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一场云栖大会,为何证明“数字化”进入“无感知”时代?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heima.com/article-187907.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Z7v2uyE.jpg!web

一年一度、每年规模都在扩大的云栖大会结束有几天了,但其舆论热度仍未消散。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一年一度、每年规模都在扩大的云栖大会结束有几天了,但其舆论热度仍未消散。

张勇接班、平头哥等热门词汇让阿里近一段时间都处在关注中心,但相对于这些“个体事件”,回过头看,把云栖大会作为一个整体,或许更能看清人人都在关心的“巨头阿里究竟是什么、未来要朝哪里走”的问题。

大众对数字化进入“无感知”阶段,以及阿里的“隐形存在”是云栖大会作为整体透露出的未来趋势,而这二者原本也在相互关联。

“数字化”终究要走入“无感知”终局

在普通人眼里,数字化早已不是什么时髦的概念,但本质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新潮技术或应用,都属于数字化的一部分。

“数字化”本身经历了三级跳,现在只是到了第三跳的时候。

1、“实物感知”数字化

这种感知从数字设备等“实物”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最早的例如BP机、手机(大哥大)都是大众接触“数字生活”最早的内容。

PC互联网到来后,计算机让大众、企业、政府等对“数字化”感知深化,数字化的提法也正是彼时开始兴盛。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互联网是“附着”在PC上的,多数人对“设备”本身的感知高于互联网本身。

2、“服务感知”数字化

真正让人脱离对“设备”敏感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经过探索被定位为“下一代互联网”而不是“PC互联网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多数人摆脱了设备的束缚。

用户对手机的感知远不如当初拥有PC那么强烈,且越来越平淡,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数字化服务体验却越来越强烈,支付、打车、社交、游戏、办公等“服务”本身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电商、信息流、短视频的精准推送让不少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神奇。

3、“无感知”数字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走向深入,虽然生活、工作中的诸多元素都开始被数字化,但是多数人却不再提起数字化的概念。

这说明,数字化进程已经逐渐走向“去感知化”,大众开始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数字化开始彻底内化到生活中,未来的没有数字化,因为什么都是数字化的。

这个进程仍在继续。

在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新制造的概念,认为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制造业靠数据。显然,如果说“电”由最早时候通过电灯、黑白电视表达感知,到如今多数人感受不到其存在(习以为常,除非停电),数字化(数据是数字化的第一站)最终也将从实物和服务的强感知走入类似的“无感知”时代。

以“驱动数字中国”为主题的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CEO、CTO,超过12万人现场参会,举办了16场各种各样的峰会。这些数字可以被拿去渲染阿里平台与生态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几乎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各行各业负责人、信息化专家、开发者们聚集,其价值更在于表达了数字化对全球、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之深,已经到了处处皆数字的阶段。

“无感知”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这一切是在我们没有感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城市大脑2.0看起,“无感知”才是阿里云服务关键词

城市大脑是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知名的应用项目,城市大脑2.0亦成为本次云栖大会热点发布。以城市大脑2.0为案例,结合阿里云的诸多服务往外看,尽管舆论对云服务巨头阿里云有诸多不同的、有争议的定位和评价,但不论如何,“无感知”才阿里云服务在实现的“最终状态”。

1、城市大脑降低了对“治理”的感知

根据官方数据,在杭州目前城市大脑已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 420 平方公里,由其支撑优化的信号灯路口达到1300个,这个数字囊括了杭州四分之一的路口,4500路视频被接入。此外,城市大脑还参与到现场人员指挥层面以便更好地协调交通,通过交警手持的移动终端,城市大脑已可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

依据公开的城市季度报告,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杭州从2016年第5名下降到第57名。民众固然感知到了交通的改善,但他们无法感知到摄像头、红绿灯、交警背后的庞大数字控制系统,一切方式似乎还是“照旧”,只是交通不知不觉变好了。

主动对拥堵、违停、事故、乱点等报警(占全部警情95%以上),主动指派交警机动队去现场处置交通事故……这些数字化内容民众并不直接知道,但交通治理效率却在实实在在提升——降低“感知”才是最好的城市治理。

