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飞行模式下,我在尝试做一个「废物」

 10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88401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飞行模式下,我在尝试做一个「废物」

2023-08-11
0 评论 696 浏览 7 收藏 2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在离开职场之后,许多已经适应了原先工作框架的人,可能会陷入短暂的迷茫期,这个阶段里,你是否可以实现自洽,破除认知上的「茧」,达成人生的软着陆?这篇文章里,作者就讲述了自己裸辞之后的心境和感知,一起来看一下。

62f9f9ac-daa1-11ed-af94-00163e0b5ff3.png

哪怕只是做个「废物」,你也可以破除认知上的茧。

裸辞到今天正好一周,和国庆假期一样的长度,但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了。没有工作消息,没有会议,没有ddl,我游走于时间之外,开启了我的飞行模式。

很多人问我,怎么还不去环游世界,不是想“见见更大的世界”吗?

Gap=旅行?

我不知道大家对Gap怎么理解,我所定义的gap year 是给自己圈定一个时间,做所有以前想做但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按每件事给我的能量审计值高低排序。旅游当然也在清单里,但优先级靠后。

我太清楚自己,不够松弛,如果没有阶段性产出的话,她无法心安理得地放纵。一根弦绷久了,她需要学习如何放松,但也不会为此强迫自己放下包袱,她接受渐进的过程。

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裸辞后未必有心情和闲暇到处浪。我们都需要一个缓冲带,找到你的节奏感,慢慢减速后再软着陆。

当然,不乏有很多能人直接一个俯冲跳跃,他们活得肆意潇洒,我为此喝彩,但我不是。我心里会有疙瘩,像是把套头毛衣穿反了,标签膈在脖子上,不是不能穿,但就是不大得劲。

那么,在全然的离线状态下,我在做什么?

不瞒你说,我在尝试做一个「废物」。

作为一个「废物」,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坦白说,不是无事可做,也不是心态崩溃,都不是。

最大的难点在于我要如何给自己定义一套自洽的评价标准和框架体系。

奇怪吧,明明说好了拥抱自由,脱离社会评价体系,但我又要开始给自己建立一套机制。

不可否认,我在一个成熟体系里待久了,太习惯在其中添砖加瓦,做点微创新,再利用平台的杠杆效应释放势能。但现在呢,我要成为超级个体,我所做的事都要在这个晶体中找到位置,再根据整体目标给每件事定义北极星指标。

毕竟我已经做了选择,大多数时候不是在追求胜利,而是在追求不败。长期来看避免大的错误要比赢得大的胜利重要得多。

我很清楚,大脑喜欢言行一致,喜欢做事有始有终,喜欢表现得自洽和靠谱。所以一旦表态建立了标准,你就会尽量让自己的行动符合那个表态。这是我给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于是这7天我做了两个尝试:一是主动社交,二是飞行日记。

之前有读者问我,有没有兴趣搞视频号开直播?坦白说我连消费端都算不上,更别提作为生产端去考虑这个事。知识转化对我来说是一个向内看的手段,怎么方便怎么来:我只会码字,所以我很执着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但社交不同,更多是向外看,因此我不能固步自封。但每次陌生人社交前,我依然要反复给自己打气,“就当做个实验呗,不亏”——抱着这种心态去接触网友,虽然慢热但每次结束后都感觉不赖。

上周开始,我主动和很多创业者/预备离职的朋友聊,收获了很多有趣有料的故事,从他们的分享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预判接下来会有的可能性和风险。做这个臣服实验的过程中,我又进一步认识自己了。

而飞行日记,就是「认识自己」的产物。飞行模式下的我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看了下知识星球的周报,上周累计更新了近2w字,每天有太多想分享的案例和体悟。我想通过记载这些见闻去发掘问题,督促自己多交流多试错。

