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是把自己打造成产品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8043.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E7be2qb.jpg!web

作者判官,十五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社交和商业化产品领域,著有《产品觉醒》一书。

天气越来越冷,但今年冬天的行业比天气还冷。

大家都知道,近期各大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或者冻结招聘。更糟糕的是,这种增长放缓带来的人员缩编,会成为常态。

一方面,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涌入职场, 另一方面,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职业年龄天花板偏低,基本上35岁就很难在一线继续战斗了。 今年冬天不仅很冷,而且令人焦虑。

而对抗焦虑的策略,常见的有锻炼身体、努力工作以及学习。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不用说了,论努力其实人的体能精力也是有极限的。说学习充电的话,除了看书,来起点学院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而针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特殊性,我分享一些个人的建议。

字节跳动工作的同学可能知道,字节跳动内部IM工具lark的启动页是这样一句英文:Developing a company as a product。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并且,在这个思路上我适当延伸一下,变成: Developing youself as a product —— 做你自己的产品经理,把自己当做产品来打造。

产品觉醒,第一层含义是超越狭义的产品形态,窥探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和价值;而第二层含义,则是产品背后人的觉醒。至少也是作为产品设计者的,产品经理的觉醒。

这几年有很多培训机构和课程,教人入行做产品经理,教人各种产品分析、设计思路。这固然很好,因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需求量,近年来确实水涨船高,薪酬一路看涨。但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意识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时代局限性,以及今年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增长停滞,给包括产品经理在内的互联网职业发展带来的限制。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提倡产品经理在研究、设计产品之余,也应该拿出相当的精力,为自己当下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和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作为产品进行设计、迭代升级、增长运营、获客 (求职) 、转化 (升职) 、变现 (赚钱)

如果把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作为一场考试,像其他考试一样,这场考试也有三部分,也就是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 对应这三个阶段,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点,值得反复强调:选择、深度、输出。

一、先来说说选择问题

人生大多数机会和失败都来自选择,所以说选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缺乏信息和判断,盲目的选择,虽然也存在踩中风口的机会,但这种赌博式的选择,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风口论这几年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它的基本逻辑也很简单:选择赛道比个人努力重要。实际上,我所接触到的,赚钱的企业和生意没有很辛苦的,都是选择和时运所致。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下一个风口和快车道是什么,以及如何选择和加入,从而开启个人的开挂模式。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受益于风口的人和企业,都是偶然的结果,并非开启了上帝视角。 极少数能够准确判断和参与风口的人,也多半是因为信息来源和资源独特,这种能力不具备可复制性。

企业和人一样,都是受益于或者受困于选择。以手机行业为例,小米2011年进入,踩中了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安卓系统的技术成熟、中国3G网络覆盖成熟以及微博这种社交媒体的低成本营销四大红利。而2014年进入手机行业的另一家企业,则是错失行业的窗口期,连唯一的3G向4G过渡的产品红利都没抓住。

人的职场生涯,前五到十年是基础,中间十年是关键,再往后基本都是在享受前期选择和努力的红利。因此,入行和择业选择,是影响人生的最为重大的选择。如何用动态的思维去观察行业和公司,如何超越媒体报道、通过其他渠道挖掘潜在数据和信息,如何挑选适合自身的职业路径,都是一门学问。

入行择业这件事,有三个关键因素,即“时间点”、“发展的眼光”和“突破规则”。

01 关于时间点

我就职的第一家公司,喜欢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聘应届生。研发部门有几位早期进入的本科生,经过三年打拼,已经做上了业务主管。而他们的本科同学,读完研究生后也应聘进入该企业,成了老同学的下属。

很多企业和行业在发展早期,由于知名度和阶段问题,无法吸引特别优秀的员工,在学历、学校方面,对应届生的吸引力也不如一些名企和国企。然而时过境迁, 坐上风口的企业在发展以后,对于人才的选择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便有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任其挑选。

因此,特定时间点和时间窗口带来的机会,是无法复制的。BAT创业早期,甚至在2010年以前,都无法吸引一流的应届生加盟,当时最优秀的通信、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人才都热衷去外企。

因此,“早加入”是对于任何企业和行业都适用的法则。但有的朋友会说,这个道理我懂,但如何避免事后诸葛亮?

