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11877/answer/27870351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相关问题: 五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31,253
9,497,463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v2-4812630bc27d642f7cafcd6cdeca3d7a.jpg?source=88ceefae
转笔文化推广者,视频自媒体,短视频签约艺人。花切魔术半吊子。

也没有十年,入坑到现在六年多快七年。

v2-d863e3b32f477e9d953ef2eacb1b5067_720w.webp?source=1940ef5c

我并没有十年如一日地重复一件事,我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感悟心得。

——————————

接触之初并不像大部分人想的那么神圣,那年我初三,只是想找一个消遣娱乐,横向对比了一下各种娱乐的道具,觉得转笔最便宜,于是就开启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在我圈龄的第一年时间里,我并没有对这项运动有过于神圣的信仰,学习过程断断续续吊儿郎当,凭借着自己的一些小聪明的学习方法,我在接触了一个月后就把转笔百式学完了,此后我在一整年的时间里都不过维持一个月的技术水平。

笔龄十个月的时候,技术是这个样子的——

判若两人哈哈。

那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了认真对待起转笔了呢。

像大部分人一样,我一开始对转笔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技能层面。“会转笔”,在我看来就是会做一件事,拥有一个技能,就像会画画,会写字,会唱歌一样。

转笔的动作,我会做,能做出来,就已经可以了。

加上当年国内的转笔圈内玩家水平参差不齐,更多人追捧的是圈内辈分,无论技术如何,拥有辈分,在圈子里待的时间久,就自然而然有新人追捧,以至于让我产生一种“这种水平就是大神了啊”的错觉。

——————————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部转笔作品。

这是一部来自日本转笔组织JEB的玩家Noel ,笔龄三年时候的个人影片作品。

我到现在都没法用文字来形容当时我看到了这样一部作品时心里的震撼

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一年多都在干嘛,开始怀疑人生我真的是在学习转笔吗,为什么同样一个技能,他画的是蒙娜丽莎我画的是幼儿园涂鸦?

当时我反反复复地看这部作品,剖析里面的细节,里面的布景设置,拍摄的角度,光线,转笔动作的编排,表现,节奏感,手型,我从没想到转笔可以拍摄成这样。

动图封面

当时最触动我的是这一段细节。

在整套动作结束后,辅助的右手并不是仅仅划出屏幕那么简单,在做完辅助动作以后他的右手反手抓住了三脚架腿。整个片段动作的编排,每分每秒都在他精细的控制之中。

这他娘的就是个艺术品。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领悟到“转笔作品”的意识。

转笔不单单是一个行为一个技能,它是可以用来创作作品的。

画画不是艺术,画作才是艺术。

唱歌不是艺术,歌曲才是艺术。

凿刻不是艺术,雕塑才是艺术。

转笔不是艺术,转笔的作品才是艺术。

或许很多人在这个作品里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手好看,但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表达和思想。

好看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是一个需要通过深层次的钻研才能表现出的最浅显的效果。一副画好看,会有构图、色彩、色相、质感、空间感等等深层次的技巧内容在当中,再通过表达主题,才能呈现出最终的美感。转笔作品亦是如此。

——————————

我一直把学习转笔比作学习一门语言。单招,衔接,连招,如同语言中的字词,句子,文章。而转笔动作的美感,如同书法。字,大多人都会写,但写的好看的并不多。能在写一篇文章的同时还把字写好看的,就更加难得了。

后来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把我所学过的所有转笔动作,重新学了一遍,我把自己所有的动作都重新雕琢了一次。

在我笔龄一年半的时候,我的水平是这样的。

应该不难看出那个阶段的我拍出的作品对Noel前辈的致敬,包括角度背景。但毕竟那时候还小,还有很多方面的不成熟,包括对笔的控制力,动作的整体难度,拍摄的各种细节等。

——————————

我开始更加深入地去钻研这项运动,包括研究历史人文,学习专业术语,探究每个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出一些逻辑概念,学习拍摄手法,剪辑后期,包括培养自己的审美。

