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Ta注意不到你的需要,是因为Ta也有不被重视的情感 | 什么是情感忽视?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64413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Ta注意不到你的需要,是因为Ta也有不被重视的情感 | 什么是情感忽视?

社会心理学等 5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等 2 项收录

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们探讨过被伴侣情感忽视的问题。有时,我们虽然和另一半在一起,却好像不会得到对方的注意、回应和支持。虽然关系中并没有争吵、抱怨和虐待,但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我们却会真切地感到,自己在被对方无视着。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绝望。

但与此同时,被认为是在忽视的另一半,却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反而会对另一半的抱怨感到不解和委屈。

实际上,这种对自身与他人情感需求的忽视,确实往往也不会被忽视者本人感知到,因为。就像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长大后会忽视他人的人,极有可能是在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过。在成长过程中,Ta的情感需要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重视,而长大后,Ta也习惯了不去注意人们的情感需要。

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心理学家Jonice Webb的著作《无尽的空虚(Running on Empty)》,来谈一谈什么是情感忽视、为什么家长会情感忽视、以及如何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
和父母在一起时是什么感觉?

或许你会困惑:一个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受害者呢?

如果你遭遇了来自家长的情感忽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Webb, 2012, p.3):

· 你可能会有“被拒绝感”

当你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总会得到来自父母的回避和否认。比如,每当你试图和他们谈论你的情感,父母就显得不自在,或是转移话题。你感到在你们中间有一堵墙,你的情感需要总是撞在墙上,没有被父母接纳。

· 你可能开始“自我怀疑”

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心想:“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怀,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他们总是忽视我的感受。”也有些时候,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情绪感受,你会想:“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

· 甚至,你开始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愧疚

你会认为是自己过于贪心,为自己的情感需要感到羞耻。有时你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却遭到了父母的嘲笑或斥责。父母说:“我都养你、给你钱了,你还想怎样。”于是你开始自责,认为是自己要得太多。

· 最后,你可能发现自己不了解、也不提起自己的需求

当父母问你:“你想吃什么/你想要什么”时,你发现自己总会说“随便”、“你们定就好”。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忽视呢?情感忽视又怎样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如何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

情感忽视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1.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情感忽视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是不回应(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遗漏(omission)的。

“不回应”指的是家长不会积极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识地采取回避、否认或者批判的态度。比如转移话题、或是批评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家长没有闲暇去理会,或是由于家长不在场,所以孩子很难找到家长并向他们求助。

“遗漏”指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可能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并不会过问孩子的情绪如何、是不是开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情感忽视是一种“不明显的伤害”。你很难通过外在的表现,来一个人有没有遭受情感忽视:被情感忽视的人身上没有伤痕、他们的父母也并没有对他们大吼大叫。因此,许多人直到成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里不太对劲。

2. 情感忽视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对自己情绪不熟悉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情绪并不熟悉。他们很难识别自己的情绪,也难以区分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不同。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帮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感。比如,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难过”;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不明白自己的内在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

b. “我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不懂得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self-care)。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视者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许多被情感忽视者时常感到有种空虚感,Webb博士认为这是他们用空虚来掩盖自己的其他情绪(p.73)。

c. “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相信被人会回应自己的需求。而由于他们不表露需求,别人更加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信任而远离他们。

d. “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难过”: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推测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视者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虽然能意识到他人情绪低落,却不知道该怎么让别人好起来。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情感忽视?

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家长要对孩子情感忽视?”

Webb博士列举了几种“会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指出: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

1. 家长是个完美主义者

会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在这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失败者”。他们总是苛责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标准过于不切实际。

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你可能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责而不是夸赞;或者即使被夸奖,后面也会跟着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还不错,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于是你一方面感到挫败,变得不敢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为这些成功在父母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另一方面,你又怀有期望,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励。而不敢相信:“我已经足够好了,是父母的标准过高。”

2. 家长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家长在小时候,同样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于是,家长没有在自己父母那里学会情感关怀的技巧,那么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能感受到他们对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比如他们会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们会说:“你现在至少不会饿死,还谈什么情感需求,怎么生在福中不知福呢。”你会发现他们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情绪,比如他们一旦生气了就关在房间里,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

3. 家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而言,他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他们不会去关注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即使关注,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骗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而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与同事进行攀比。

当你和这样的家长相处时,你时常会有种被利用感,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总得“围着他们的需求转”。他们可能只强调自己的需求,却从没有过问一句“你需要什么”。当你与他们沟通时,你会发现说话的中心总是被转移到对方身上,比如你向他们求助,希望能得到安慰,但是他们转而开始谈论自己工作的不如意,于是你反过来得安慰他们。

4. 家长是个工作狂

有些家长会情感忽视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沉迷于工作。在他们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于家庭财政的需要。当你和工作狂型父母相处时,你会觉得他们眼里都是工作,而自己的情感需求得让位给父母的工作。