哪怕有画虎类犬之嫌,定期记录也很有必要。

一、警惕,当真实世界坍缩成一个模型

从前我总习惯带着目的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比如我策划产品时,对销售跟客户之间的爱恨情仇就不会想了解。而离职后发现,当你不再拥有职场身份时,你的角色可以重塑,你遇到所有事都能更开阔地去看待,对所有的未知都充满饥饿感。

我在知识星球写的第三篇飞行日记里,提到我的高中同学。他6年前开始创业,如今创办的公司主营智能外呼和数字人直播,去年营收上亿,今年表现更好,在消费品牌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抱着这份无法纾解的好奇心,我缠着他聊了一下午,他提的几点我非常受启发:

1)创业方向:一种是帮你的客户省钱,一种是帮你的客户挣钱。比如效率工具,一般都是为了降本,早些年不少企业服务都搞这一套,当时经济过得去所以有人愿意买账,但天花板太低;而这5年内上市的公司基本都是2b2c,你作为客户的利润中心,客户更愿意把钱花在能让他盈利的业务上;

2)赛道选择:他在浙大NLP实验室期间,一直致力于人机对话技术,为什么要选择做智能外呼?两点考虑:一是大厂不想做,看不上这块业务,没有大厂的卷入他们有更多猥琐发育的机会;二是这个赛道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以往很多公司是销售出身,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不高,他们可以用技术称霸。

3)市场定位:早些年他一直在推政务市场,设想是政府会有触达民众的刚需,但政企市场太依赖人脉和集成商,合同回款周期长,客户定制化需求多。于是2020年开始转型,只做公有云SaaS服务,聚焦于所有依赖流量的行业,比如消费品品牌。

消费品需要会员精准营销,彼时正是私域概念元年,品牌方都太想做会员经营了。比起在政务市场的消化不良,智能外呼在消费品市场从完美日记和雅诗兰黛切入做了标杆,后面迅速卷了上千家品牌进来,这时候他就知道,定位找对了;

4)长期壁垒:随着你切入这块市场,自然会有很多竞争者涌入。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除了先发优势之外,他提到一点我觉得很棒,他给浙大NLP实验室投钱创办联合研究中心,鼓励研究生博士生钻研最新前沿科技,持续优化公司的大模型,这是其他公司无法望其项背的;

5)未雨绸缪:前两年开始进入资本寒冬,市场投资缩水一半,现在融资越来越难,投资人的立场从原先的“你有优点我就投你”,到现在“你有缺点,我就不投你。”所以,你究竟是想成为超级个体户还是以资本市场为目标?这一点也要提前考虑,它决定了你后续的战略决策和规模化程度。

如果你只想做超级个体户,做个小而美的事情足以,自给自足就很好;如果你一开始就做资本市场,营收要持续做几个亿。你不仅要做好产品并规模化,还要做品牌,盯竞争态势,持续提高规模,做好财务管理,不够18个月就要启动融资,且要持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跟他的这次聊天也是一次对创业祛魅的过程,同时我想到一个命题,不仅是创业,做任何事,你要警惕“真实世界的坍缩”,即,你要警惕凡事都习惯性简化成一个模型去考虑。

比如创业,你可以像鲇鱼一样钻进细分市场,但一旦开始做,你不自觉会给自己贴标签:我做的是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私域运营……一旦用上了这些词,那个真实的世界就坍缩成一个模型了。再比如,你带团队打考评,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一到具体场景就很容易变成怎么分钱的问题,那个真实的世界又坍缩成一个模型了。

诚然,要想做事,就必须用简化模型让多维世界坍缩。但你仍要警惕:你要学会一边用简化手段处理复杂事物,一边去洞察简化手段的荒谬性,能够不断往返,找到事情的本来面目。这位高中同学就是一个例子,他有过很多次的折返,其中的艰辛我只看到一隅。

而从前的我视自己为产品经理,自行定义并简化了我的角色模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坍缩?
你要警惕自己被这社会的浪潮搁浅。一浪一浪的热点、成功、失败、嘲讽、称赞,将你推来推去。你会怀疑、踌躇甚至自我否定,你被搁浅了。

你需要在浪里寻找体感,找回那细微的敏感,做人与人之间的事儿。

二、一鱼多吃,互联网人的绝地求生

记得之前公司内传过一个梗,办公室的白领们总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哼哧哼哧写代码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同理,父母当年在农贸市场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和现在抢红包很起劲的差不多;父母当年非要给遥控器套个塑料袋跟现在手机非得戴个套也差不多;现在每天刷视频号刷抖音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嗑瓜子的也没什么区别…..