为了培养自己的审美我不单是看转笔作品,我会看很多很多与美有关的东西,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ui设计,logo设计,产品设计,看网红修图,看运动摄影看户外摄影,看美妆,看搭配,看特效看动效,看舞蹈看杂耍,看文字美学看色彩搭配,等等等等。这世界上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美都有可能为我带来灵感,让我保持着对美感的追求,也对自己作品的创作设定着刻度。

这里推荐一个罗子雄TED讲座的视频——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http://m.youku.com/video/id_XOTU4NzE4NTQ4.html

后来有一些新人,我的学生,来问我一些问题,没有教学,怎么学习转笔?遇到瓶颈期了怎么办?看不懂视频怎么办?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自己新手期的时候,多去看转笔的作品,各种类型的视频,各种水平各种层次的视频,看不懂动作没关系,先看美感,看表现,把自己的审美培养出来,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练习,等哪一天自己达到了自己的审美,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当自己有所进步以后再去看曾经看过的作品,能看懂里面的动作时,又可以去理解揣摩和学习那些转笔者对动作的编排、对节奏的控制,同一个作品,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自己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

专业,就是在人对自己和这项事物不断深入钻研探究的过程中诞生的。

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丰富自己的精神,这种探究的精神和学习方法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所有方面的。

——————————

2013年

——————————

2014年

——————————

后来我开始融合一些其它领域的特色以探索一些转笔技术核心之外的包装模式,也就是如何让圈外人看懂和接受转笔的观赏性。

于是我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做转笔文化的推广。

包括开始尝试根据音乐节奏来编排动作。我相信转笔本身就和舞蹈一样,在具备观赏性的同时,应该有一些额外的共鸣——比如音乐,来帮助圈外人来理解转笔的表现和表达。

如今我在尝试将转笔往更多元的方向去推广和发展,毕竟这项运动还有太多的可能性我还没有去尝试。

最后点题。其实转笔几年,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对于某些自己不懂的,都会抱以足够的尊重。

如果某个事物,你无法第一时间看懂的话,那就说明它足够专业,足够有深度,而它背后的人一定为它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

教学公众号:转笔先生

2020 新知答主

划船十年,

登山十五年,

我在梦想之路上走得很慢。

呼吸着潮湿的空气,

活在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地方。

很多人以为,

中国探险的人少,

其实不是,

只是他们死得早。

死在功不成名不就的初级阶段,

死在唯一一次上报纸,

就是在讣告里。

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

知道他们的存在。

还有更多人,

他们的活动和梦想,

夭折在媒体和商业合作里。

黄河漂流之前,

一家著名的电视台说,

闪米特你等等我们,

去筹集500万,

安排好专业摄影团队。

攀登八千米雪山之前,

一家热门的户外平台说,

闪米特你等等我们,

赞助商希望你的出发日期,

改在他们的周年庆那天,

今年独木舟环中国海岸线之前,

央视、浙江卫视、我是演说家......

全是一流的节目,

90%的邀约我没办法去,

因为冬季季候风不等我,

我必须在十月左右完成环海活动。

我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吗?

我想出名,

我也想成为有钱人,

多少钱都不嫌多。

我多想既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又能功成名就啊。

但,“探险之路”就是这么现实,

生活中如果你输了,

失去的也许只是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

探险路上输了,

你失去的就是命。

如果你即想保住命,

又想完成探险活动,

你唯一能迁就的,

只有洋流和天气,

而不是媒体和赞助商。

搜搜新闻,

有多少人的豪言壮语上过报纸电视,

有多少人启程时轰轰烈烈,

这些人里,

又有几个人,

最终兑现了自己在人前的豪迈梦想。

你问十年坚持做一件事,

是种怎样的体验?

孤独、怀疑、恐惧、极致的喜悦,

是我每一日的体验。

感谢点赞的知友!

