退还用户,另一部分进入运营资金;酷奇创始人高唯伟也曾透露,酷奇有3亿元资金投入和2亿元债务,资金来源就是自有资金和押金。

结果可以预见,过去3个月,小鸣、酷奇与小蓝先后曝出用户退押金难事件。

差异化能否自救?

避开巨头和主流战场,另外一些二线单车企业开始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或大城市区域化、或下沉三、四线、或垂直场景。即使得不到资本青睐,也可以保全企业生存。

10月24日晚,常州永安行公告称,参股公司永安行低碳科技受让上海钧正100%股权,后者是哈罗单车主体。

公开资料显示,哈罗单车的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今年6月,威马汽车所投,金额为1亿元。从融资时间点来界定,虽然是2线企业,哈罗单车并不算“弃子”。

避免重复“巨头”的商业路径,下沉三、四线市场,或许是哈罗获得合并机会的原因。毕竟,巨头尚未占领的市场,相对更有想象空间。

垂直式场景布局也成为二线单车差异化发展的重要选项。过去一年来,很多二线企业走进全国各地景区、学校、室外娱乐等具体场景区域,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获得排他性的投放机会,精细化运营,建立品牌的生存空间。

“我们活的很滋润。”智享总裁CEO曹康告诉腾讯深网,智享单车始终没走“烧钱”路线,而是在旅游景区领域建立根据地,将巨头挡在门外。

目前,智享已经在全国投放了350多个景点,收费标准也远高于普通城市,“这是刚需,在一些景区的收费标准达到5块钱/半小时。”曹康说。

曹康表示,如果单纯走城市下沉策略,并不是明智之举,“摩拜和ofo早晚会布局这些城市。”他说,“我们跟景区全签的是独家协议,而且一签都是5到10年。”

相比之下,尽管在用户数量和资产规模上曾位居二线梯队的头列,小蓝和酷奇却失去了自救的资格。他们就是巨头的复制“小模型”,把生命线交给了资本方。

而资本方很清醒:酷奇和小蓝走上了规模游戏的战场,在这里“小”是没有意义的。

10月21日,传出小蓝单车与永安行合并传闻,李刚亲自留言辟谣;3天后,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却公告“联姻”。

酷奇与小蓝的公司命运有着明显重叠。两者均沿袭了ofo摩拜的商业思路,布局一,二线城市,持续增加投放量获取用户。同时,两家公司在2017年均曾“春风得意”:小蓝喊出 “先赢不算赢”,在北京投入15万辆单车。酷奇发布“黄金单车”、9亿打造140万辆单车。众多表象重合之下,两者最终在用户押金挪用问题上重合在一起。

有消息称,小蓝单车与酷奇均向摩拜、ofo发出过收购请求,但未得到回应。

ofo联合创始人薛鼎曾这样表示,“ofo从去年开始就在讲连接,当然是不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分不同的共享单车综合考虑。大家的用户和车打通,我觉得也是一种方式。”

巨头下半场:破局物联网

当二线品牌还在为活下去而努力时,巨头摩拜与ofo的用户争夺战已几近收尾,即将在移动物联网领域发起第二轮战役。

4个月前的达沃斯论坛上,胡玮炜表示,“共享单车只是物联网的第一步,未来还可以拓展的方面很多,去拓展市场比当下的赚钱更重要。”

“我们甚至有大胆的设想,在小朋友的穿戴上植入芯片,可以与最近的共享单车连接,实现精准定位,预防儿童走失。” ofo联合创始人薛鼎如此描绘ofo未来的物联网图景。

互联网的核心在人人互联,处于不同物联场景中的人相互连结,继而聚拢到相同的物理情景中。物联网的核心则在“万物互联”。

共享单车上半场角逐主要围绕“人”,也就是用户展开,无论是ofo的低成本广布车思路,还是摩拜的的“技术为先”思路,本质目的都是提升用户体验,进而获得理想的用户活跃度、用户留存率与用户粘性。

9月,ofo发布基于NB-IOT和NFC的新款智能锁,推出了奇点大数据平台。由此,两大巨头开始正式对垒物联网。

“ofo不可能用机械锁拥抱物联网,它一定是通过智能锁。”薛鼎承认, ofo未来的变现手段一定会和场景相关联。他还以高通的一款物联网芯片举例,称该芯片可以采集雾霾、湿度等数据。

摩拜相关人士告诉腾讯深网,在运营过程中借助“魔方”平台,摩拜单车会对过去任意时间节点、任意地点的共享单车骑行状态进行历史轨迹的分析,同时整合地域、时间、天气、运力、车型、人群及其他数百个变量因子,预测未来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共享单车骑行状态并进行优化调配,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事实上,摩拜的“魔方”平台与ofo的“奇点”大数据平台承担着相同的角色。如果说上半场的数据核心在于总量积累、活跃度、粘性等用户相关数据,下半场的数据之争则更向外延扩展,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场景数据。

今年6月,摩拜完成逾6亿美元融资,华兴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力行告诉腾讯深网,共享单车发力物联网并不是个伪命题。

他说,此前物联网的典型应用技术之一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仍不能算是人到物、物到人的连通。“当时华兴青睐摩拜的关键原因恰恰是摩拜以物联网思维发展共享单车。”

“尽管摩拜目前尚未大面积布局物联网应用场景,不过可以想见这样的场景并不缺乏,而且是有需求的。”王力行认为,这类应用场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可以期待的。

目前来看,摩拜的步子开始迈在了O2O模式的网约车上。摩拜已经与首汽约车、嘀嗒拼车等进行合作,开展网约车业务。对此,摩拜方面告诉腾讯科技,摩拜希望开拓网约车、拼车和共享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打造综合出行体系。但被问及是否会发展自有网约车业务,摩拜并未回应。

ofo联合创始人薛鼎告诉腾讯深网,“网约车更多的还是传统的互联网的变现,我觉得这不是ofo想做的事情,也不是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事情。”

总之,当二线单车品牌要么沦为弃子,要么差异化竞争的时候,以争夺用户为目的的“烧钱”大战正悄悄画上句号;在公众还为二线单车生不逢时、资本无情感到唏嘘的时候,两大巨头已经开始对垒一场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与场景之争。

而随着二线创业公司大洗牌,共享单车行业摆在大家面前只剩下一个终极疑问:摩拜和ofo两大最终会走向合并吗?大多数行业人士可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至少,在过去的几年,滴滴uber、58赶集等曾经的生死冤家一次次上演同样的合并故事。

不过,从两大巨头物联网大战刚刚开启的角度看,关于两家合并的传闻或许还要再“飞”一会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