02 用发展的眼光看行业变迁

2000年后的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中,很多机会往往蕴含在貌似极不靠谱的新企业和新行业。那些被命运的洪流推来推去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就可能遇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从而大有斩获,获得远高于普通上班族的收益。

而一路按部就班上大学、读研读博的同学,大多数进入了体制内和外企这种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正所谓河东河西,没有永恒不变的优质企业。2014年后,能源、电信、金融这类曾令人羡慕的行业,受到新的经济和行业形势冲击尤为剧烈,减员增效、压缩福利,成编制的队伍被挂起被转岗,这种之前大家无法想象的情况,就真实地发生了。

而工作10年,基本上代表着人的职业能力、人脉和技能树,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面对行业的动荡,是否还有能力重新进入新的领域,和年轻人拼搏,这都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说到底,真正不变的唯有变化。居安思危,甚至主动拥抱变化,才是真正的应对之策。同时,千万不要高看个人所谓的能力。 只有时势造英雄,少有英雄造时势。 个人在行业变化的洪流和风口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所谓发展的眼光,就是在入行前,复盘某个行业过往的发展与现状,判断该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是否在未来存在被大规模取代的可能性。尤其对于工作几年后认为自己入错了行的年轻人,再次选择行业的时候,更应该根据之前的经验和教训来谨慎选择,不行就找一下目标行业的业内人士,了解一些情况。

03 一定要去突破规则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最大优势是毕业生都具有不错的基础知识,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他们对学术和工程问题可能得心应手,但对社会和行业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前瞻性。

具体到工作和事业,就是这部分人,脑子里的条条框框太多,缺乏灵活的变通。这种思路的板结,与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显然是不相称的。当机会来临、规则变化时,由于墨守成规带来的保守思路,很有可能使他们拒绝变化,错过机会。

更激进一些地说,回顾历史上有所成就的商人,很多人勇于打破、重建规则。仅从互联网行业而言,马云敢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布道电子商务,马化腾做QQ做微信OTA业务单挑运营商,滴滴的程维组织出租车、私家车提供出行服务。

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对等的,如果你来做企业,这些挑战规则的事情,你敢做吗?

俗话说,“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当你进入一个新兴的、前途未卜的行业和企业时,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去赌一个未来。如果一定说这种选择比起赌博有什么不同,只能说这里有一个规律, 就是凡是挑战现有规则和利益群体的行业和企业,有很大机会去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所谓不破不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讲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喻社会,即不再依赖老年人的经验,而要多看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与冲劲。这个道理可能有点偏激,但应用于当下的中国社会,还是有点道理的。年轻人的不安分与很小的沉没成本,使得他们对规则的挑战,显得特别有杀伤力。而种种机会,就蕴含在这规则的新旧更替中。

选择的另一面,就是我们即使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但至少要知道自己是否正处于一个火山口或者地震带上。对自身当下所在行业的理解和判断以避险,是每个职场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对于这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判断,我建议大家多结识不同公司的小伙伴,多交流,不要对媒体上的信息偏听偏信。以我这几年与企业媒体和公关打交道的经验来看,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在真实性和时效性上是大打折扣的。想了解靠谱的行业信息,还是需要自己深入进去,多交朋友,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

总之,关于选择,建议大家多留意市场变化,规避风险,尽早离开走下坡路的行业和企业;对于新的经济和行业趋势,尤其是打破现有规律和规矩的趋势要特别留心,与其被颠覆,不如主动投身作为颠覆者。

二、说完选择题,再来聊聊填空题

如果说选择题是考核我们思维的广度,那么填空题我归类于深度,也就是硬核技能,也是产品经理们正在遭遇的最大挑战。

虽然自己也是产品经理,但我必须要黑一下产品经理这个职位。 脱离了企业体系配合的产品经理,战斗力非常差, 以至于放眼国内国外互联网发展二十年,基本没听说过有哪个知名产品,创始人是产品经理。

所以所谓的深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产力,意味着输出价值。销售可以卖货,运营可以推广拉新优化数据、设计师可以出图、程序员可以敲代码,那么产品经理的输出是什么呢?产品文档能产生多少独立的价值呢?