你会发现,现在我们所做的职业都没有太大的继承性,一方是实体经济要求的强落地,一方是你从科技行业里习得的软技能,何解?

带着这个问题,我上周跟司内两位预备离职的姑娘分别约聊了,收获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体悟。

相识已久的成都女孩和我一直都是朋友圈点赞之交,最近她也提了离职,想回成都做一点小生意,跟人合伙开了几家小酒馆,立志打造成都街头的“茶颜悦色”。我们都谈到了大厂人的“不配感”,凭什么拧点螺丝就能赚高薪,平台的杠杆效应太强,个体身处其中做出的一点努力都会数以百万倍的被放大。

她举了个例子,最近开始全职经营酒馆,发现自己连报税、申请卫生许可证都迷迷瞪瞪,所有事对她来说都是新体验。这种感觉很奇妙,你从一个被平台红利拱起来的位置走下来,很痛苦,但终于不再有那种飘在空中的虚无感了,更接地气了。

所以,究竟是什么架空了我们?

她有句话说得很对:

有时候想象自己正在驾驶一辆汽车往前方开去,走上一段熟悉的道路之后,不知不觉就开启了无人驾驶模式,靠着生活巨大的惯性往前推进。而某些决定,像是重新拿回了方向盘,你来决定下一站要往哪里开,这种感觉很妙。

无独有偶,那天我跟另一位姑娘聊了大半宿。她预备离职,之前是设计转产品岗,业余无偿给师兄创办的一家智能硬件设计公司提供设计思路,参与了酒吧的品牌设计项目,接下来也会在创意设计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她分享了酒吧的智能手环设计case,让我眼前一亮。

酒吧和手环,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这家酒吧用手环作为吸睛点,每位顾客都可以佩戴手环试喝不同口味的酒,再拿手环去收银台付款。起初只是单纯想把智能穿戴设备作为噱头,后面发现很多顾客临走前都忘了归还手环,于是新的想法出来了。他们让手环承载了更多的社交功能,比如通过手环打卡、匹配酒吧里喝同款酒的朋友等;再到后面,他们考虑到手环的商业化变现,将手环与会员结合:会员手环可自定义更炫酷,普通手环仅支持支付行为。

最近,他们开始在门口摆了一个很大的品酒手环大盲盒,入场前可随机抽取,再引导顾客充值会员享受更多优惠和交友待遇。

听完这一系列产品迭代我居然不吃惊,的确水到渠成(但作为酒吧的经营者,ROI和天花板也要多考虑下)。

很神奇,她的分享让我找回了一点信心。我总在自嘲从大厂出来的人不够接地气,但我发现有个优势被我忽略了:你基于平台有相对较为广度的视野和认知,你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平台的能力去打造新产品,你很清楚哪些能力可以被抽象出来用到什么场景。

我反复自查,的确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行业的同事请教问题的时候,我也能像模像样地给出中肯的建议。

比如手环这个case,在我的视野里会被我抽象成一个这样的定位转变:

支付工具——社交工具——流量工具,每个环节都有可锚定的核心价值点。

比如作为支付工具,智能手环本质上跟刷脸和刷掌设备并没有太大区别,很多资金管理和营销能力都可以复用;作为社交工具,因为是限定在酒吧内的高消费人群,特定场域内的特定人群社交,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触达方式,完全可以结合会员卡能力+陌生人线下交友的活动一起做;作为流量工具时,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消费水平,可以尝试接支付分做先喝后付,降低新客消费门槛。

谈到最后几近凌晨,我和那位姑娘都有点感慨。如果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解谜,在每次解谜的过程中找到你的能力象限,那现在还剩下多少谜底,你还有哪些可能?

