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踢走京东方了吗?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5-10/doc-imcwiwst6623748.shtml?cre=tianyi&mod=pctech&loc=10&r=0&rfunc=85&tj=cxvertical_pc_tech&tr=1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苹果踢走京东方了吗?
2022-05-10 15:21: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字母榜 我有话说(174人参与)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 赵晋杰 刘星志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打入苹果iPhone供应链不满两年,京东方就要被踢出局了?
近日,据韩国媒体The Elec报道,今年2月以来京东方几乎没再生产iPhone的OLED面板。有消息人士向The Elec透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京东方改变了OLED面板的设计标准,导致良品率达不到苹果要求,因此被苹果暂停供货。
国内部分媒体在跟进报道中,将其进一步解读为京东方被踢出了苹果供应链(以下简称“果链”)。
针对相关传闻,字母榜向京东方求证,暂未获得对方回应。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则告诉字母榜,经过其本人向京东方高层核实,韩媒的报道“实际上是海外的竞争对手在造谣,”对于苹果和京东方这样的大公司来说,项目推进流程中必然有着严密的协议规定,“签订好的技术规格是不会随意改变的。”孙燕飚说道。
字母榜接触到的多位行业人士也对京东方断供苹果iPhone传闻持怀疑态度。产业经济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认为,作为三星、LG Display之后新进加入苹果iPhone供应链的企业,“(京东方)相当于动了别人的奶酪,从这一点上看,也不排除竞争对手有意放大京东方和苹果合作上的一些问题。”
从技术本身来说,京东方的OLED屏幕已经被市场多方验证,最新的应用案例是华为新一代折叠屏Mate Xs 2,其外折屏幕方案供货商正是京东方。“(京东方)技术实力是没有问题的,和一些重要客户在具体合作细节方面,有一些磨合是很正常的。”丁少将分析指出,供应链企业和品牌客户之间,在产品研发上本身就有很多合作,其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定制化研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技术的磨合或者改进,“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任何一个产品技术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是任何企业都可以用的通用性方案,所以我觉得外界不需要过度解读这一传闻。”

类似京东方这样最先被媒体爆出踢出“果链”的经历,此前从未在苹果身上出现过。这是因为苹果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非常保密,外界基本获取不到具体信息,“不管合作是顺畅,还是出现了问题,苹果都不会主动公开评价。”这也是让如丁少将这类行业人士对韩媒报道存疑的另一原因。
苹果对供应链的管控严格到什么程度?最近的例子发生在苹果造车项目上。2021年1月,针对起亚有望代工苹果汽车的传闻,现代汽车高管对外表示与苹果公司的谈判还在早期阶段。
彭博随后报道指出,苹果因不满现代汽车对外泄露风声,从而导致外界对Apple Car大肆报导,而选择终止合作。
在供应商的报告中保密苹果的名字已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华尔街日报》曾在2014年报道过一家因提及苹果名字而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真实案例。
当时,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蓝宝石屏幕保护膜的GT Advanced Technologies不小心提到了苹果的名字,并因提供与客户的保密协议细节而收到了苹果的起诉。苹果要求GT Advanced Technologies须为每次违反保密规定支付5000万美元罚款,当时未披露罚款总金额。诉讼结束后,这家公司也被苹果拉入了黑名单。
京东方被传闻踢出“果链”的另一面,则是其与苹果日益紧密的捆绑。4月份,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透露消息,京东方已与苹果就iPhone 14签署了供应协议,并将于6月开始供应OLED面板,预计供应量将达到5000万片,约占iPhone 14显示屏供应量的25%。
孙燕飚更是向字母榜独家爆料,称苹果即将发布的折叠屏手机所采用的柔性OLED面板,京东方同样是供货商之一。
A
2017年,京东方被列入苹果供应商名单,并合作至今。
从iPad、MacBook到Apple Watch,京东方一步步扩大与苹果产品线的合作阵容,直到2020年,京东方终于登上了苹果核心产品iPhone的供应商名单,成为国内首家打入苹果iPhone供应链的OLED面板厂商。
