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绩预期高增,估值修复加速,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创新出海“共振”
source link: https://www.sino-manager.com/2922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业绩预期高增,估值修复加速,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创新出海“共振”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创新出海的长期逻辑愈发清晰,从跟跑到领跑,国产器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四季度以来医药医疗板块持续反攻,医疗器械更是成为反弹的“先锋”,自9月26日低点以来,截至11月2日,医疗器械ETF标的指数累计反弹19.46%,跑赢主流医药类指数。同时间段,A股规模最大医疗器械ETF10月以来逆市增加15.08亿份,份额增幅达89.44%,最新份额已破30亿份。
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政策助力国产化率提升
近年来,政策扶持器械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70%,2025年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占率达到80%。
政策鼓励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有助于推动医疗器械领域进口替代进程。在医保控费压力加大背景下,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时也会考虑性价比,性价比突出的国产医疗器械更受青睐。国产器械产品力的提升加快了进口替代进程。通过多年研发积淀和产品打磨,在原先高端、空白领域实现突破。医疗器械众多细分赛道中,国产产品已具备与海外产品同台竞争实力。
以大型医疗设备领域为例,医疗影像领域产品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利润高,市场份额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我国由于起步较晚,近95%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均被GPS等国际巨头占据,几家国产企业耕耘十几年,但只是拿下了CT和DR各自10亿低端市场,可见行业壁垒之深。
以公司A为例,近几年直接从中高端产品切入,成为与GPS正面较量的国产中坚力量。最近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中,绝大部分都选择了公司A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市场份额占比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CT为例,按照新增销量口径,公司A年销售1500台,行业整体排名第一。在中低端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一,在中高端CT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四。
以产品技术壁垒较高的软镜为例,软镜由于生产难点包括主机系统的光学成像、图像的后期处理,此外镜体的工艺、材料、制成、结构的设计、光学模组的设计、加工以及可消杀性、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全球软镜市场长期被奥林巴斯、富士、宾得3家垄断。
国产软镜技术持续突破,进口替代进程加速。传感器方面,CMOS对CCD的替代化解了日系企业图像传感器技术封锁,为国产厂家弯道超车提供可能。镜体设计与集成方面,国产产品性能已达行业领先水平。图像处理技术方面,我国在医学图像降噪技术上进步神速,例如公司B推出了自主研发光学染色的CBI分光染色技术,也有公司C推出了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技术。此外,国产企业在光学放大、可变硬度等高端功能上已取得突破。叠加政策支持国产器械,国产软镜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器械集采进入下半场
量增导致黄金时代正来临
医药板块近期迎来久违的凌厉反弹,可以说是估值、机构持仓、市场情绪、政策走向等多重因素共振下演绎了深蹲起跳。
从机构持仓等各项指标看,板块的绝对估值已经到了比较低的水位,过半公司2023年PE处于10-20倍区间,具备较佳估值性价比。其中,医疗器械更是大医药板块中的“估值洼地”,截至10月28日,中证医疗器械指数市盈率PE TTM不足20x,位于指数发布以来2.1%历史百分位。在持续密集出台的政策利好驱动下,医疗器械成为带领医药板块报复性反弹的旗手。
创新器械的政策扶持信号持续释放。8月24日国家医保局研究创新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9月3日国家医保局进一步明确带量采购重点集采范围,创新器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虽然政策执行层面有待后续补充完善,但预期向好有助板块情绪修复。
医疗新基建拉动医疗设备市场长期扩容,两千亿医疗设备贴息贷款,需求端资金压力得到充分缓解,医疗设备有望进入高景气度周期。医院科研贴息贷款的招投标订单,叠加配置证进一步放开,例如公司A面临老订单填坑回补、新预算采购前置和增量需求等多重需求释放,若意向订单落地乐观,明年有望保持50%以上的业绩高增速。
器械集采进入下半场,从“价跌”的担忧到“量增”的兑现。近期连续的骨科脊柱国采、江西生化试剂、福建电生理集采设置保底中标价,增加企业中标率,传递了两个核心信息:1)不再“惟最低价中标论”;2)集采影响进入可预期阶段,政策环境逐渐稳定,支付力和产品力有望达到新的平衡点。在此大环境下,投资关注的重心从仅关注降价幅度落地到集采之后的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国产厂商不仅有望走出盈利困境,同时将借助“集采东风”做大规模,给国产龙头更多增量空间。
以器械平台公司、IVD龙头公司D为例,前三季度IVD业务实现yoy+27.6%高速增长,尤其是仪器表现亮眼,血球7500系列装机1700台;血球阅片机装机75台,95%装在三级医院;高速发光8000i装机300台,65%装在三级医院;高速生化装机2800装机175台,65%装在三级医院;Q2末推出的凝血9000新机实现60台装机,40%以上在三级医院。
国产替代不是行业的终点,未来随着国产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开拓海外市场也有望成为国内企业新增长极。目前国产CT/MR/高端彩超/软镜等高端医疗设备正逐步达到甚至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随着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医疗芯片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国产高端设备全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升级。
比如公司D前三季度海外市场实现了45%的高增速,试剂业务实现高增,血球生化超过yoy+30%,发光接近+60%,高端连锁实验室加速突破,原计划突破30家高端实验室,前三季度已经突破52家。IVD海外市占率较低,未来几年有望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新的增长点,国内集采和高端产品放量间接加速海外高端突破进程。
(作者系永赢基金基金经理。本文已刊发于11月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