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大鹏、徐峥、开心麻花,谁离喜剧之王更近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031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17-11-02 07:40

大鹏、徐峥、开心麻花,谁离喜剧之王更近

虎嗅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老道消息”(ID:laodaoxx),作者:包小姐。

2012 年的时候《屌丝男士》立项拍样片,大鹏给沈腾发了微博私信,希望他过来客串一下。

沈腾很痛快地答应帮他这个忙。那几场戏被大鹏剪到第一季的前两集里,“吃生鱼片”的桥段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拍完之后,沈腾跟大鹏说,“这事儿没告诉公司,就是想帮帮你,都不容易”。

沈腾知道做喜剧不容易。那时候的他已经在线下演了快十年话剧,但要不是几个月前上了春晚演了“郝建”,知名度估计也就和大鹏差不多。

但踩上社交网络爆发,大鹏从网络短视频走到大荧幕,路径比开心麻花短很多。《屌丝男士》播出三年后,大鹏第一部自导自演作品《煎饼侠》就上映了,轻松过十亿票房。

然后又过了三个月,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上映,票房也是轻松过十个亿。大鹏去看了“夏洛”,看完写了条长微博,感叹自愧不如,“被深深震撼了”,“多亏《煎饼侠》7 月份已经播了,否则该多不好意思摇旗呐喊啊”。

没想到两年后,大鹏和开心麻花真碰上了。《缝纫机乐队》和《羞羞的铁拳》上映日期只差一天,在今年国庆档正面交锋。

大鹏并没有羞于摇旗呐喊,这两个月他在微博疯狂刷屏,抓住一切机会推广这部他认为比《煎饼侠》进步了很多的片子,姿态很低,甚至在评论里艾特各路明星求支持。

但十月过完,《羞羞的铁拳》轻松突破 20 亿,《缝纫机乐队》则刚艰难爬到了 4 亿的位置。大鹏的摇旗呐喊也没用了。

关于《缝纫机乐队》的票房大扑街,有人说是故事老套,有人说是“包袱”无聊,但没有人敢说大鹏对拍电影这事儿不够认真。

这部片子里,大鹏要求每个镜头必须是“真弹”,好几个主演需要从零开始学乐器。他自己又导又演,一场戏最多要调度 5000 多个人,为了保持群演状态还带队在开机前暖场表演。仔细看片子还埋了些有意思的彩蛋,比如电影里修车厂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是一段乔杉的语音留言。

大鹏上一部主演的电影叫《父子雄兵》。万达本来是要找他导的,他为了《缝纫机乐队》给推掉了,但帮忙做监制和主演。片子里每一个主演都是大鹏自己去 pitch 的,包括乔杉、柳岩这些“大鹏的好朋友们”,和两年期前曾拒绝出演《煎饼侠》的范伟。片子有一场戏大鹏和乔杉需要裹上满身水泥,俩人身上都留下了些可能跟随一辈子的烫伤疤痕。

几乎每个和大鹏合作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敬业。很多人诟病大鹏靠人脉和资源掩盖作品的不足,但人脉是双向的,能请得动人,说明人家也从你这儿得到了东西。

然而过程只是风景,票房才是结果。因为之前的口碑透支,《父子雄兵》和《缝纫机乐队》两部票房加起来,都没有《煎饼侠》一半高。

一直很用力证明自己的大鹏,又失败了一次。

大鹏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集安市少年宫学过小提琴。有一天他的小提琴老师对他说,你不太适合学音乐,要不试试报别的班吧。走出少年宫,小大鹏就哭了。

后来大鹏去参加了绘画班,但一直坚持学音乐,大学里也组乐队。这事让他悟出一个道理,“自己适不适合做一件事不应该是别人去评价的”。

音乐梦填满了整个青春期,终于,大四那年,一个网友给他介绍了一家唱片公司,要帮他实现梦想。但和唱片公司签约有一个条件,他需要交 15 万元的专辑制作费。大鹏回到集安老家召集亲戚家人紧巴巴凑了 3 万多,钱不够,还打上了欠条,签完约等着去北京拍封面发唱片。

