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在大城市当陪诊师:陪人看病,月入几千,被当黄牛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4381169658662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在大城市当陪诊师:陪人看病,月入几千,被当黄牛

开菠萝财经·2022-05-16 12:59
看病的老年人、孤独的年轻人,带火了我的生意。
v2_f9fb691b5e6f4e9f9f8a4997e38274e6_img_png

陪人看病,也成了一门生意。 

这个最近火起来的职业,被称为“陪诊员/陪诊师”。他们的工作内容,既有代预约、取报告、帮开药等跑腿业务,也需要陪患者取号、候诊、检查、办理住院等,还包括替一些外地患者或不方便前往医院的人群“代问诊”。 

开菠萝财经和四位从业时间长达9年、短则1个月的陪诊员聊了聊,发现他们的每一单交易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人独自到大城市就医,检查遇到麻烦一度想放弃治疗;有人远程求帮挂号,只为了替父亲找“救命药”;有老人不会操作手机,连医院的门都难进;还有很多对医院相当熟悉的年轻人,花钱找陪诊,只是想要有个人陪着。 

在他们看来,这一行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由于行业刚起步,目前市场尚未建立准入门槛,也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机构或平台,交易基本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熟练业务、建立口碑、推广获客,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他们多是因为看好行业前景而入行,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独居人士增多、异地就医需求加大,陪诊行业将会越来越被需要。但这并不是一个高收入行业,“一天轻轻松松日入近千”的营销话术并不现实。 

目前,陪诊收费普遍按半天或一天结算,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的收费标准在半天300元左右;二线省会城市如武汉、成都一般为半天200元。在一二线城市,全职陪诊员月入过万的并不多。 

不过,在行业正野蛮生长的当下,无论是想干“陪诊”还是找“陪诊”,都需要擦亮双眼。他们坦言,如今行业里不乏浑水摸鱼以“陪诊”为噱头蹭流量的,也有打着“陪诊”的幌子卖课、做培训“割韭菜”的,而真正的“陪诊员”,也并非外界以为的“黄牛”或者“医托”。 

干了9年,刚知道自己叫“陪诊员”

小马哥 北京 36岁 | 从业9年

我干这行有9年了,但直到今年年初,我才第一次听说“陪诊”这个词。以前,大家习惯叫我们“跑腿”或者“代办”。 

我入行的原因很简单,最开始是因为有外地朋友托我在北京帮忙办点事,我发现跟他有同样困扰的人很多,就在淘宝专门开了一家店接单,帮有需要的人代办本地业务,比如交材料、取护照之类的。后来,随着医院相关的跑腿业务慢慢增加,我就成了现在大家所说的“陪诊员”。 

真正的陪诊,并非大家认知中纯粹的“陪人看病”,根据我的实践经历,我把服务内容分为三大类:跑腿、陪诊和代问诊。 

其中,跑腿是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有送病理报告、取检查结果或者代预约,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外地客户需要在出院后办理出院结算、复印病历等,又不想长时间等待,增加生活成本,就会找我们帮忙办理再快递回去。 

第二类就是字面意义的“陪人看病”,但这部分服务的占比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家属陪外地患者来北京看病,需要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我们会提前帮他们租房子、打点好生活事项;还有一些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我们可以开车接送,陪着到医院报到、候诊、检查、取药等等。 

在北京,代问诊业务是最多的,也是最复杂的。 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外地患者,他们向往更好的医疗资源,同时疫情下就诊流程也相对复杂,他们更倾向先请人帮忙探探路。这类服务对陪诊员专业度的要求也更高,如果帮第一次看病的人代问诊,需要先全面细致地了解对方的病情、痛点、过往病史等,再和医生交流;如果是复查的患者,需要准备好对方的各种检查报告、治疗材料,以及充分了解恢复情况等。 

v2_603a4a6f0bfe46c782326f1cd5f2596d_img_000

“小马哥”在医院陪诊中 / 受访者供图 

我也遇到过不少特殊情况,比如有外地高龄老人突发疾病,要来北京就诊,这种情况是必须得有家属陪同的;也有无法与外界沟通的重度抑郁患者,得与家属提前充分沟通,甚至得有两个陪诊员同时陪诊。 

就在上周日,我接待了一个从浙江独自来北京看病的大姐,她在北京住了20多天,因为做穿刺需要局部麻醉,得有亲友陪同,就找到了我。陪诊后过了几天,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遇到了大麻烦:她的后续治疗方案急需一份新的病理报告,但因为挂号次数限制,她本人短期内挂不了号,也找不到医生。我带着她到各个相关科室挨个咨询怎么处理,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就医办,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把事情解决了。 

