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近期的读书思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70876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近期的读书思考

产品运营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1、有时候「信心指数」也是收益

信心指数是很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为未来活着。所以啥叫信心指数?满足三点:1、能看到;2、能理解;3、我也行。

说个场景,老韩最近开始在菜市场卖菜,天天围着好多人买,每天都能把货卖光光。对门张姐看到我这情况,心里琢磨:老韩不就是早上六点去进货,上午回来卖,下午回家睡觉嘛,这也挺赚钱的啊,老娘也行!

这个场景就符合上述三点,所以对门张姐对卖菜是具备不低的信心指数的,咱先不管她有没有这个本事,能不能赚到钱,至少她很有可能去尝试,而且像她这么想的可不是个别人。

「真能赚到钱」和「有希望赚到钱」本质是两回事,但有时候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啥时候发挥的作用一样?再说个场景就明白了。

在短视频平台上「真能赚到钱」的创作者或MCN机构绝对是极少数,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扑上去,原因就是「有希望赚到钱」,这些人都是对门张姐的角色,都认为是老娘也行!

对于平台来说,真的不需要让大部分作者赚到钱,这也是不可能的。任何的国家、社会阶层、社区,都是头部角色获得大部分资源,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平台要做的就是模式跑通,让大家知道你跑通了,给希望就好。

2、对中国社会的认知,来自乡土

大概十几年前我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使能在线上观看的文档或电影,网民也有很强烈的下载需求,所以当时迅雷等下载软件特别火。

直到现在也是一样,比如我在微信公众号上,把一个PPT的全部内容(包括截图和文字注释)都发出来,免费给大家看,但还是会有人问:PPT在哪能下载?

再举个案例,从后台看我公众号的文章,收藏的数量不比转发的少。微博也是一样,微博收藏功能有点深,大家是通过转发来实现收藏的效果,比如Mark一下。那么收藏和转发的区别在哪呢?

上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用户有利己的心理需求,希望把一个PPT、小电影据为己有,保存起来,而不仅是满足可观看的需求。

把好文章收藏起来,也是方便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阅读,且不想让别人看到这个好货。

因为这个利己的心态,做出的这些事不是啥新鲜的概念,但为啥要这么利己,这么自私呢?引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能从社会学的一方面论证。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表达的核心认知。简单说,就是中国人核心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是波纹型的,就像扔一颗小石子在水里,看到的一圈圈波纹。

波纹里,最中间的就是自己,一圈圈的波纹是自己在社会里的关系,所以这个结构就是以个人为中心。波纹的大小,就是个人社会势力的大小。

石子大,波纹就大,说明这个人社会势力大。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家大观园,住着各种亲戚,一旦出了事又树倒猢狲散。这样的例子,估计大家身边也有很多。

以个人为中心就带来了自私的视角。对于国人来说,国家比全人类重要,省市比国家重要,小家比省市重要,自己最重要。为了我自己,可以牺牲家人的利益。

都说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这是肯定的。但欺负到什么程度才会激发国人?欺负到国家,其实大多数人还能忍,或者打打嘴炮,但要是欺负到自己家人,欺负到我自己了,那你可就麻烦了。这点就不展开说了,大家自己理解。

那西方国家和我们有啥区别呢?是「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是「波纹型」和「散点型」的区别。

西方人的「团体格局」,是社会结构带来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这里没有谁好谁不好的意思。

西方人视角,团体是重要性是超过个人的,在信仰上大家都是神的孩子,是平等了,而且神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平等的。所以虽是个体存在,但这些个体更容易自由组合为整体,更强调整体存在。

上面的概念扯得太大了,但背后的逻辑是为什么国人有利己的需求,我找了个方向来论证。

3、就这十年,大雅要学着走向大俗

看完十三邀专访罗翔这期,感触太深,作为一个从精英群体中掉落在大众视野的网红,他看问题是非常清晰的。我把延伸感受记录下来,可能会扯得比较远。

大俗大雅之间的联通是最难的。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挣的是他们的钱,即使再精英的人群,也有老百姓的一面。所以,「雅」现在已经不再是值得吹牛逼的能力了,毕竟电视都没人看了,电视台也都不行了。

现在最牛逼的,是怎么能带着之前的雅,转身一变混入大众群体中,跟着俗起来。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名和利的收益都在大众平台,这几个短视频平台已经是几亿人都在看了。

罗翔是从大雅走到大俗的代表之一,眼球经济肯定会给他带来收益。他要为此牺牲的就是之前精英群体的那股骄傲劲儿,这对于这个阶层的人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感受,这也是落入大俗必须要付出的成本。

采访中他提到了自己走上了这个舞台,手里也拿到了剧本,虽然是短暂的,但也得演下去。说到这,能感觉出他真的是活明白的。我相信他为了大俗是可以做妥协,从而能获得更多收益,同时也可以兼顾自己大雅的本职,直到他剧本结束。