结果很快唱片公司音讯全无,人去楼空。

2005 年在搜狐,大鹏主持着一档叫《明星在线》的节目。节目来了个新的女导演,带来了一些节目整改思路,第一个要求就是“换掉大鹏”。大鹏战战兢兢为了不被换掉想了好多点子,把节目做好,终于有一天,女导演说出那句,“不换人了,就是你了”。

那晚,大鹏拉着同事去喝酒,喝醉了他说了一句可以放进励志电影做台词的话,“我要捧红我自己!以后谁也别想换掉我!”

十年后,《煎饼侠》上映,单天票房破亿,大鹏终于不用担心被换掉了。他发了条朋友圈,“妈,我好像要红了”。

很多人都夸过大鹏的努力。大鹏说过,“我特别希望当别人形容你的时候,可以用这样一些词,有天赋、聪明,但是他们放在我身上的词全部是努力”。

其实还有一个别人放在他身上的词:运气。

《煎饼侠》的成功,有那一年的天时地利。2015 年中国电影大盘整体大涨,票补、海外大片的刺激、荧屏数量的增加都使得电影市场急速升温,《捉妖记》、《寻龙诀》、《港囧》前赴后继刷新内地电影票房纪录。

当时大鹏凭借《大鹏嘚吧嘚》、《屌丝男士》系列积累起来的人气也达到顶峰,民间对《煎饼侠》的预期其实是《屌丝男士》电影版。

但就是这么个意外,让新人导演大鹏,一夜之间成了十亿大导。

有名好办事,但同时,名气也是个枷锁,它会让人自缚手脚。当你用一个“屌丝逆袭成为超级英雄梦想”的故事从观众兜里掏走 11 个多亿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相信,“小镇青年摇滚梦”这样内核相近的故事,票房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悲剧就是这么发生的。

《缝纫机乐队》和《煎饼侠》讲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大鹏自己的故事。但观众对这种小人物的励志梦想已经很腻了。他们拒不买单,并且是“前置性”的不买单,甚至没给他“高开低走”的机会。

的确有些喜剧明星,在所有作品里头展现的都是一个状态,观众还愿意持续买单。国外的比如卓别林游手好闲的流浪汉形象,脱口秀起家的 Louis CK 百年不变的中危男形象。国内的不用说,东北农民赵本山,市井小痞周星驰。

这些“喜剧之王”们,他们的形象来自荧幕,又超越荧幕,但这和他们的个人才华、经验累积以及时代的需要,都是相辅相成的。

大鹏自己也知道,“作为演员的大鹏,和作为导演的大鹏,都不够影响力,没有人会因为导演大鹏,就把你的电影当作是必看的”。

但他又跳不出来这个循环。有人问他为什么拍的东西都透露着同一种气质,他的答案是:

“可能因为我人生的现阶段就是这样的状态,一个从小城市来到北京北漂的 30 来岁的人,在起步阶段做了很多基础的工作,然后走到了一个不太符合自己能力支撑的一个环境当中”。

国庆档开始之前,已经有媒体把大鹏和开心麻花放在一起比较,讨论谁离新一代“喜剧之王”这个头衔更近一些。从票房上来看,开心麻花是胜出了。

但一些影评人会觉得《羞羞的铁拳》主题不够深刻,段子直奔下三路,重“包袱”轻故事,堆砌感强,“不像电影”;而《缝纫机乐队》作为电影,完整度更高,但“包袱”少。

从很多角度看,《羞羞的铁拳》都像是《缝纫机乐队》的反面。

大鹏这次票房大败的一大原因是之前的口碑透支,而麻花两部电影和十几年话剧积攒下来的口碑极好;大鹏拍戏几乎把自己能调动的资源人脉全部注入,而开心麻花总是小成本操作稳扎稳打;大鹏的剧本主要依赖他和多年战友苏彪的个人创作,而麻花的创作库庞大,手握二十个以上经过话剧市场验证的故事。