探究情感忽视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要指责家长,而是让被情感忽视者认识到:“被情感忽视并不是因为‘我很糟糕’、或是‘我不该有这些需求’,而是因为父母有他们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减轻自责感,能更好地接纳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被父母情感忽视过,我该怎么办?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被情感忽视的影响呢?Webb博士指出,虽然被情感忽视的小孩没有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但是他们可以学着识别与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培养对情绪的积极认识:三条“情绪法则”

上文提到,许多在情感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人,会压抑与否决自己的情绪。而如果人们要先能做到识别与承认自己的情绪,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它们。而如果能够对情绪有更积极的认识,人们对情绪的抗拒也会随之降低。Webb博士在书中列举了三条“情绪法则”,鼓励人们接受与信任自己的情绪(p.127)。

法则1: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情绪都是有用的。

有些人会说:“我不想要感到愤怒,愤怒是种‘坏情绪’,会让人变得冲动。”但实际上,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道德或不道德”的区别。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等等。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情绪,也有它们的价值。有时情绪可能是一种“警告“,比如恶心感能促使你尽快回避或是摆脱潜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绪,你也就无法从感知情绪中获得提示。

法则2:

有时你会觉得情绪来得“不可理喻”,厌恶情绪的“无理取闹”,但每种情绪的产生都有理由。

情绪的产生不遵循逻辑。有时你会觉得有些情绪来得莫名其妙。为了回避这种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人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实际上,如果你努力地找,总能找到情绪产生的缘由。举个例子,A莫名地讨厌伴侣大声说话的腔调。A试图压抑这种不快,但没有成功。直到有天A认真分析,才意识到是因为曾经自己讨厌的亲戚也大声说话。明白了缘由后,A就学会在伴侣之后大声讲话时,告诉自己“伴侣≠亲戚”

法则3:

我们的情绪可能会非常激烈,但我们能管理它。

有时一些情绪过于强烈,会让你觉得“我快被这种情绪压垮了”。而Webb博士认为:我们要比自己的情绪强大的多,我们要鼓励自己尝试去管理情绪,而不是放弃、进而成为情绪的奴隶。

2. 学会管理情绪:识别-接受-归因-行动

既然情绪的产生有背后的缘由,那么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此,Webb博士建议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可以采取“识别-接受-归因-行动”的步骤来应对它:

第一步:识别(Identify)情感。说出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是快乐、悲伤、还是愧疚等等。可以试着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学习更多用来表达情绪的词汇。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用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情感不好”,而是问自己:“我现在感受怎么样?我身体是什么感觉?如果情绪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等等。

第三步:对情感进行归因(Attribute)。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刚才哪个因素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类似情绪时,是什么情境。

第四步:考虑是否将情绪变为行动(Action)。首先,感受一下这种情绪让你有哪些行为冲动,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随后,仔细地观察周围,在内心描绘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对方身边有许多帮手”,评估自己的行为冲动是不是合适。如果不合适,考虑用其他行为代替,比如将打人,变为踢路边的石子等。

3. 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们不擅长自我抚慰。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宽慰自己,反而会加倍自责。于是,日常生活里不断的自我攻击,持续地折磨他们,更加影响之后在学习、工作中的表现。

Webb博士建议人们去学会用“充满爱意而坚定”的方式来自我对话。其中,“充满爱意”意味着当你失败后,用温和的言语自我鼓励,至少不要用恶劣的语句攻击自己(“你真笨!”)。并且,当你事后回顾失败之处时,用客观、不带评判的方式去描述它,分析其中出错的地方。

而“坚定”指的是:在我们尝试积极的自我对话时,脑海里时常还是会冒出负面的声音,比如“你只是在骗自己”、“不要狡辩,你就是个失败者”。在这时,你需要坚定地继续自我鼓励,并对那些声音说:“你们只是我的念头,不是事实。”来减少这些负面声音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你还可以多靠近能够关怀我们情绪的人,向他们学习如何照顾情绪需求。试着筛选你的社交关系,从中选出那些会关心你的情绪的人:他们会在你遇到挫折后,不仅仅给予建议,也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逐渐感到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且会回应你的情绪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忽视者,希望你知道,可能长久以来,你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关注。有时你也许会听见自己内部微弱的呼唤,好像在提醒你缺少了什么。正视这个声音,学着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需求。虽然在你的童年,它们没有被家人注意和满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而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伴侣是一个情感忽视者,那么,与其让自己陷入无助中,不如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帮助。打开他们情绪的大门并不容易,但一旦你成功地帮助了Ta,你们之间的链接会更深刻,你也会成为那个对Ta来说最特别的人。

原文发表于:Ta注意不到你的需要,是因为Ta也有不被重视的情感 | 导读:情感忽视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H. (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

动图封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