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榜样的力量——给程序员的创业故事和方法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kalasearch.cn/blog/story-of-indiehacker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榜样的力量——给程序员的创业故事和方法论

发布于 2020年07月09日 | 上次编辑:2020年07月19日

我自己是个码农,所以我在很多程序员群里潜着水。

写代码的我(假的)
写代码的我(假的)

平时感觉大家讨论想法、产品的时候都极度热烈,但很多时候到最后结论就是:空有屠龙技,并不知道做什么。于是我想写一系列文章,介绍一下这些年工作、创业以来,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国内外的一些公司和他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我想从我自己的理解,讲一些方法论,比如说

  1. 为什么这个产品成功了,商业逻辑是啥
  2. 这个产品的应用场景在哪里?为啥能收上钱?
  3. 这个产品每年挣多少钱?营销花多少钱?前期投入又多少?
  4. 最开始冷启动咋整的?
  5. 产品的留存怎么样,是不是个长线生意?
  6. 等等...

这些我要讲的产品里几乎我问每个程序员朋友,都极少有人听过。因为它们并不像做一个滴滴打车、美团外卖那样宏大所以自然媒体报得少。但它们有自己在世界上的独特位置。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个产品

  • 年收一百多万美元,一个人团队的 Chrome 插件
  • 年收一千八百多万美元的邮件追踪系统
  • 年入五十万给人定时发微博(推)的工具
  • 非营利但年入 300 多万美元的开源博客系统

不少这样的产品都是几个人的小团队,而流水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美元一年。因此,我想要写一个系列的文章,介绍别人都在做什么,给一些同样想自己搞点事情的程序员同伴们。

  • 也许你有个点子,下了班在家吭哧自己搞点啥
  • 也许你点子都还没有,还在琢磨搞点啥

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我想写的这个系列,就是你想读的。这个系列的文章会发在这里和我的公众号上,公众号是 HiXieke。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姑且把这个系列叫他山之石系列吧。

但写文章真的很累,因此如果你们想看,请务必留言回答告诉我。这篇文章如果反响太弱的话(比如少于10个回复),那我真会失去动力写下去了,所以想看的话还请务必告诉我呀!

为什么想写这个系列

前面提了几百万美元一年,但我并不是说你读了我的文章就有明晰的道路可以一年入账几百万美元了,毕竟我自己做的一个项目营利一个月就30多万人民币(而且停掉了,如果你对我的创业故事感兴趣的话,以后听我讲)。

同时,创业的经历让我自己有很多 VC 朋友。我并不觉得让 VC 来创业就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即使他们能讲很多故事。因此请不要理解错 —— 就算你通读了我写的故事,完全跟着我写的故事的流程走,也许可以增大你做成的概率,但不可能有任何保证就会有金蛋砸到你,请放平心态。实在放不平心态的话,我建议你把这当故事读,不要当红宝书。

但至少,我想把这些参考系标出来,让同样蠢蠢欲动做点什么的同学们也知道:哦,原来我们“码农”也有这样的力量。

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

  1. 给大家讲述一些平常极少听到的,但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确存在的产品、商业行为。也许听到你会想:这 TM 还能卖钱?还这么多?
  2. 如果你想尝试,也做做这些产品,只要你会写程序,就有可能自己或者拉几个小伙伴可以做出来(排除 Tesla,SpaceX 之类的硬科技)
  3. 这些产品都不需要前期大量的资本投入,我会避开任何需要前期资本投入的故事讲。你需要的,只有一台能上网的笔记本(也许你还至少得有个几千块人民币的积蓄吧,但我假设能读到我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没问题?)
  4. 所有的故事有可操作性,可模仿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重复性。任何太需要运气的 (比如 Dollar Shaving Club 之类的故事)我就不讲了
  5. 如果有国内外的差异,我会结合我的理解说一下同样的事情放在国内,情况可能有什么变化

以下是第一篇文章,也先提前预告一下下一篇文章《一个年入 756 万的Chrome插件》,会放在我的公众号(HiXieke)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他山之石

不可能的 4 分钟

1954 年 5 月 6 日,本来是牛津大学平常的一天。

但这一天,牛津田径场上,却发生了一件不太平常的事情。

Roger Bannister(我们叫他罗杰好了),一位短跑选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4分钟内跑完了一迈(约 1.5 公里左右)。

这个成绩现在看起来不怎么令人惊讶,但是当时,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他之前,不管运动员们怎么努力,都从来没有 4 分钟内完成过一迈。

甚至有著名的运动医学教授、著名的权威下了定论 —— 由于人类生理构造的原因,4 分钟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从 1886 年开始,人类就有记载地开始地尝试跑进 4 分钟。但徒劳,几十年无果。

神奇的是罗杰做到了。更神奇的是,在他跑进之后 46 天内,另一名运动员也跑进了!一年内,另外 3 名运动员,也跑进了这个曾被断言为不可能的范围内。

那么你肯定要问了,讲这些,和程序员创业有个毛线关系?

