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10429-21ed1854.html#commen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

 管理的常识 • 2021-04-29 19:30:12 来源:管理的常识 E3538G2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沈东军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很多人都想过上自律的生活,通常的做法是强制性逼自己去做一些事,比如早起、阅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人们就陷入“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的恶循环中。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就在于,你是把自律当成一种痛苦还是一种享受。

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莱绅通灵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沈东军老师认为,要想提高意志力,就要把养成习惯当目标,而不是把结果当目标。以下,Enjoy:

我认识一位年轻女性企业高管,她的身体就像变形金刚一样,一段时间胖,一段时间瘦。最近见到她,感觉她又胖了些。

我说,你的身体都要被你折磨死了,一会让它胖,一会让它瘦。她说,没有办法,感觉胖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强迫自己瘦下来,可是瘦下来后,一不小心又胖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减肥者的无奈,却激起了我对目标管理进行深度探索的兴趣。

01

目标管理不是万能的

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提出的目标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

目标管理的确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不过企业和个人在实践目标管理的同时,还应该追求“超越目标”的管理,因为目标管理也有局限性。

目标管理诞生于工业化时代,它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不爱工作,企业需要通过和员工讨论来设定合适的目标,让员工自己去追求目标的达成。达成目标有奖励,达不成就处罚。这种管理模式的本质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因为只有达成目标的员工才有奖励,所以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成了管理者和员工博弈的过程。

目标管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工具之一,它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它的一些弊端在后互联网时代也越发明显。

就如我那个反复减肥的朋友,她每次减肥都达成了目标,可是每次又自己摧毁了目标。

企业和个人是否可以通过一种和目标没有关系的、培养习惯的方式,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且这种习惯会让我们所想要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出现呢?

02

意志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后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在第一位。增强意志力,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最保险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教授、意志力领域专家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在《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的个人特质中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而且只有极少数的童年时期的优势能够让人在一生中都享受红利,意志力强就是那少数几个能够让人一生享受红利的优势之一,而且非常引人注目。

拥有坚强的意志,才是帮助我们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笑得最有意义的秘诀。

不过,意志力是有限的,用一点少一点。当我们在公司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消耗了大量意志力之后,回到家里,看见伴侣和孩子,稍微有点不顺眼,就容易发脾气。

意志力不是无尽的资源,在使用之后,它就会减少。这也是为什么专家建议,为了减少吵架的次数,夫妻双方都应该早点下班回家。长时间的工作会让人精疲力竭,回家后,人们往往没有精力容忍伴侣的坏习惯。

所以,当一个人的工作压力很大,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意志力时,他的婚姻就很有可能出问题。

03

把养成习惯当作目标

而不是把结果当作目标

既然人的意志力是珍贵的,那么,如果不把它用好,就是极大的“犯罪”。

在生活中,我们习惯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比如这个季度减肥五斤,孩子钢琴考试要过八级,绩效考核要进入前三名,等等。

制定这些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可是要达成,需要消耗我们很多的意志力。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不把意志力用在对短期目标的追求上,而是把意志力用在对达成目标的习惯的培养上,结果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自己过去减肥一直不成功,总是喜欢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比如半年减肥五公斤,然后每天和自己做斗争,几乎每顿饭、每次运动都是一次较量——到底吃不吃,吃多少?要不要运动,多大运动量?在这样的较量中,我消耗了大量意志力。

这种以短期目标为导向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目标一旦达成,坏习惯就会立即反弹。

究其原因,追求短期目标的方法是以牺牲意志力来换取结果,而意志力的消耗对身体是一种折磨,在这种折磨下,只要条件具备,身体就会要求回到平常的状态。

就像我们把石头推向山顶需要很大的力量,然而稍有不慎,地心引力就会使石头从山顶滚下来。

经过几年失败和痛苦的减肥之后,我改变了策略,我不再把减轻体重作为目标,而是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作为自己的目标。

目标变,行为即变。我开始重视饮食健康,也重视身体锻炼,还重视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而且,最重要的改变是,我把珍贵的意志力用在了“习惯养成”上。

