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我的“VR+网咖”创业:从入门到放弃的106天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7146.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的“VR+网咖”创业:从入门到放弃的106天

头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 Creative Commons免费协议。

6月的广州,短袖短裤人字拖的我晃荡在“小蛮腰”附近,与技术小哥阿全秘密洽淡,准备干票大的。VR这个行业在国内开始兴起时,我分析了可以改变的行业,网咖就是其一。

我混迹了VR头显企业,摸索了网咖行业,看了看自己的账户余额。我决定,可以干一波了。

85

一、艰难的选择

为何选择的是网咖?相对来说,网吧与网咖是同一行业。但两者的经营方式又各有特点:网吧主要靠网费获利,网咖是网费+餐饮+其它娱乐获利。网咖的老板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舍得往这方面投钱,前提是让他们看到短期回本的可能性。

对于常开在工业园区或旧社区的网吧而言,网咖多开在学校附近,商业街及小区旁边,消费者更有能力去消费VR等新鲜事物,也更愿意把这些事物分享给周围的人。这种可能性可以极大降低后期业务宣传成本。与网咖同一水平的行业:酒吧,KTV,咖啡厅,书店等。在消费方面有其特有的属性:“快消费”,而当时VR头显从影片到游戏是无法满足这一点的。

从消费意愿,市场接纳程度,盈利可行性,自身资源等方面,网咖无论是本行业还是同水平的行业,都成为了我当时最好的选择。

确立方向后,开始选择合理的设备及内容。当时VR头盔大大小小的品牌有几十家,生产商更多。覆盖了VR盒子、VR一体机、VRPC端一体机(无定位器和手柄,后统称PC头显)、VR头显。在经过反复商酌后,VR盒子和VR头显被剔除,前者对网咖没有存在意义,后者当时没有太多资金去做。

VR一体机与PC头显之间的选择,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本想让市场去检验,但跑了多次后,低效高成本使得我不得不向业内大佬请教,我的设备能为网咖老板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服务。当时网咖,消费者主要是玩《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守望先锋》,部分女性消费者看综艺或电影打发时间。VR一体机这类产品的定位是:方便耐看,随走随带。网咖的设备要固定在一个电脑桌位上,一体机内存大多只有16G,所以VR一体机从定位到性能,都是无法满足网咖消费者需求的。

网咖需要的是:在头显中游戏要与主机显示器同步,观影的内容最好是全景,转动头部时交互可以精确反馈,头显画面足够清晰,设备不闷不晕。前期的调研中,我去了华强北,百脑汇,深圳宝安西乡的头显代工厂,不断的进行着产品性能测试,在设备满足自己定下的42项性能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了厂家后期有内容补充及产品维修,PC头显最终选定了:大朋E3和小派4K。

85
85

中国这么大,为何选择广州作为业务起点?

现在来看,中国的VR设备公司集中在广州番禺区,VR头盔生产厂家集中在深圳宝安区,VR内容制作集中在上海浦东区,VR软件研发集中在北京海淀区。当时察觉到这种势头后,打量自身资源,分析了推广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觉得在广州推广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外加广州辐射佛山,中山,东莞等地,一旦模式可行,这几地可同时开展业务。

二、遍地是“坑”

在选择线上广告推广和线下地推,我选择了后者。开始做后,发现网咖的负责人飘忽不定,业务无法正常对接。

85

6月5号,我起了个大早,目标天河区岗顶。

九点,我已经站在“网鱼网咖”的楼前,思索如何介绍我的产品。背着设备我上了楼,在专业的介绍下,前台小妹决定试一下传说中的VR,我开了台机,调试好设备,小妹抽了点时间过来体验,惊讶声频频。在我准备进一步介绍时,小妹告诉我要等到负责人来确认。在确认负责人可能中午或下午4点左右到,我讪讪的双手递上了名片,转战下一家。

按照计划,我又去了“吧友网咖”,在顶层的这家网咖,人气确实不错。打量这家网咖,有HTC vive的体验室,跟前台小妹交流后,在确定60RMB能体验15分钟后,我交了钱,她开始通知网咖技术小哥,等了半小时左右,却被告知设备用不了。我转而开始向她介绍我的产品,小妹听得很迷糊,又通知技术小哥,10多分钟后,小哥来了。在体验了设备后,向我咨询了技术问题,说要等到老板来确认,但老板什么时候能过来是不能确定的。递上名片,加了微信,转战下一家。