《未来简史》也提到过一种观点,就是人这一生注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出生后就会签下的「契约」,只是人们相信自己这一辈子是有意义的,给自己了一个剧本。但能明白自己是拿着这个剧本,并且接受和坦然的演下去,这是明白人。

我之前也会觉得专业是牛逼的,是与非专业划清界限的,是要拿着鼻孔看他们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把这个世界拉平了。老百姓可以拿自己的手指投票,而不是报纸杂志电视台给什么看什么,所以专业不专业不重要,能不能被理解被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以什么视角什么人设呈现,才是最重要的。

4、人类社会的话语权向来是精英群体的

为啥说读书和写字很重要呢,从某个角度说,国家、公司、集体的话语权就在读书多和会写字的人手里。这是《未来简史》的读书笔记,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文字对人类的影响不只在记录层面,而在于可以帮助人类记录和描述故事。首先我们是需要故事的,比如你回到古埃及,可以用现代的飞机大炮干掉法老,但建造这些武器是需要人力的,肯定不能靠物理公式去驱动古埃及百姓。

其次在记录描述故事的时候,就会有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写什么和不写什么。选取书中的一句话: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这句话太经典了。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写什么和不写什么,带来的危害是信息壁垒,写出来的文字和事实很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常见的情况是官僚作风,为了欺上瞒下,保护自己的利益,写下并非是很客观的文字记录。带来的好处是有用信息的沉淀,做延续性的研究,以及指导后续趋利避害(为什么说项目复盘很重要)。

文字记录还让人类有了衡量对错的标准,《圣经》们就是衡量全人类对错的准则吗?考试分数就是衡量所有学生能力强弱的标准吗?肯定不是的,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放在时代背景之下来看,这种衡量标准是不是利大于弊。比如在追求产量还是社会和谐,背景和目标不同,选择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重点来了,既然文字这么重要,记录描述故事的过程也会带来这么多不同结果,那么谁来记录描述故事,具体实操是谁,谁有这个权利去做,是关键点。

文字记录,这个事本身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有能力完成的。需要接受过不错的教育,并且因为受到教育而找到有权利做文字记录的工作。这是个转化漏斗,也就是说都是受过教育的人在做描述故事的事情,这部分人就有趋同性特征,可以看做是同一个群体。同一个群体的视角相对局限,利益和价值观也单一,是无法代表其他群体的。

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这部分受过不错教育的群体,本身就是读着《圣经》们(泛指前人积累的知识体系)长大的,就会更加信奉和推崇传统知识体系,也就会更排斥这个体系之外的人和观点。如果这部分人有了话语权,只能代表这个体系内的人的利益,也就有可能伤害体系外的人,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古到今,人类世界都是被受过不错教育的人、被读书人、被写字的人在统治,这就是读书写字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也是一样的,怎么去用笔记录或讲述一个项目,怎么去做好事前分析和事后复盘,都是在行使「统治阶级的话语权」。这权利或大或小,能力强收益就大,反之就小。

和小朋友过家家一样,大到人类社会,小到自己公司,都存在谁说了算的问题。谁说了算,就要用谁的游戏规则。

5、越专业的人越不会说人话,这才是最讨厌的

白岩松的《白说》里讲了个故事,觉得特别牛逼特别有感触,记录下来。主题是学会讲一个好故事,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教的是用五个W讲清楚一件事,what、when、who、where、why。这个当时的金科玉律,在当下正在被颠覆。

举例,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奥委会严查兴奋剂,卡掉了一批著名运动员。针对这个事,央视出了条传统报道的消息:今天下午X点,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召开的XX会议上强调,宁可牺牲成绩,也要一次干干净净的奥运会。

同样是讲这件事,澳大利亚电视台是这样报道的。画面里一个运动员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报道说:中国的运动员XXX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参加悉尼奥运会,而是要回到他的老家。

卧槽,我觉得这个讲述方式太牛逼了!

对比上面两个表达方式,第一种的五个W都是全的,但让人毫无兴趣去阅读或聆听,枯燥至极,负面效果就是大家会忽略这条信息,那写给谁看呢,没意义了。

第二种表达,看似特简单,也不够专业,但一下子就抓住你了。那种感觉像是一个熟人坐在你面前给你娓娓道来的讲故事,而这句话只是开头。

前者更强调权威专业,后者更强调人的感受。我们写东西也是一样的,不能为了专业而专业,拼凑一堆专业词汇,看似厉害了,但读者都会跳过不看,那你写这玩意是逗自己呢?所以这个就是讲故事的能力,站在听者的视角去讲述,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是同样的道理,这才是对的方式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