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d/431160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编辑导语:颜色对于一些产品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蓝色我们会想到饿了么,黄色会想到美团,橙色会想到淘宝,色彩也作为产品的一个代表颜色;本文作者分享了色彩这门学问的一些思考与判断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家餐厅销量一直不太好,老板究其原因也没有查明白到底是为啥,明明选址在闹市区,价格也很实惠,就是卖不出去;后来老板请了个 “大师” 帮忙一探究竟,大师说你家盘子颜色不行,换成橙色保准牛X;老板立马认购了一批橙色盘子,从那以后以后这家餐厅火爆了,王境泽都觉着他家的饭香的不行…
听完这个故事,自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把橙色和食欲划了等号,这个烙印直到我从业前几年还一直这么觉着;同时间段,在9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色彩这门学问的细致输入,了解到了各种颜色对应的含义与情绪:
这种色彩与情绪的映射关系在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 无法磨灭,直到有那么一场面试或者汇报,面试官/老板问我,“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颜色作为品牌色呢?”
面对着一手塑造出来的社交应用,我解释到:“因为红色代表着热闹,这个颜色会赋予这款产品热闹的氛围”;坦诚的讲,这个解释自信但空洞,颜色本身并无好坏和指向,只看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讲究场景就别轻易定性。
这也侧面反映出来惯性思维的不断吞噬着你我的思路,过往的“经验”可以让人习以为常,也可以让人尴尬不已,取决于是否洞察的到。
如果抛弃惯性思维,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款产品的主色呢?
一、基于行业与场景确认色相
说实话选取一个颜色作为品牌色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来说行业里一定存在一种主流颜色,像旅游行业的携程/去哪儿和途牛,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行业通常是喜庆的大红大橙。
显而易见基于这个逻辑下,有3个做法,一条路是顺势而为,一条是逆向而去,还有一条是另辟蹊径。
这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需要结合整个业务的方向去判断;在旅游行业里马蜂窝选择了逆向而去,在直播行业里抖音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通过抖音和马蜂窝的例子,也许你会发现,黑色未必死气沉沉,ta也可以色彩斑斓;黄色未必只象征尊贵,ta也可以代表青春和希望;颜色没有偏向,只看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主色的选择更需要贴合业务战略的发展,也更多的偏向于主观;给业务提供思路和方向,判断不好业务方向的时候,多提供思路帮助其更好的匹配颜色。
二、根据色相找到唯一ID
以往的面试里,我这种好事的面试官就特别喜欢问侯选人一个问题:“一个色相里有那么多色号,为什么你定了这个色号作为品牌色?”大部分候选人乍一听都是面露难色,心里大概想着这人是个傻X吧,能问这种问题,哈哈哈哈哈哈。
废话不多说,我来简单分享下我的方法:
1)以黑白两色(#000000-#FFFFFF)作为起始点设置10个梯度,然后把第一个模块定义的色相扔进去,只需要调整HSB中的H就可以,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你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色彩序列:
2)基于序列主观调整下颜色,确定主色的同时确保其在黑白2种背景上对比度大于4.5:1(wcag色彩可用性标准),理论上来讲梯度中间是最合适的,饱和和亮度足够就可以。
色彩可用性测试工具
三、颜色体系确定辅助色系
当你准备好了以上所有工作,最后一步就是拓展色系了;这里采用负能量补给站小商店的品牌色“叛逆橙” #FF774A(H15 S71 B100)作为主色并结合下google的方法开始拓展色系。
首先:确认同色系辅助色:我们将主色的色相加减 30° (谷歌是以10为梯度,但色相变化不大,为了效果我们以3倍作为最小单位)获得2个新颜色,即同色系辅助色。
其次:确认对比色辅助色,将主色的色相加上 180° 获得其互补色,即对比色系辅助色;为了和主色的类似色对应,取互补色的同类色(色相加减 15°)和类似色(色相加减 30°);从中选取需要的颜色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
根据色彩需求取同类色2和类似色1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这样,我们得到了主色和四个辅助色;同理你可以推理出无色彩倾向的中性色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最后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赋予每个颜色一个token(密钥),方便团队的配合和使用。
四、总结一下
随着工作经验/时长的不多增加,我们往往会对事物的存在习以为常,思维的惯性会困住我们追根溯源的想法;但需求和场景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方法也都针对的是通用场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你当下的处境;试着在熟悉的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突围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本文由 @负能量补给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