这一天中,我连续去了11家网咖,网咖的负责人或老板一位也没见到,且只有两家让我演示了设备。

在后面连续十来天的推广中,慢慢的负责人也能遇上几位。他们与我更多是谈合作模式,在体验设备时,负责人们一边说很刺激,一边摇着头。他们表示:“网咖面向的客户,主要是来打游戏娱乐放松,但带上头显后,却看不到键盘了,影响操作。PC头显中画面虽有3D效果,但屏幕有黑边存在,外加网咖主流游戏不是VR视角,不能全景观看,体验久了感觉只是把主机显示器塞在头显里面了。”

负责人体验时佩戴着网咖特有的大耳机,在6月的天气里,体验五六分钟后,他们取下了头显,表示又湿又闷玩不下去了。VR头显佩戴的不易长久性暴露了出来,结果自然是负责人们让我等回复。

在大学城附近网咖推广设备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在我调试头显时,周围打游戏的大学生会围向我咨询设备情况,也愿意等我安装好,抢先体验一把。

在边摸索边改进的过程中,十来天推广了几十家,却一台设备也没有卖出去。或许有其它原因,但我看到的是,这些老板在没有看到实际性收益前,是不会把自己辛苦熬出来的钱,投在一个不明朗的产品上。

三、售前不到位,售后跟不上

奋斗了快两个月时,终于有几家网咖,愿意留下设备试一试,当然我是免费提供一切的。

在设备调试好后,问题又出来了。我跟谁对接,有技术员的网咖沟通起来尚可,没有技术员的就得对收银员或网管进行培训,经常是花了超过预期的时间,又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网管在客户体验时,怕弄坏设备,外加紧张,忙中出错,通常只需要一个按钮就可解决的问题,都会打电话进行求助。一来二去,客户本来可以爽快体验一个小时,结果是体验效果和体验时间都大打折扣。客户不满意了,网咖对我的设备通用性就有意见了,伏笔也就埋下了。

起初想过直接做一个使用说明,放在电脑旁边,无需对网咖人员进行培训。但头显的使用步骤在网咖条件下,已经超过五步。在测试中,小白用户需要20分钟以上的摸索,才能初步掌握。这无疑是对客户容忍度的挑战,这种挑战网咖是不能接受的。

一些网咖老板出于对技术员的信任,直接拿设备自己安装,结果出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注意到的问题,当时STEAM平台在网咖有政策限制,部分网咖的管理系统无法兼容STEAM平台,导致头显中可体验的内容太少,外加未安装“VR虚拟平台”,游戏体验非常差。

85

售前超过预期时间的培训,售后是超过预期经费的资源“补给”。后期是以什么方式进行内容更新,这方面也耗去了我太多精力。

以网盘形式更新内容?这增加了网咖的技术要求,也减弱了我的核心服务。以远程的方式更新内容?试过,没有半天的时间是搞不定的,且需要网咖工作人员断断续续的过来查看。以软件直接在线自动更新?这种方案是最佳的,可当时“弱小”的我无法跟品牌头显公司谈条件。剩下的只有一种,到现场更新内容。随着后期更新次数过多,利润也就越来越薄,甚至到了“白干”的程度。

当时我把主方向放在先打开市场,利润少,时间久等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渐渐合作的几家网咖设备性能稳定了下来,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在拉取新的消费者方面,我寄托在了网咖老板身上,老板们叮嘱了收银员,他们的拉新方式不是靠推广介绍而是靠“等”。

后期的设备越来越好了,内容也更耐玩了,结果消费者“等”没了。

四、先行者败北,后来者观望

做了两个多月,虽有网咖合作,但真正意义上的设备售出一台也没有。

是模式出了问题?不,这种模式或许不是目前最优,但也是目前可行的方案。

那是产品出现了问题?是的,当时的VR头显有诸多毛病,但对于小白体验者来说,我主推的两款产品,已经可以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这显然也成为不了我卖不出去了设备的理由。那就只剩下人出了问题。