我们总希望“想做”、“能做”、“要做”这三个圆能有更多的交集,既感兴趣、又擅长、还是岗位要求的职责,谁不喜欢?三者合一是一种幸运。在职业定位期阶段,大多数人能够把“能做+要做”结合起来,就是一份不错的职业了。

可是,当你的职业到了发展期时,你要更多地去考虑你想做什么,这个圆能否跟其他两个圆有交集?如果不能,那你是否可以去寻找其他的“能做”和“要做”?

退一步说,谁说人只能有三个圆?你可以去形成更多的圆,产生主业以外的其他任务支线。

因此,当你在为了“你能做”的事求生存的时候,不妨让这些事发挥更多的效益。你要学会带着私心做事,把“你能做”的事尽可能靠拢“你想做”的事,一鱼多吃,利用工作机会为自己多想一步。

回想起之前跟一位亚马逊的AM聊,她刚入职不久,对卖家运营这摊事兴趣平平,但她对跨境电商很着迷,于是她每天想法子拜访不同行业的卖家了解他们的出海经历、产品供应链、物流、仓储等,提前为后续自己的跨境业务预热。

你看,当两个选项看起来有些不相干甚至是矛盾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一个更高的选项可以把这两个选项统一起来。

同样的,我也有位朋友在一家大厂负责海外电商的仓储业务,现在派驻在肇庆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他想找我谈谈理想。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下次见面的时候跟我分享一个新晋卖家基于这个平台发展出海业务的始末。

他傻眼了,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很认真地盯着自己的业务“反复拧螺丝”。不是说这样不对,但就是会让人觉得可惜。

同样的工作时间,也许你和别人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但你们的投入产出比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比起管理时间,我更想和时间好好相处

仔细想了想这些年来我最经常做的占用大量时间的事:

  • 开一个不需要发言的、没有任何收获的会;
  • 消息已读,苦苦等着别人回我的企业微信;
  • 有想法但犹犹豫豫,间歇性打鸡血,持续性观望;
  • 票都买了,再难看的电影也要看到最后一刻;
  • 不敢拒绝一个负能量爆棚的项目;
  • 试图说服别人但往往不欢而散;
  • 指望别人给我答案而不是自己去调研;
  • 强迫自己参加一些无效社交聚会;
  • 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太多精力寻求简单的快乐……

那么接下来,在没有任何人指挥的情况下,我要怎么安排时间?

和广州的好友聊,三年前她自学心理学,初级到高级的理论知识+热线咨询实习,今年终于入驻成为「简单心理」的心理咨询师。她现在每个工作日下班后要么看咨询案例,要么接咨询单,或是接受督导,碎片化时间投入到成块知识里,我很钦佩。

她也在鹅厂,工作强度不低,想离职但目前心理咨询刚起步,在一个需要深耕沉淀的副业上,还要持续积累才行。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她,她也在思索,如果工作日成块的时间给到她,她会怎么安排?

试想下,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眼下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你手握大把余闲,似乎一无所有,但又什么都有了。

那么,你要如何跟时间相处?