在追逐苹果期间,随着日韩企业逐渐退出LCD面板行业,向OLED等更先进领域转型,京东方LCD业务开始稳坐全球头把交椅。
据调研机构Omdia数据报告,自2018年起,京东方就一直占据全球电视面板出货第一的位置,当年京东方以18.4%的出货量第一次超过LG Display(18.3%),到2020年,又在出货面积份额上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在出货量及出货面积上的双第一。
以电视面板出货面积份额为例,2018年全球前三名是LG Display(21.6%)、三星(17.1%)、京东方(15.5%),及至2021面,前三名变成了京东方(24%)、华星光电(18.2%)、LG Display(12.3%),三星只剩下3%份额,跌落至第九。
2017年在iPhone X上首次运用OLED屏幕后,三星一度是苹果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商,但这显然不符合苹果供应链的法则。之后,苹果开始有意引进更多OLED供应商,LG Display、京东方渐次加入。

同一零件多家生产是苹果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常用套路。一方面,一家厂商货源出现问题,其他家可以及时补充,提升了苹果供应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苹果公司严格控制供应商的生产设备,供应商的生产线需单独供给苹果使用,为了防止被踢出果链,供应商之间会相互竞争,从而使苹果拥有充分的谈判空间。
这也是如The Elec等媒体分析中认为即使被暂停生产,京东方也不会被苹果从OLED面板供应商中移除的原因之一,因为保留京东方作为供应商,便于苹果对同为面板供应商的三星和LG Display压价。
有了苹果技术认证,京东方在OLED市场进展迅速。到2021年,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6.68亿片出货量中,京东方占比9%,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三星的72%,但高于LG Display的7%。
京东方的迅猛增长显然正在挤压LG Display的生存空间,尤其在当前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亿台,同比下降 11%,迎来持续下跌。
作为创新品类的折叠屏,成为智能手机行业近两年为数不多的逆势增长点。Omdia数据统计,到2021年末,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了1150万台,仅2021年出货量就有900万台,实现了309%的年同比增长。
Omdia预测,到2026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有望达到6100万台,占智能手机市场总量的3.6%。
各家手机厂商纷纷盯上了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前景。截至4月底,包括三星、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的近20款折叠屏手机均已进入市场,只剩下苹果这个大玩家还未入局。
今年1月份,媒体爆料称,苹果内部已经测试了多款可折叠iPhone原型机,首款折叠屏手机最快会在2023年发布。
据孙燕飚向字母榜透露,京东方柔性OLED屏幕将首批搭载于苹果即将发布的折叠屏产品中。
对于客户结构相对单一,严重依赖苹果的LG Display来说,其与京东方对苹果订单的抢夺无疑变得更为激烈。
据Omdia预测,2022年三星的OLED市场份额将下滑至65%,京东方的OLED市场份额将首次超过10%,继续拉大与LG Display的差距。两年前,LG Display的OLED市场份额还是12.3%,稳压京东方的8.7%,位列全球第二。
B
一则传闻之所以能引发外界的过度解读,部分原因也在于京东方在OLED方面,无论从市占率、产线数量还是技术成熟度上,与三星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相比OLED营收占比超七成的三星,京东方的OLED业务仍未盈利,2021年其LCD面板销售量是AMOLED的九倍有余。
且作为后起之秀,由于技术差距,京东方未来可能要承受三星、LG Display产线折旧后的压价。
被列入iPhone供应链名单后的同年11月,就有消息传出京东方未通过苹果iPhone 12系列的OLED面板检测。不过,界面新闻的随后报道粉碎了这一传闻,表示京东方在12月已开始向苹果供应iPhone 12的OLED屏幕面板。
引发外界担忧的另一重困境是,京东方核心业务LCD面板市场价格开始回落。Witsview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LCD面板均价下调了超三成,部分尺寸面板价格甚至出现腰斩。
受此影响,京东方2022年Q1营收、净利润均出现放缓态势,股价也持续下滑。据京东方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其一季度营收504.76亿元,调整后同比增长0.4%;归母净利润43.89亿元,调整后同比减少16.57%。多家券商预测,2022年京东方的净利润会出现下滑,营收也将面临个位数百分比的同比增长,这一趋势至少要持续到2024年。