大姐跟我说,“今天如果没有你,我真的就准备放弃治疗回家了”。我当时听了特别心酸,也深刻感觉到了被需要,以及这份工作的意义。 

真正的陪诊员,绝对不是能一夜暴富的行业,收入不像短视频平台上有些“陪诊师”宣传地那样,“一天干三单轻轻松松日入1000”,说到底,赚的是辛苦钱。在北京,我们的陪诊和代问诊收费标准一般是半天300元,跑腿业务按次结算,一次100元-200元不等,干得好月收入才能到1万元左右。

我不否认这行现在鱼龙混杂,有很多人打着“陪诊”的幌子趁机卖课、做培训“割韭菜”,市面上专业的陪诊机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保险公司或者家政公司开辟的附加业务,接单后派给第三方个人去做,借此赚取中介费。 

但我依然对这个行业很有信心,因为现在陪诊需求的确越来越多,我们的存在也确实给很多人解决了一些麻烦。任何一个新行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过程,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未来也会在相关监管下更加规范。 

如果抱着赚钱的想法,不要轻易做全职“陪诊员”

飞飞 深圳  33岁 | 从业2个月

我在深圳做家政和护工已经好几年了,去年7月从网上了解到陪诊师这个职业,觉得可以在帮助别人之外赚得一笔收入,加上我有护工经验,便开始去了解陪诊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人群等。 

研究下来,我发现,陪诊师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行业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培训机构,只能边做边学边反思。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个职业,陪诊师需要熟悉当地几乎所有医院的布局,还要了解医疗陪护的专业知识,最主要是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口碑和信誉。 

一开始,最难的是获客,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我从去年8月开始在小红书、抖音和微博上进行推广,偶尔会去医院门口发传单和名片,但效果一般。坚持在社交平台上输出陪诊师相关的内容后,我才慢慢积累了一些粉丝,近两个月开始比较稳定地接单。 

深圳是一个年轻化的城市,又是一个很孤独的城市,来咨询服务的更多是年轻人。

比如我陪诊过一个怀孕29周的年轻孕妇,她之前甲状腺激素偏高,后来经过调理数值小于3,但还是怕影响到宝宝,决定去做检查。她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要排队一个多小时,因为没有人陪,她在网上约了我陪诊。 

还有一单是一个年轻小伙,他对医院路线的熟悉程度,可能比一些新陪诊员都要高,我就问他,其实你都不需要陪诊师,为什么还要花这个钱?他回答我说,生病不光是身体难受,心理更难受,就是需要有人陪着。

v2_48bcd02ccee247939a67b991ee4040ee_img_000

当然,我的业务也不仅限于陪诊,还有代问诊、代买药、取报告等。 

上周,我接到一个外地客户的需求,对方的父亲得了结肠癌,需要一种靶向药,但当地的医院没有这种药了,便联系了我。我在深圳一家医院替他挂了号,帮他父亲拿到了“救命药”。但这类服务对陪诊员的专业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提前了解病情、所需药物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还需要签署免责协议。 

之前还有一个连我自己都觉得很意外的需求,一个年轻人在医院做了皮外手术,手术过后,他回到家发现自己一个人不方便换药,后续几天就找我帮他换药。 

我现在的时间安排是,每天上午接陪诊的订单,下午去做家政或者护工。我没有加入任何机构,陪诊的收费标准是498元/全天、298元/半天,个别服务按小时算,99元/小时。 

我的经验是,这份职业刚起步时,建议先把它当作一份兼职,因为推广获客、积累口碑、总结服务经验,都需要很长的沉淀时间,另外,疫情之下的相关防疫要求,增加了开展业务的难度。 

我们真的不是“黄牛”

恩恩 武汉 28岁 | 从业1年

我是去年6月接触到陪诊这个行业的,一开始是兼职,半年前才转为全职。 

当时,我陪家人去医院做检查,无意中发现快下班的时间,还有很多人在机器前排队,里面有很多年纪比较大、对智能设备不熟悉的老年人。看到他们手足无措的样子,我心里有些触动,感觉到他们很需要帮助。 

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还真有陪诊员这个职业。当时我还在从事在线教育行业,工作时间一般在周末和工作日的下午到晚上,正好与医院的就诊高峰是错开的,就决定趁空闲时间去当兼职陪诊员试试。 

兼职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这个角色是很被需要的,加上我之前因为长期坐办公室处于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想换一份能多走动、跑外勤的工作,就转行成了全职陪诊员。 

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重疾家庭,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不仅要对抗病魔,还背负着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有时候我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帮助,比如送他们回家、陪他们吃个饭之类的。我给自己设置的角色是对方“临时的家人”,希望尽量能做到有温度,而不是单纯的交易双方。