(更新在后面)

小学开始,现在大一,十年有余。磕磕绊绊,走了不少弯路,总算有所收获。写字早已成为爱好,不再是需要刻意“坚持”的事;距离书法高手还有很远的距离,然足以自娱。

体验嘛,因为喜欢,又没有什么压力,过程还是很愉快的,主要是不断解锁新技能的感觉。现在仔细想想,写字于我恩惠不少:

提高写字水平和古文阅读力。用心习练,书写自然会好些;碑帖内容都是不断句的古文,又是繁体字,多读帖在这些方面自然要强一些。

磨炼心性。本来就比较安静,练字后更是磨出了“坐功”,能静下来做事。现在浮躁时,写字仍是一剂良药。

获得尊重和自信。小时候比较愚钝,傻大个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还容易自卑,而写字这个唯一的特长,让我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尊重,甚至成为社交的资本。

锻炼自学能力。早年习字缺乏资源,使答主养成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和整理信息的习惯;练字时走了许多弯路,进步缓慢,但锻炼了学习能力。

感受文化熏陶。书法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答主更切实的感受到“汉人”的文化背景。通过感受汉字造字和演变历史,以及历代名家的发挥,着实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当然答主是业余自修,水平有限)。

内在或外在的约束。身边人常有一种逻辑,就是写字好的人,“有文化”、“脾气好”、“比较脱俗”,这些标签式的看法也就成了我为人处世的标准,于是我“逼”着自己学习文化知识、克制脾气和欲望,多年下来虽不成大器,但确实有“修身”的作用,给身边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有时会感觉自己有些虚伪,但这种约束当然是有益的)。

可以说,练字十多年的体验就是自我教育的体验,这份体验于个人来说,最为珍贵。

而这也是答主致力于推广写字教育的原因。

附视频,最近在更的千字文: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谢谢。

微博:九方硬笔书法

微信公众号:

以下是补充:

视频中为0.5中性笔,A4纸。

有知友问我都走了哪些弯路,那答主就展开一下练字的经历,帮后学者扫扫雷。

一、苦练

勤学苦练出真功,此话不假;练字,也得逼自己一把。

兴趣很重要(手动高光)。

没兴趣怎么办?写好了自然就有兴趣了……

自律当然是必须的,而练字要走心,不像健身子曾经曰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佛家修行,每闻一义,便道“法喜”,这是很好的自我勉励,练字时不妨如此,循序渐进,保持积极心态,不求速成,但求有得。

过于在意练习的时长和次数,则易导致“无用功”。吃透一套卷子的收获比盲刷一本卷子要多,临好一个字比通临整个范本更有用。

二、瞎练

练字一定要有范本,不能太随意。五年级那会儿得了个省一等奖(步步高比赛什么的反正很水),答主有点“飘”了;那时候还没见过大佬,无知者无畏,于是陷入自我陶醉,写字自high,字体开始走freestyle。没过多久被家母发现怼了一顿(觉得“不正经”),才改邪归正。

上初中才知道临帖,高中才读懂帖。一路临下来,深感临帖之重要。范本以古名家为上(没错,学硬笔也要临毛笔作品),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这是老理。今人的字相对易学,但难及先贤境界。

范本是努力的方向,如何努力是个问题。比如“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良方,但有个周密的健身计划岂不更好?自学健身理论然后制定计划,总不如请个教练指点省事儿。练字同理,多数人还是需要指引的。

写字的行笔最难把握,因此观看书写视频对练字大有裨益。答主最近录的千字文视频就是想让读者感受运笔的节奏。网上相关视频很多,但用0.5中性笔的很少,答主希望填补这一空缺,用日常用笔示范。(水平有限,谨供参考)

三、追求仪式感

练字比音乐舞蹈等方便的多,一笔一帖即可。仪式感可以帮助人进入状态,提高效率,

但练字主要是静心,“仪式活动”只是静心的手段,真投入时,外界不能扰也。特别是学生党,不一定要专门拿自习课练字,“规定”自己一天写多少;只要记得练字,抽空认真写几个,对照范本找到差距,努力缩小差距就好。

四、迷信钢笔

对大众而言,钢笔较易掌握,写出来效果可能好一点,答主以前也迷信钢笔,坚持用到了高一;刚用中性笔时,也写的很丑。但时间一长,我就感觉中性笔有更大的可开发性。硬笔字粗细变化有限,而中性笔的变化区间较大,点画细腻程度也较高,因此比钢笔更有优势。钢笔和中性笔的书写体验不同,如果只求实用,完全可以直接用中性笔。

经验之谈,供有缘人参考;暂时这么多了,想到了再更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