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被认可的数据分析报告,怎么修改?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data-analysis/56136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业务和领导希望看到的数据分析报告,是希望可以提升业务表现的。然而在实操的时候,要么没思路,要么做出来的报告没被认可。作者以一份数据分析报告为例,阐述了自己的优化方案,教你如何一步步把报告调整优化到更好的效果,一起来看看吧。

cruNrCdOrzDeo91Sfr8f.jpg

“用数据分析,提升业务表现”,是很多企业希望数据分析师能做到的。可实操的时候,同学们经常没思路,或者做出来很难被业务认可。刚好结合一个同学的提问,分享一下如何操作。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一、问题场景

该同学业务是自营电商APP,也会做站外广告投放。现在有一个秋季应季商品系列A上架,但上架4周以来销量并不令人满意,领导要求该同学分析下,如何提升A系列的销量。该同学很认真地做了分析思维导图,出了报告,结果被领导批了“思路不清晰,没啥用……”

我手把手修改了一篇数据分析报告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V1.0版优化

首先要注意的是:“用数据分析,提升业务表现”这个需求中,“提升”二字是关键。既然要讲提升,就涉及到这些基本问题:

  1. 做了管多少用

因此最后的报告基本格式,应该至少分这三部分:

  • Part1:问题描述:当前状况 VS 目标的差距是……
  • Part2:提升建议:建议采用的提升措施是A措施
  • Part3:预计效果:采取措施后,预计提升销量XXX
我手把手修改了一篇数据分析报告

这样才能回答业务最关心的问题。而该同学一开始写的,类似“A渠道比B渠道少了5%转化”这种内容,最多只能算问题描述,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了。因此首先得把整个报告的格式改过来。这是第一步改进。

三、V2.0版优化

注意,在建议部分,该同学也有写:

  • 建议增加渠道投放
  • 建议加强客户推送
  • 建议下调商品价格

为啥领导还是不满意呢?

因为这种建议太过高大全,本来销售就只有人、货、场三个维度,这里看似啥都讲了,可实际上跟啥都没讲一样,没有重点,没有落地步骤,没有分析交叉影响(比如渠道投放不好实际上是因为价格太高)。当然不令人满意。

在思考建议的时候,业务能做哪些事情,是第一位考虑的,不然落地性必然很差。眼前的问题,是商品已经上架但销售不好,因此人货场里边,货已经很难修改了,最多调调价额,但一旦开始打折,后续商品都很难卖,所以只能最后考虑。

而人的角度,联系客户也需要通过推广渠道,所以可以先看推广效果,再看客户覆盖情况,最后看商品是否真的不行(如下图)。

我手把手修改了一篇数据分析报告

在看推广效果时,优先区分数量问题 or 质量问题。如果连推广次数、曝光量都没有做到位,转化差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提升数量是业务最容易落地的,可以优先干起来。

如果数量到位了,但转化不好,这时候再考虑人的因素。在用户中,有可能有些人有需求,可以识别出来,看推广是否已触达这些人群。这里一提及“有需求”很多同学可能自然联想到推荐算法。

注意!眼前的问题是应季商品推广,完全是火力全开的状态,没有考虑精准/个性化,因此即使没有很精细的算法,也可以通过一些规则筛选人群,保障“火力覆盖”,尽快把货销出去(如下图)。

我手把手修改了一篇数据分析报告

有了客户需求分群,就能结合渠道推广现状,看是否已经充分覆盖潜力用户群体。如果还没有覆盖到位,可以考虑优化渠道,向潜力人群活跃度高,人数聚集的渠道投放。如果已经覆盖到位,甚至做了二次、三次接触,用户还是不转化,那只能说短期内无力回天了。可能要考虑降价。

注意!这时候提降价,比一开始就提降价时机要好很多。一来,渠道、客户身上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是真的无能为力了;二来,此时离秋季结束又过了一段时间,应季商品打折是理所当然的,可以一次性给到比较好的折扣力度,尽快出货。

整个分析过程归纳起来,可以用MECE法做一个整体推演思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推出结论。而且可以根据业务测试的结果,及时向下一步推动,比一开始的“一要加强……二要加强……三要加强……”要改进了很多,也为后续监控走势,铺好了道路(如下图)。

我手把手修改了一篇数据分析报告

四、V3.0版优化

如果想进一步优化,可以不指望在一份报告搞掂所有问题。很有可能业务已经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不更换素材,不调整站外投放方式,不调动站内流量,是没法观察到进一步效果的。因此,可直接把每条建议后边,增加一个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观察后续表现。

如果业务调整后,销售情况转好,则说建议起到作用,可以记录到“分析结论”里边。如果业务调整后,销售情况依然不乐观,则说明当前建议没用,可以提醒业务采纳下一步建议,升级措施,提振销售。这样也能积累“分析经验”。

PS:这也是为啥,提建议的时候要提层层递进的几条建议,而孤零零一条。本来业务做改进,就是逐步升级行动,一步步走的。

当然,有可能业务做了一堆,最终还是无法拯救这个商品。那反向思考:很有可能这个商品就是不行!最后盖棺定论的时候,可以再把这个商品的选品过程,商品标签,价格段等拿出来,和同类商品比较,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作为选品的经验积累下来。这样最终输出的报告,可以增加第四句话:

  • Part1:问题描述:当前状况 VS 目标的差距是……
  • Part2:提升建议:建议采用的提升措施是A措施
  • Part3:预计效果:采取措施后,预计提升销量XXX
  • Part4:长期建议:建议针对该品类,不再考虑有XX标签商品

这样整个输出就很完整了。

回顾一下整个分析过程,可以看到有几个要点:

  1. 分析结果要直击痛点。既然业务想听“提升”建议,就直接讲做XX可以提升
  2. 分析思路要考虑落地。一些不能改变的点不纠结,优先从能落地讲起
  3. 分析建议要层层递进。每一种建议配合监控指标,不过不见效及时升级

注意!这个案例也不是万能的,因为这里是商品已经上线的情况。

很有可能在规划、复盘阶段,都有“分析一下,如何提升业务表现”的要求。在规划阶段,很多东西都可以再调整,因此思路会更开阔。在复盘阶段,业务执行已结束,盖棺定论的时候不用做监控,但复盘需更细致。

这些都得结合具体场景思考,当前,限于篇幅,今天就不赘述了。

专栏作家

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咨询顾问,在互联网,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个行业有丰富数据相关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