这是生产方式的区别,是 NBA 决赛上勇士队和骑士队的区别。说白了是体系的区别。

然而体系上的先进性可以让球队取得更多胜利,却也可能杀死超级球星。

2003 年的时候,沈腾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念大四。临近毕业,同学递过来一个叫《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的剧本,问他有没有兴趣。沈腾被本子吸引了,一口气熬夜看完,跑去面试,顺利通过,得到一个叫“东东”的小角色。

那是开心麻花的第一部剧。两个创始人张晨和遇凯带着团队,从中戏的逸夫剧院演起,学百老汇搞驻场演出,一口气租下 40 场,但票房极其惨淡。最少的一天他们只卖出去 7 张票,剧场经理于心不忍,劝他们别演了,也不收他们钱了。

于是包括沈腾在内的一伙人,站在剧院门口,哆哆嗦嗦地等着给那 7 个观众退票,还附带补偿来回的打车费用。

时过境迁。现在的麻花已经凭着两部半电影——毕竟《驴得水》是买回来的——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自带流量的电影公司。多年的剧场舞台打磨,让麻花里随便一个演员,都有秒杀市面上大多数电影演员的演技。编剧梁边妖六刷《羞羞的铁拳》之后,评价麻花已经完成了一套“喜剧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大势已成。

但是,整个麻花军团里,唯一能称得上是明星的,还是只有那个熬了 14 年的沈腾。

而即便是沈腾,离开了麻花,也只能是“质量保证”,远无法成为“流量担当”。前年他和马丽到外面接了一部电影,《一念天堂》。沈腾认为自己在戏里面的表演是有突破的,一人分饰多角,片子也带点黑丝幽默,不像夏洛那么纯喜剧。结果片子去年上映,票房只有 8300 多万。

《虹膜》的主编 magasa 提到过“国民级喜剧明星”的概念,就是像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基顿、赵本山、许冠文、周星驰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塑造一个超越自我的喜剧形象”。

这些人在他们参与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是灵魂和核心,哪怕他只导不演,或者只演不导。如果不提,大部分观众可能并不知道,《喜剧之王》周星驰只是主演,导演是李力持。因为贯穿在周星驰所有作品里的魂,同样贯穿在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风格上。

这也是为什么沈腾尚且不能在新一代喜剧之王的候选名单里脱颖而出。

沈腾的“技术”是毋庸置疑的顶级水平。《羞羞的铁拳》里最好笑的几个点基本都是被沈腾承包的,在《夏洛特烦恼》里他的表现也几乎完美。要知道在“欢乐喜剧人”里头,他演完打拐那个小品之后,你在百度上输入“沈腾”,会出现一个联想词条,“沈腾的孩子真的被拐了吗”。

但在《羞羞的铁拳》里,沈腾只演了一个男四号;而《夏洛特烦恼》虽然把沈腾推为主创,但本质上它还是闫非和彭大魔两位鬼才导演的作品。闫非说过,他俩写这个本子的第一版,就是为了拍电影去的,只是后来碰上需要推一部岁末大戏才改成了话剧先演着。

到现在为止,沈腾还没有获得机会证明自己是能成为他的电影毋庸置疑的创作核心,让情节围绕他的形象和风格服务,而不是服务于情节。从这点上看,似乎麻花的工业化体系成就了沈腾,却也在某程度上限制了沈腾。

当然这可能也跟性格有关系。沈腾接受鲁豫采访时,说自己本质是一个不思进取、没吃过苦头的人,是个习惯性“往回缩”的人。他说自己 36 岁以前都是被事情带着往前走的人,性格里有太多不适合当一个演员的部分。这正正和大鹏是相反的——摔着跤长大的大鹏是个一往无前的人。