以当下的趋势,产品经理的自我发展,需要紧跟生产力,换句话说, 如果今天你的企业突然不要你了,你单枪匹马无需借助任何企业、个人和投资,可以养活你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价值。

关于产品经理把自己做深,我也有三点解读:业务、硬核和增长。

01 业务要做到:专、精、通透

以当下互联网产品的细分程度,很难有产品经理的经验可以覆盖到各个垂直类别。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产品经理的履历上先后做过游戏、电商、社交、O2O,这个人大概率是要失业的。

所以,在工作三年之内,你必须找到你业务的主线,然后成为这条业务的专家。你需要了解的,远不止产品文档的撰写和各种原型工具,而是需要对这个垂直业务的商业逻辑烂熟于心。以老板的高度来要求自己看问题、看行业,让自己像商人一样思考,而不只是停留在具象的产品上。

你需要对所在企业的业务流转、配套的供应商体系、财务支撑都非常敏感,这一方面需要你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另一方面你可能需要参与大量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后你还需要对财务和数据非常敏感。

02 而在工程能力上,你需要更加硬核

什么叫硬核?我举个例子,以前的产品经理很多的时间在于消化所谓用户需求。而这当中,哪些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哪些是老板和领导意淫出来的需求,哪些又是你自己拍脑袋的需求,无所谓。数据分析很多也是流于形式。用户大盘在涨,热钱涌动,产品经理很多情况下,沦为文档工具。

而现在的大环境下,用户大盘增长到头,而很多技术手段正在代替人的主观判断。乔布斯、张小龙这种产品经理以后大概率不会出现了。以后行业是否还需要传统的用户产品经理,其实都未可知。 以后是一个“万事可量化、不服跑AB”的时代,产品设计环节,企业需要的,更多是可以写文档、搞定用研、体验、交互到直接出图切图的产品设计师。

单纯的产品设计和需求管理技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产品经理的需求。各种复合型职位的诞生,对产品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晋升?交互设计能力是标配,图形设计、项目管理最好具备,python能自己撸个爬虫或者机器学习用例那是最好。否则,没有硬技能,无独有资源,经验又会被快速更新的工种,怎么都不像是个有前途的工作。

所以,如果你已经走过了产品经理的初级阶段, 我建议你抓紧往硬核产品经理的路线上走。比如,数据产品经理、算法产品经理、策略产品经理。 说到底,硬核的目的,是让自己离生产力工具更近一些。换个说法,就是具备工程能力,可以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03 而 增长,则代表着业务全流程执行力,对交付负责

近两年随着增长黑客概念的提出,增长职位的重要性越发受到重视,产品经理们要么被增长部门所统领,要么直接升级为增长官。究其原因,就是企业越来越向员工要绩效。而对于产品成熟期的业务线,增长指标显然比产品设计更容易量化。

增长角色需要统领业务全流程,需要的技能也超过传统的产品经理的技能树,需要你对营销、流量采购、品牌推广、运营、技术、地推、商务合作等企业各业务环节有所理解。说白了,老板需要的只是结果,而能产生结果的一切过程,整合起来运行的效率越高越好。那么,你想做那个整合角色,还是被整合的角色呢?

所以,填空题做完,你会发现,你已经具备老板的素质,最起码也是个体户了,自己就可以运转起来,产生商业价值。

最后说说问答题,也就是输出

上周末我去看了张学友演唱会。张学友这一轮巡演已经启动两年了,累计超过两百场,光上个周末在北京就连开三天,每天载歌载舞演满三个小时。要知道张学友今年已经57岁了,我不禁在想,我57岁的时候,即使有这个体力,但还有能力挣钱吗?张学友演唱会的票特别难抢,北京最高1880档位的票一开票就秒空,这么受欢迎,当然不是因为他勤奋,或者被做成了表情包,而是因为他出道34年,经典作品实在太多。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作品当然是一个个产品了。但你不妨想象一下,当你57岁的时候,你还会在做产品经理吗?即使你当年是微信的产品经理,到那时微信都未必存在了,大家能记得的,顶多只是张小龙,而不是你,更没人在意你岁数大了有没有工作、有没有收入。