此时被曝踢出“果链”,无疑给京东方未来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毕竟,在京东方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并在OLED行业进一步缩短与三星等头部的差距中,来自苹果的品牌背书和全球订单,是京东方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推力。
过去十年,不少中国企业因加入“果链”走上发展快车道,譬如2015年加入“果链”的面板制造商蓝思科技,苹果一度为其贡献过半营收。

由于苹果极高的出货量以及对供应商的严苛标准,入围“果链”意味着大笔订单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与高端绑定的苹果符号,在供应链领域也是一块金字招牌。
背靠苹果,过去十年间,从机身、面板、镜头,到最后的组装环节,国内一众供应链厂商迅速成长。据统计,2011年以来,国内苹果产业链整体营收复合年均增速为35%左右,归母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速为20%左右,甚至超过了苹果公司自己的增速。
苹果作为“头雁”,激发了国内供应商的“雁群活力”,此后这些供应商也为国产品牌崛起贡献了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果链”高速增长的背后是30%的超高淘汰率,据央视报道,2021年有34家企业被“踢出”苹果供应商的行列,企业业绩随之暴跌。
最近的例子是欧菲光。因被移出果链名单,欧菲光在2020年度净利润由盈转亏达18.5亿元,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25亿元,其市值从超800亿元跌至不足200亿元。
C
除了超高淘汰率,国内企业还不得不面临苹果供应链的新一轮全球调整。
在苹果2022年第二财季财报电话会上,苹果CEO库克提到供应链问题给苹果造成的影响将达40-80亿美元。造成供应链紧张的两大原因中,其一是老生常谈的全行业芯片短缺,其二则是疫情造成的破坏。库克表示,造成苹果供应紧张的最主要因素是来自上海地区的供应链,40-80亿美元的波动区间,正是基于目前工厂不同程度复工情况预估而出。
虽然库克表示上海复工进展让苹果“有理由保持乐观”,但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苹果正在考虑将产能进一步分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风险。据《印度经济时报》4月11日报道,苹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开始在富士康印度工厂生产iPhone 13。
2022年第一季度,苹果位于印度的代工厂生产了用于在该国销售的近100万部iPhone,出货量增长了50%。

据印度新闻社IANS通过《商业内幕》报道,产能增长50%是在“印度制造”激励措施下产生的,印度当地给予了这部分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的税收优惠。
相关影响传导至利润更微薄的国内供应商一端,它们显然比苹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实际上,近年来不少“果链”企业开始了多元化经营,以尽量减轻“苹果依赖症”。
部分厂商将目光投向了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据央视报道,2021年,华为已经成为“果链”企业蓝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户。此外,“华米OV”四家主要国内手机厂商也是京东方的重要客户。
近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透露,华为手机供应将在今年得到极大改善,这对于不少同是苹果、华为两家公司的国内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不少“果链”企业开始在手机行业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歌尔股份选择切入VR、AR业务,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确立了自身在VR声学设计、光学镜片设计的领先地位,目前占据全球中高端头戴式显示设备70%的市场。
新能源汽车也成为“果链”企业摆脱苹果依赖症的另一个选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果链”企业在手机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技术上的积累,这是它们转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优势。
消费电子行业链条上,苹果仍是许多厂商的重要客户,但苹果与国内“果链”企业的蜜月期正走向终结,十年前跻身“果链”获得天量发展红利的场景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仍留在“果链”的供应商来说,如何榨干苹果订单的剩余价值以赶超竞争对手,并通过多元化经营摆脱“苹果依赖症”,是这些企业未来发展中不得不直面的一大课题。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