这其实有着莫大的关系。之所以在罗杰之前那么多尝试都没有一次成功,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运动员们缺少一个榜样。也许在纽约的某个田径场上,也许在大阪的校园里,有一位天才的运动员。这个运动员本来完全有可能跑出来 4 分钟的,但结果被这些权威的定论吓住了。

而罗杰一旦跑进了 4 分钟,结果一下子,大家跃跃欲试。试的人多了,能跑进去的人也就被涮出来了。

多看看别人的故事 也许咱也行

创业、做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

试想一下,哪个村里不是先有了第一个”万元户“,才有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万元户“?同样的,你在滴滴的,在美团的和在字节的同学拿到了股票和期权,走上了人生巅峰,甚至 28 岁就可以去日本退休的时候,你是不是才意思到,”哦,原来这也是有可能的“?

(我的读者们可能很多都还年轻,但作为长者我要提醒下你们,十年前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同学拿到最好的 offer,就是十来万一年在百度当码农了。现在回过头去看字节给的 offer,是不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身边的榜样越多,例子越多,你的心理设限就越来越小,至少边上有人能做到了,如果他们可以,你又不比他们笨。至少不是造火箭那么难对不对?成事肯定需要运气,但榜样在那,你至少知道有了个可能性。

创业或者做项目也是一样,如果你边上的小伙伴做着副业、写着程序,在工作外一年挣了个几万几十万,至少你也会感觉这不是个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在能力范围内的。但如果你边上一个这样的小伙伴都没有,天天都忙着搬砖了,那么可能你的心思也就全是:怎么样搬砖可以搬更快了。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或者商业史上,厉害的人都是扎堆出现的。祭出 PayPal 黑帮:

Paypal黑帮
Paypal黑帮

一来是人以类聚,厉害的人自然互相聚在一起。二来是他们互相着对方,一想,哦原来这事这么办是有这么大可能性的,我也试试吧。试得多了,自然就有快马能跑出来。

悲剧的是,国内创业圈基本被两个信息源覆盖。一个是 36Kr 的报道,另一个是被投公司的公关稿。

前者的报道都在关注美团又怎么啦,特斯拉又怎么啦,离我们真的很远。后者就更不用说了。

而如果你是一个独立的开发者,自己在做一些有意思的小项目挣钱或者不挣钱的,几乎都是扔在海里蹦不出个声响。因此,在前期我的故事会比较多集中在国外的故事,主要是因为国外的报道相对分散,因此时不时会看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在做一些特别的产品或事情。

程序员的巨大优势

要卖出产品,获得报酬,你需要考虑两个事情。

第一,你得有一个好产品。

第二,你得有一个分发渠道把你的好产品递到消费者的手中。

而在1970 - 2000 年这个区间内出生的程序员,可能赶上了最幸运的一班车。

原因是,作为程序员的你,生产资料这个重要的要素几乎已经零成本了。你过去的经验和你的笔记本就是你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而如果你过去的经验不足,现在网上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教程,我不太相信用心还学不会。

而如果你开发的是数字产品:App 也好,软件也好,甚至是你录个课程到 B 站去卖,边际成本都是零。也就是说,只要你做出来了,再把它复制一亿份,分发的成本都是零。

试想,如果你学的是工业设计,现在卖的是杯子,那就没这么好的事情了。首先你要把杯子生产出来,前期就有固定投入。你总得联系个厂子吧,你总得把这些杯子的原料买了吧?然后再是分发这些杯子的成本。每一个杯子送到消费者手里,都需要顺丰过一道手。同时还不是即时的,到你的买家满意了点了确认收货,淘宝还要扣几天帐期。

因此,我真心觉得,这个时代是程序员的最好时代。

但有时候我为一些想要开奶茶店的程序员感到惋惜(虽然我自己也不是没有过)—— 我们掌握着这个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技能,我们熟悉一个分发渠道(互联网)可以把你的 app、课程甚至视频零成本分发到全世界,你可以在大理的一个山脚触及全世界 30 亿潜在用户,但你想的却是如何在街角用重资产(店租、请人)来服务每天路过的 2000 个人。

因此,在我的他山之石系列中,我会写一些北达科他州(你就想象成美国的贵州吧)、印度一个小山村、新加坡之类大大小小你甚至都意想不到的地方的某个程序员,靠着一个小团队的产品,开心地编着码挣着钱。

我写的这些故事,有一些是我从朋友那听过来的,很多是在各种播客、博客或者 Twitter 之类的地方看来的。但我会确保每个故事我都做好详尽的研究(research),每个故事可圈可点可查,而不是我一拍脑门写的小说。我会确保我把所有我听到、读到的来源也附在文章中,而且这些文章可能会不定时更新。

如果想要关注这个系列,最好的地方是我的博客 或者是我的公众号,二维码附在下面方便你扫码关注。如果你感觉我写得靠谱,请关注公众号并把文章转给你的好基友/好基妹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先这样,我们下篇文章见(《一个年入 756 万的Chrome插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