前两天我跑去电影院看《芭比》,里面有一幕是芭比起床后站在衣橱前,画面咻一下,瞬间换上首饰与衣裳。

那一刻我回想起很久前,我一直期盼自己的日常是一部电影,可以自由把一些时刻调成2倍速,也可以用 0.5 倍速去享受一些时刻。

上班,2倍速;休闲,0.5 倍速。未免太爽。

而今天,并不需要我刻意加速或减缓一些时刻,我要区分哪些事我想加速,哪些事我想享受。

我去看效率专家奥利弗 · 伯克曼的书《四千周》,有了几个新的体会:

1. 不要把所有时间都视为资源

凭什么你总想着控制时间,管理时间?你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计划表列得整齐划一,但很多时候没必要这么做。

没有计划,放心,事情一定不会按照你的计划进行的。

时间也可以是某种消费品,你需要为自己留出一些。当你视时间为工具的话,当下的时刻就会失去意义。

所以,我接受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不为追求什么目的,只为了浪费在我想做的事情上。

2. 避免条件反射地做事

前文提到,以前我习惯于先做一些简单的琐事,比如企业微信回复消息,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很勉强地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但久了之后,时间被打散了,一有消息弹出就下意识地分心,我很难专注下来利用成片的时间做成片的事。

慢慢的,我开始陷入“任务滑坡”,当我面对比较难的任务时,我会不自觉地逃避,我会倾向做那些看似合理但并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事情,比如反复看手机,反复刷消息。

3. 有些事就需要慢慢打磨

许多事想做成,都要持续投入很多时间。但我总在面对这类事情的时候犹豫不决,最终连第一步都没踏出。

广州的好友提到一幅景象,她曾经泛化过心理咨询对她的意义。这一行就像一株小苗,你千辛万苦酝酿的种子,小心翼翼种下去后,谁不盼着它一夜之间长大,谁不渴望那些低垂的果实?但随着她接了越来越多的咨询,她开始悦纳小苗缓慢成长的过程,阳光、雨露、施肥、耕耘……她享受这个摇摇晃晃成长的过程。

让自己喜欢上问题,别太着急解决。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没有问题,也不可能瞬时解决所有问题。你要接受渐进的原则,接受有些事情就是需要你大量的时间投入。

比起管理时间,我想学着跟时间好好相处。我深知有这些改变的机会:

  1. 拥有一块非常完整的时间,可以自由研究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律,在相对的自由中建立新的日常习惯;
  3. 将自身置于一个稳定可控的环境中,在注意力最小损耗的状态下完成每一天的事。

不可否认,这个磨合的过程肯定不容易,“就当做个实验呗,不亏”,这次我依然会这么笃定。

四、写在最后:做一个废物也没那么容易

发现了没,互联网出现后,从图书、杂志、广播到影视,从人们的娱乐、休闲、饮食起居到工作,全部坍缩进了数码技术和互联网媒介里。我们的思想,似乎也逐渐坍缩到众人追捧的主流观念里,所有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复刻出来的,“类似的工作”,“类似的生活”。

随着新奇的演变成日常的,虚拟的模糊了现实的,我们共同经历了质疑互联网、习惯互联网、厌倦互联网的过程。

回过头来,我这一周过得熙熙攘攘,听到了很多故事,离我很近又很远。无论是高中同学在人机交互上的前瞻性,成都女孩畅想的酒吧街头文化,创意设计家的品牌梦,还是广州好友的心理咨询之路,都让我越来越相信长线出奇迹的故事。

不仅如此,我在知识星球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在鹅厂做支付产品的前同事,出来后负责煤炭砂石的行业供应链平台;还有大厂出来搞自媒体的,从平台、投流、渠道产业链、营销话术、选品流程、私域运营整条产业链开始学习……

他们互不认识,但我看到了相同的景象:大家都越来越重视“落地”了。不再靠着生活的惯性往前,他们在寻找自我,落实自我,在落实的过程中持续完善自己。

不要拿成功与否去评判,只要你有意识给自己创造双向门,即使错了也可以选择其他路,你能包容更多的不确定性。

摸着石头过河又何妨,眼下一事无成又怎样?哪怕只是做个「废物」,你也可以破除认知上的茧。

专栏作家

林壮壮,微信公众号:健壮的大姐姐(ID: is_stro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腾讯高级产品经理,专注于To B服务项目管理和行业分析,欢迎各路好汉一起探讨。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