于是今天我们看麻花已经是一座喜剧王国了,这座王国里好像没有王。

《夏洛特烦恼》在 2015 年国庆档上映的时候,排片很低。

也不能怪排片经理眼瞎。国庆档向来兵戎相见,和《夏洛特烦恼》同一天上映的是鬼吹灯 IP 加持的《九层妖塔》,再早几天上映的则是刘德华主演的《解救吾先生》。

另外,同档期还有一部题材和类型都跟“夏洛”撞了车,但却有前作背书的喜剧——《港囧》。

当时《港囧》比《夏洛特烦恼》早上映 5 天,在上映 6 天半就破了 10 亿,最后定格在 16 个亿;而夏洛一开始排片就少,硬是靠着口碑逆袭,爬了两个礼拜才破 10 亿,最后总票房也只比港囧少两亿而已。

我猜徐峥当时也会喘口大气,幸好比它早上了 5 天。

徐峥是不会承认的,他说过“我特别担心别人以一个票房的数字来衡量我这部电影,我觉得这样对我的电影也不公平”。

拿《夏洛特烦恼》和《港囧》比是有点不公平。都是讲中年情感危机,都是“原配胜利法”的团圆结局,但徐峥的探讨是要比麻花深刻一些的。

《港囧》的最后,赵薇演的原配趴在玻璃板上摇摇欲坠,问徐峥扮演的徐来是不是还爱着初恋,徐来解释,“不不不,它就像是卡在我喉咙里的一根鱼刺”,杜鹃演的初恋发出不满的抗议,徐来又赶紧回头解释,“那是青春的鱼刺,那是很美好的鱼刺”。

喉咙里的鱼刺、玻璃板的两端摇摆、一个情感迷路的中年男人在现实的城市里也迷了路,这些都是需要观众反应一下,但确实很贴切的表达。

而《夏洛特烦恼》里头,麻花输出的层次没那么复杂,“时光倒流”是很讨喜的设置,留给观众足够的 YY 空间。而且它的定位是纯喜剧,确实就是比《港囧》好笑。一部喜剧,观众归根结底是为笑声买单的。

但这就是徐峥的表达方式。

徐峥是上海人,骨子里克制、绅士。当年拍《爱情呼叫转移》,有一场戏在北京望京一个网吧,拍徐峥被一帮混混群殴。演混混的群演都是些毛头小子,也不知是下手没轻重,还是有机会打明星太兴奋,真把徐峥打得不轻。徐峥爬起来,没发火,叫助理跟剧组反映,让剧组来协调这帮群演,后面再演就很顺利了。

徐峥从小读书比同龄人多一些。二十来岁时,比他还小两届的学妹李冰冰已经以 26 万的价格拿一条广告片,他还坚持做了好多年先锋话剧,骨子里多少带点知识分子的傲气。后面去演猪八戒,有点像是他着急撇清身上那股“离地气”,给自己强加的一次突破。

他决定做喜剧,并不是因为喜欢,他说过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喜剧导演,搞笑不是我的目的”。只是因为他计算过,“只有一种电影是可以在好莱坞大片的围剿里以小博大胜出的,就是带有本土色彩的喜剧片”。

所以观众可能永远等不到一部比大鹏、开心麻花更好笑的徐峥作品。

但徐峥的囧系列确实做到了一点:在中年情感危机,和典型患得患失的中产焦虑这些议题上,徐峥的风格和形象已经站住脚了。君不见今年两大类朋友圈爆款文章的主题,恰恰就是中产焦虑和中年危机吗?

从这个角度看,徐峥算是完成了大鹏和麻花都还没能做到的:创造一个能映射这个时代下人们普遍情绪的经典荧幕形象。这件事情在新一代的喜剧电影人里,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做到了。

说到这里还是要替大鹏不值一下。

屌丝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类故事 21 世纪头十年我们爱看。但 2008 之后,通货膨胀、房价飞涨,摇滚歌手本人最惦记的事儿是找家公司挂上社保,谁还要去电影院看你的摇滚梦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