对于IT互联网这类职业技能和发展方向快速迭代的行业,一方面,职场老人的经验和技能面临快速贬值;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使得跳槽和再就业的年龄线一降再降。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三年,大型集团型企业也只是7到8年。而对于公务员以外的打工族,这样短暂的企业寿命,显然是无法涵盖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的。因此,职场发展的可持续性,无论押宝在现任企业还是前任企业,都是十分危险的。企业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为你提供职位,而职场也未必会一直认可你的经历。

打造你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让市场的认可,回归到你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你待过的企业、参与过的项目的名声,所以,把自己打造成产品的终极目标,是个人的产品化、IP化、品牌化。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现在开始积极输出。一方面,输出会促使自己更有质量地输入,进行学习充电。另一方面,输出尤其是图文形式的输出,如果内容具备长期传播的价值,对于打造个人品牌、向上管理和企业招聘,是非常有利和有性价比的。

作为产品经理,产品的大方向往往还不是自己做主,成功率大都不可知。输出的一大好处在于,你的同行大都不输出,这时你只要开始输出和写作,影响力就超越了大多数同行,甚至超越了行业水平在你之上的同行。这种性价比和效率,显然远大于做产品。

我能够想到的最简单的输出方法,就是写作了。

一个从业者输出内容,其品质是有基础保障的,更可作为建立和扩大自身影响力、结识结交更多朋友的途径。文字和影像本身就是一种复利劳动,内容的影响力,无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都是一般劳动的价值输出难以企及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用成体系的内容对外输出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复利,而不是只懂得发个朋友圈和微博。

科技行业早期的大佬,大都是因为泡论坛、码字而相互结识。后来一大票博客、微博、公众号作者,由于持续输出内容,个人影响力显著提升,很容易为他们带来一些机会,无论在自己创业还是进入企业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使对行业新手,坚持写作同样是有必要的。想想有多少人在高考之后,就再也没写过超过800字的文章?

写作也并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不需要博览群书、文采飞扬,只要你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而持续的输出又会促使你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最终会令你受益。

以我自己为例,几年写作积累的文字,可以结集出书,其实也是占了大多数产品经理不写作的便宜。我作为通信专业出身的工科生,在文采方面没有太多优势。但是,因为从业时间长,我希望通过文字来记录和分享自己对科技行业、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以及创业的一些思考和见解。从2014年开始,我陆续在知乎、虎嗅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文章,并且陆续得到更多平台的入驻邀请,并在2017年秋天得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书约。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写作是一件先有数量后有质量的事情。保持一定频率的文字输出和分享,可以整理你的工作思路,促进自己的思考,并且将知识升华为见识。

日积月累,通过不断输出有价值的文字,拥有个人品牌与行业影响力,在求职时优势明显;而更大的优势,就是你通过写作,扩大了自己的行业交际圈,甚至让许多优秀的人主动靠近你,向你开放他们的交际圈,从而给你更多的职场甚至人生选择。

《腾讯没有梦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潘乱说过一句话:有品质的写作是最好的社交。比如我,就是通过写作,结识了包括王俊煜黄海均布棉老师和张涛老师在内的、许多优秀的互联网从业者和创业者,并邀请他们参与了我《产品觉醒》这本书的内容创作。出书本身其实赚不到什么钱,但有著作会对日后的社交与合作,提供很多便利。

总之,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影响力、拓展社交圈子、输出价值,并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学习,是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非常好的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我给大家的个人发展建议,首先是多收集信息,勤于思考,做出正确的职业赛道选择,第二是锻炼硬核技能,超越简单重复劳动,提升自身的生产力价值。第三是保持输出,持续的写作是门槛最低的个人增长秘籍。

作为聪明的职场人,作为最应该具备洞察力的产品人,多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设计一下。能定义和运营好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判官 授权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8043.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