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我的客户里也有很多身体没有大碍的年轻人。比如,我陪诊过一个人在武汉工作的小姑娘,生病的时候无依无靠,又不想麻烦身边的人,就找了陪诊。她们对就诊流程和相关操作很熟悉,只是单纯地想要有个人陪着去做这些事,想获得一些安全感。 

v2_ef0762905d0d499a98a0c008569b111b_img_000

这个职业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陪诊涉及到门诊和住院各个环节,首先你得对医院各种事项和流程非常熟悉;代问诊和跑腿的很多业务,是需要帮助客户与医生或相关业务科室充分沟通,所以你得有耐心和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另外,就医毕竟不是小事,还需要有处理突发状况和风险评估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人要靠谱、有责任心。

这份工作的收入其实算不上理想,在武汉,陪诊收费标准一般是199元半天、299元一天,订单多的时候,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但除去房租、交通、吃饭等固定成本支出,剩下的就不多了。订单不多的时候,入不敷出也是很常见的。 

现在,外界对这个行业质疑的声音挺多的,有些人觉得我们这行其实就是黄牛或者医托。行业火了之后,不排除其中确实有浑水摸鱼的人,但我想说,我们陪诊员真的不是黄牛,我们只是通过贩卖自己的时间、体力和经验,来获得相应的报酬。

有时候,患者让我帮忙推荐医院和医生,就算我确实熟悉,也不会随便给人推荐,一方面是担心好心办坏事,另一方面也怕无意中真成了“医托”。 

我觉得这个职业是很有必要存在的,只是现在还没有相关的行业制度和规范,也没有非常正式、专业的机构和平台,很多时候交易只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我也希望大众能多了解这个行业,也能具备一些基本的辨别能力,不要“病急乱投医”。你看到的那些在医院拍摄的、文案非常感人的视频,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有经验的“陪诊员”。 

月收入不到两千,不影响我看好这个职业  

李老师 成都 35岁 | 从业1个月

今年年初,我开始了解陪诊师这个职业,判断市场前景巨大,3月底,进入一家成都公司进行专业学习,开启了陪诊师之路。 

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公司可教的知识特别少。我自己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慢慢建立了知识框架;一有空余时间就到医院踩点,特别是成都本地的重点医院;有不懂之处,就向有经验的陪诊师请教。 

更多的经验还得在实战中总结,于是,4月,我上岗了。 

成都陪诊师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半天200元、全天400元。整个4月加上5月上旬,除去代问诊、代取药、预约检查等其他服务项目,我真正陪诊的客户累计有十多位,但4月收入只有一两千元。

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前期客源少、收入低。我虽然是专职在做陪诊师,也有公司背景,但获客还是要靠自己。我有心理准备,需要熬过艰难的积累期,所以同时也做着其他工作,增加一些收入。 

陪诊师门槛不高,但想做一名优秀的陪诊师非常不容易,服务能力、专业能力都得过关。 

v2_97c87110561b4be2bbbf1e4b51cabfad_img_000

做这一行,首先要有责任心、包容心、爱心,负责任的陪诊师所做的工作,往往超过了“陪诊”的范畴。

比如,我曾经陪一个女孩去做胃镜,她心理压力很大,我当天早早赶到医院,提前了解整个流程,等她到了以后,当面疏导她的情绪;陪一位阿姨问诊后,我送她回家,阿姨晕车,我就陪她坐地铁,全程照顾,把她安全送到家。 

这个职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比如,起码要知道哪些检查之前、哪些手术之后饮食的注意事项。 

入行的这一多月里,有成就感也有困扰。我每天都会遇到彷徨无助的人,许多老人不会操作手机,连医院的门都进不来,好不容易进来了,不会预约,不了解就诊流程,不夸张地说,每个环节都需要帮助。我的困扰,主要来自外界对这个职业的误解,一些人认为陪诊师就是升级版的黄牛,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陪诊师和黄牛有本质区别。

这些见闻,都更加坚定了我从事陪诊师的想法,也提醒着我,要带着更多责任心去工作。 

我对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有信心,除了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还因为寻求陪诊的人群其实很广泛,比如独自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做无痛胃镜、腿脚受伤就医等情况下,也需要陪诊。 

近几个月,盯上陪诊师的机构也浮出水面了。据我观察,许多机构并没有实战经验,连老师自己都没做过陪诊,就开始收费培训,其实完全是“割韭菜”的套路。我想提醒打算入行的人,一定要慎重选择培训机构。 

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作者:吴娇颖 苏琦 金玙璠,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