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双11”靓丽数据背后的乱象……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aijia.baidu.com/s?id=1583828903937468034&wfr=pc&fr=idx_top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双11”靓丽数据背后的乱象……

“双11”靓丽数据背后的乱象……
2017-11-12 11:23科技领域创作者
u=3756370118,1432192640&fm=173&s=33574A7E0E0168C657939BBB0200801A&w=640&h=357&img.JPEG

【百家号独家约稿】 “双11”在一份份靓丽的成绩榜出炉之后,也渐渐的尘埃落定。2017天猫“双11”成交额定格在1682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的1207亿元人民币,再次创下新纪录。来自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剁手党”加入其中,全球消费者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比去年增长41%。

貌似没有想象的那么更加火爆,因为很多人还预计今年可以突破2000亿大关呢。有意思的是,之前在朋友圈关于天猫和京东的数据之争已经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浪花,都在竞争千亿的突破时间。不过京东是用了一个预售额,而且是之前(从11.1)就开始了。各种数据,各种第一在朋友圈里已经刷屏一天了,大家都在争夺第一,甚至不断地细分市场的品类和时间节点等等,而忽视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和体验,这显然是有点得不偿失了。

我们关注到,在今年的“双11”期间,依然还是有一些乱象难以回避。尤其是今年的“双11”增加了很多的新玩法,预售,定金,膨胀,折上折,跨品类折扣等等,让人看得也是眼花缭乱了,难怪某直播名人的一个“算法脱口秀”可以在各种微信群里被广泛传播了。商家就是要把消费者(买家)搞糊涂了,这样是不是才可以赚取更多的收益?

难怪有买家说,数学学不好的真的不会今年的“双11”购物了,真的不知道到底便宜了没有,便宜了多少?一场血拼的剁手之后,居然成了“烧脑”的比拼算术(奥数)的能力,难道购物也要看是不是学霸了吗?

u=118200463,1933814008&fm=173&s=9ED7885E9CFB1F9A188FBEFF0300501D&w=507&h=308&img.JPEG

有买家表示:自己遇到了提前预售的商品反而没有“双11”当天便宜。还有消费者投诉称,电商平台又在玩“先涨价后打折”的“老把戏”。经过“血拼”的用户都知道,今年多家电商平台提前10多天用“预售”交定金、定金膨胀抵扣的方式打开了消费者的钱包。如果说,以前的“双11”是“秒抢秒杀”的话,那么今年可不太一样了。因为增加了预售的环节。

但令人恼火的无疑就是其中的“猫腻”了。有媒体披露,有一个女士提前下单预售的商品居然比“双11”当天直接下单还贵了几百元。消费者“感觉自己这次被‘坑’了。”更可恼的是,客服居然理直气壮的说,“亲,预售的这边也没说比‘双11’活动低呀。”这样的乱象其实还有。比如“先涨价再打折”的现象依然普遍。

事实上,为了解决这种价格乱象,监管部门今年已经提前介入了,国家工商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网络市场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合督察组,在“双11”前对部分省市2017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进行集中督察。明确要求报名“双11”的商品价格不允许高于过去一段时间成交的最低价,报名时系统会进行巡查。而且,商家参加“双11”活动的商品,在此前一段时间已经进入系统锁定,锁定后商家都不能对价格随意进行更改。

u=3445778380,1214712525&fm=173&s=6384FD0E28B57A8CBC0A45E40300703A&w=450&h=300&img.JPEG

但即使如此,“先涨价再打折”的现象依然突出。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购买之前买过的产品过程中,明显发现“双11”价格体系还是有“猫腻”,商家还是先提价再降价,而且降价之后的价格和之前的价格是一样的。而客服给出的解释是,在消费者之前购买了该产品之后的价格上涨了,这次“双11”活动是又降价出售。很显然,这种说法就是在逃避检查,而监管机构如何认定这种价格的变化呢?毕竟有的平台是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双11”了,在之前先把价格提起来,然后专等“双11”的所谓的打折力度进行降价促销。

还有一点就是“双11”预售规则中的“定金不退”也让不少消费者不满。按惯例,“定金”适用《合同法》,如果消费者反悔,那么定金是不退回的;“订金”属于预付款,如果合同不成功可以返还。但今年“双11”促销中,预售采用的是“定金”而非“订金”。因为一字之差,就可以把消费者之前的“定金”据为己有,不能不说也是乱象之一。

虽然,《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网络集中促销组织者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但并没有杜绝这种乱象。

u=3106959957,3024807662&fm=173&s=30A329BE11031BED569E9B8E0300F08D&w=640&h=427&img.JPEG

至于数据“注水”,玩各种噱头和“名词解释”就更是普遍了,商家都要给市场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自家是最牛的,或者是相对最牛的,因此要做足各种噱头。难怪新华社也表示,“为何不能痛痛快快‘全场五折’”?就是因为各种套路横生,“优惠”的背后其实并不简单。甚至有专门的团队进行“优惠内容”的设置和算法进行测算,诸如编制促销预算、制定广告计划、锁定目标受众以及促销优惠设计等等。如果真的都是打五折的话,那么“双11”也就存在不下去了,各种花哨式的营销是最终吸引用户反复消费的根本所在。

其实,花尽心思设计“烧脑优惠”吸引眼球的同时,更需苦练内功。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注重购物体验,加强售后服务,培育可持续消费,引导理性消费的话,那么过分设置各种“噱头”营销,最终坑害的不仅仅是用户本身,商家也得不到好处。做大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升级,不是靠一些“烧脑”的营销手段就可以达到的。而有关部门对于监管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尤其是针对“坑害”消费者的一些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举报/反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