目标一旦达成,人就会放松警惕,很可能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所有的行为就不再是对自己的挑战,而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现在,因为我的“瘦肉型生活习惯”已经养成,所以根本不担心体重会反弹回去。

同理,无数人通过了英语4、6级考试,可还是不能和外国人对话。无数管理者和KPI做斗争,可还是没能成为卓越的管理者。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了目标的达成上,而没有用在习惯的养成上。假如我们能重新定义自己,把意志力用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尝试把“英语考试考××分”的目标改为“成为一名英语爱好者”,把对KPI的追求改为“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

学会的英语会忘记,完成的KPI会过期。不会退化的,是我们的习惯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取得成就的领域一定是他们所爱好的领域。如果你在事业上还没有取得一些成就,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对它的爱到底有几分。

04

如何养成习惯

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炼”出这样做的意义

比如,我们要在达成短期绩效目标和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之间进行选择,显然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更有意义。

同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显然比减轻体重更有意义。当明白了意义所在,我们就愿意投入意志力去培养相应的习惯,最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第二,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但应试辅导班却让考试变成了学习的目的,其实考试只是为了检验学习成绩。如果考试分数很高,而实际知识水平却很平庸,那些成绩就是“浪得虚名”。

同样,对于个人而言,工作的目的是在换取劳动报酬的基础上进行修炼,使能力得到提升。如果能明白这一点,自然就清楚应该把“追求KPI得分”还是“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当成目标了。

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在“因”上发力。

第三,做事要有结构化的安排

比如,在学习一种新的工作技能时,我们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直到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习惯甚至爱好之后,再做调整。

高明的健身教练在给新学员安排训练任务时,他安排的运动量会非常小,即使学员要求进行运动量更大的训练,教练也不会同意。

教练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对运动的兴趣,控制学员的运动节奏,之所以不让学员一次练得太多,就是为了避免学员丧失对运动的兴趣。

第四,从养成小习惯开始

要培养阅读习惯,可以从每天看两页书开始;

要培养健身习惯,可以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开始;

要培养良好的管理习惯,可以从每天和一名员工进行真诚的沟通开始。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坚持久了,就会成为真正的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05

小习惯改变人生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德尼·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他总觉得自己的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为了与睡袍的档次相匹配,狄德罗先后把书房里旧的东西都换成了新的。终于,书房跟睡袍的档次匹配上了,可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来描述这种感觉。

200多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斯格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匹配的物品,以获得心理平衡的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进化和发展出来的。狄德罗效应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正向效应也很普遍。

比如,有的人养成了爱阅读的小习惯,慢慢地,普通的书已经很难满足他的阅读需要了,于是他开始不断向知识海洋的深处遨游,最终成了科学家或者某个方面的专家。

再比如,一名客户顾问,在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优秀店经理的同时,不断对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实践进行探索,慢慢地就会使自己晋升到更高的管理层次。

小习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改善工作,而且一定可以改变人生。各种微小的习惯不会简单叠加,而是会产生复合效应,使你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06

不仅要关注KPI

更要关注习惯

过去我的管理理念是“以结果为导向”,现在看来,这样的理念是幼稚的。

如果员工和管理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所谓的结果都是虚幻的,随时会随风飘散。如果整个团队练就了扎实的本领,把出色的工作能力内化为组织习惯、团队思维习惯和团队行为习惯,公司所希望的结果自然就能达成。

在莱绅通灵,仍然还有KPI考核,但是我们更关注员工的工作习惯,KPI决定员工能拿多少钱,而员工的工作习惯则决定他能不能在公司继续工作,以及能不能升职。

公司的意志力和个人的意志力一样,都是珍贵的资源,这个资源投向什么,就收获什么。作为管理者,我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到公司良好习惯的养成上。

作为管理者,我希望我们的员工在KPI上有所突破,同时,我更希望大家能在“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上有所突破,因为KPI会过期,而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则会让他们不断攀登新的KPI高峰。

关于作者:

3

本文经作者授权“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原创首发,转载请与原公众号联系。

3

推荐语:如何形成员工和企业相互成就的飞轮效应,成就员工?

本文来源管理的常识,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