2、破除“信息孤岛”是“无感知”的必要条件

数字化在城市交通治理这里的意义,不只在于把过去那种仅靠机动车保有量、路口交通感性认知来进行交通政策制定的做法,变成了在云端全数字化的操作模式,还在于数字化本身是“跨领域”的,数字属性让信息孤岛的破除成为可能。

城市大脑在杭州把交通管理、公共服务、运营商等部门/企业的数据汇聚、融合、计算,通过飞天系统形成城市交通总体、实时的动态数据(甚至能得出某一时刻实际在路上车辆究竟有多少),这种云上数字交汇比跨部门沟通客观上要简单很多。

而交通工程过去不是没有数字化尝试,只是这些尝试尚在实物/服务感知层面(如装监控,自动调节单一路口红绿灯),除了效果不尽如人意,普通人“装灯、加探头、来交警”的感知十分明显。

越是前端的无感知,越需要后端复杂的数字化支撑。都在说阿里云城市大脑破除了“信息孤岛”,其实这种做法更在客观上让“无感知”数字化加速实现。

3、“一体化”加速“无感知”的实现

城市大脑只是阿里云服务城市的一部分。在阿里云为云栖大会推出的海报文案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说着“不知道有阿里云,但知道现在跑船只要一个证”,“不知道阿里云,但知道今天跑步没有坏天气”,“不知道阿里云,但知道城市正在变得更安全”之类的话语。

事实上,这些文案除了所谓的暖心技巧,更重要的是说明了阿里云在做的“数字化科技动能”呈现的结果就是大众的全方位“无感知”。

如果只有交通效率的提升,其他领域照旧,普通人在更大的城市生活范围内会明显有交通被改善的感知,而方方面都被数字化推进后,大多数人都会慢慢开始习以为常。

数字化生态系统,比单一系统更容易实现无感知的结果。对阿里云来说,包括城市大脑2.0在内,那些服务于城市数字化的所有体系,通过生态化的方式形成了城市整体样板,可以实现以“城”为单位的复刻。

对应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所言,“这些新杭州故事,明天将在更多城市发生。”

“隐形存在”,是阿里“做百年企业”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无感知”数字化只是一种必然结果,是用来解读的一个可行角度,而并非数字化从业者刻意的目标。对阿里来说,实现“隐形存在”或才是其有意为之的目标,它与数字化“无感知”的最终结果是不谋而合的。

在云栖大会上,张勇正面回应了业界对阿里自身定位的疑问,“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体”是对其回应的概括,电商被囊括进去成为被驱动的那部分。

这意味着,当下和未来的阿里由“显性存在”的电商巨头,开始走向全平台、全幕后的“隐形存在”。

无感知数字化时代,无处不在的数字意味着做“驱动”庞大而持久的市场。阿里在电商领域做到4.8万亿GMV后,要做马云口中的102年老店,“隐形存在”就成为恰当的选择。

按照张勇的说法,阿里已横跨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云计算等各个领域,“通过生态的演化和交错,整个生态正繁荣发展”。而这些核心领域,正是数字化走向“无感知”的关键承接:随手就来的电商购物,通过手机完成的支付理财信贷,一两天就到的快递和店里永不缺货的爆款,成为工作一部分的云办公系统。

在看得见的政治、文化、民生、商业背后,看不见的数字化市场想象空间远比比当下的移动互联网要大得多。生态化让阿里成为全社会“无感知”数字化的直接推动者,“使得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新的服务方式,使得整个经济资源高效匹配,使得所有参与者的体验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云计算作为底端资源和“能量来源”,成为推动“无感知”数字化时代发展更基础的存在。如果说阿里是“隐形存在”,那阿里云就是“隐形背后的隐形”,几乎所有促进数字化时代进步的内容,都被云计算所支撑。

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公布的合作案例为例,其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未来城市实验室,与OBS合作发布奥林匹克转播云,与SAP扩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肯尼亚进行野生动物智能保护。此外,飞天2.0、云数据库、8K远程医疗亦成为大会热点。

在未来某一时刻,普通人或许会发现城市规划变得更科学,体育赛事观看更加便捷,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升了效益、数据更加安全,医疗更加智能治疗能力更高,濒危动物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他们并不会感知到这背后是被数字化所驱动,被云计算所加速。而阿里和阿里云,就成为了那个让数字化改变社会的隐形存在。

这不是办企业的理想,而是比移动互联网、比B端服务更有想象力的现实选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