不断的调整中,我做到了8月中旬。渐渐发现,我所做的事,在VR头显出现时,就有各种版本的模式在网吧流行,所谓网吧行业的“VR+”。模式中最火的当属:VR一体机体验桌和HTC VIVE 体验室。

在拜访过的网咖中,有很多老板都接触过这两种模式,部分亲自做过。少数网咖还遗留着那段时期的设备:五张游戏桌并排放着,上面摆放着VR一体机及游戏手柄,高端的网咖配有全套索尼VR一体设备。另一种是20平米放台HTC VIVE设备,墙壁上挂上42寸或55寸的电视,构成当时火爆的VR体验室。

85

网咖老板们那时对VR很看好,也相信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VR体验室来说,在核算了自己高昂的投入成本,定了15分钟100RMB,一小时两百多人民币的体验费,而当时的网费会员价按设备性能高端分为每小时4元、6元、8元。外加体验室的设备需要专人负责,分割了原有的管理模式,这就让老板们分了更多心思在这块新业务上。

回馈他们的是围观的多,咨询的多,真正体验的消费者比较少。交流中,他们告诉我,很多体验完的消费者,在他们询问效果如何,需要哪里改进时,大多是“笑而不语”,一副被坑了的表情。刚开始一个月会有5到10位体验者,慢慢的一个月只有2到4位体验者,再到后面甚至出现了“空档月”,且这个过渡期通常只有半年,回本也就摇摇无期了。

VR体验室在整体5万左右的投资试水中,按一个小时250RMB的价格,200个小时就可以回本,在网咖行业堪称奇迹。实际情况是,高定价回拒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体验感差使得体验室难以聚集人气。

我明白老板们是怕了,怕的不是这次资金的亏损,而是大家都看好的情况下,自己投入大量精力去经营,结果败了北。后来者吸取了教训,确定不再做第一个试水的人。这也是我前期常常被拒的主因之一。

五、106天后,我退了下来。

在广州折腾了两个多月后,渐渐熟悉了网咖的运营模式,理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也知道了自己常常被拒的缘由。已经合作网咖盈利堪忧,我延长了免费使用的周期,本金也就短期收不回来了。

盘算后,我开启了第二战场:佛山。在佛山的南桂路,朝安,祖庙附近进行了设备推广。业务熟悉了,相应的网管也就友好了,老板们客气了,合作的网咖随之添了几家。

85

坚持到九月初,也该按约定让合作的网咖下正式订单了,谈了几天后,老板们笑呵呵地退了设备,一台订单也未下。听了听他们这段时间惨淡的收益,我到网咖蹲守了几天,数了数消费的人数。我接受了所有退回来的设备,整理了这几个月来种种出现的问题,把模式进行了反复演算。只能说“天时”未到,人力有限,我隐退了下来。

在回望过去的这些天。细细分析得来:VR内容终归要搭载在VR设备上,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内容的复购率。当时的模式是:我提供设备,前期技术指导,后期内容更新与设备维护,商家需一次性购买设备,内容需要按量付费,商家对消费者按每小时10RMB到30RMB的价格收费,管理系统合并在原网咖系统中。盈利的关键点在复购上,但消费者在体验后不愿再次付费体验了。

在企业的路演或新品发布会中,在行业的各种高峰论坛中,在展会或体验馆中,在VR头显代工厂中,在消费者喜爱的VR产品中,我分析了每个产品是否适合这种模式,当时没有,现在也没有。大朋、小派、小鸟看看、HTC vive、3GLASSES、星轮这些是国内目前最火的VR头显,但让B端企业用这些产品去挣C端消费者的钱,目前看来只有VR设备行业做到了。如“VR+教育”,“VR+医疗”等火爆的方向,在媒体报道中,仿佛商机一片,但大多是初创企业拿着设备去赚波人气,增加曝光度。若是赚钱也是一次性收割,很少存在复购的情况。

在VR不成熟的大环境下,想凭VR再换一春的行业,“风口”未起,抢跑不断,这次是网咖行业栽倒了,下次又会是谁?

106天,我对“VR+”试了水,我“+”了网咖行业,在可承受的结果中,黯然退场。无关模式,无关设备,无关个人,只能说“来早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