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赔上3800万,这笔对赌案轰动创投圈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i/2020-06-08/doc-iircuyvi738694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来源:投资界

作者:周佳丽

创投圈又见唏嘘一幕:创业者与投资人对簿公堂。

周末,一篇《 中国最惨创业者,被投资人赶出公司后还要赔3800万,他自找的? 》(简称《中国最惨创业者》)在创投圈引发热议。该文作者郭建详细阐述了自己从开始创业、被合伙人联合投资人踢出局,以及后来因对赌协议失败背上的3800万元债务的经历。

纵观郭建的遭遇,当年签下的对赌协议似乎成为了最致命的问题。对此,有FA人士在朋友圈评论说:“我一直跟创业者说,早期不对赌,九死一生的概率还加杠杆,愿赌服输的滋味不好受。”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也给所有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尤其当下,对赌协议已经成为创投圈的一个标配,但一纸协议后果不容小觑。创业者,签还是不签?

“中国最惨创业者”事件始末

从《中国最惨创业者》一文来看,事件始于郭建引进前任领导于任远的50万元天使投资。2009年,郭建创业成立杭州雷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雷龙公司”),与于任远分别占股45%,剩下的10%给员工。

2014年4月,雷龙公司再一次引进外部资金。据郭建称,杭州科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为“杭州科发基金”)以1300万元占雷龙公司10%的股权,同时用1300万元收购郭建持有的2.5%、于任远7.5%的股权。最终,雷龙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更为郭建持股36.5%,于任远33%,杭州科发持股20%。

郭建在文中表示,杭州科发基金的负责人陈晓锋是公司合伙人于任远的同学,“两人关系颇深,对方意愿很足,大家熟人好办事肥水不流外人田。”

值得注意的是,郭建在文中披露了与杭州科发基金签署的对赌协议。协议承诺,如若2017年12月31日前雷龙公司未能上市,郭建和于任远需要回购杭州科发基金的股份;同时,杭州科发基金约定了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以及郭建和于任远的股份限售权。

一个月后,因不同意于任远切割大半员工去发展其独立业务,矛盾开始激化。郭建在文中这样描述了经过:于任远表示不光要公司的资源,还要切割一半的员工跟他走,杭州科发基金趁郭建出差空档,拿走了雷龙公司的公章,导致郭建难以做出经营决策,总经理职位有名无实。

直至2014年11月2日的董事会上,于任远和陈晓锋要求郭建辞去总经理职务,由于任远担任。郭建认为,由于对方掌握了公章以及绝对控股权,无可奈何只能辞去总经理。关于此前签署的对赌协议,陈晓锋口头告诉郭建,转让股份后对赌协议就与他无关的基础上。最终郭建同意以净资产的价格将股份全部转让给于任远。

3年后,郭建发现银行卡被冻结,房产也被查封。原来杭州科发基金在2018年年底,以雷龙公司未能在2017年年底完成上市而起诉要求郭建和于任远履行当时的对赌协议,按3830万元价格回购股权。

这单官司经历了一审、二审,杭州中院在2020年5月29日作出判决,创始人郭建输了官司,现在判决已经生效。他在文中说,拿到二审判决书令他心碎,将向浙江省高院提起再审。

伴随着《中国最惨创业者》一文刷屏,郭建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投资界联系到杭州科发基金,对方表示,文章内容不符合事实情况,目前法院那边已经下发判决书,后续公司会继续从法律层面跟进。同时,公司内部正在梳理6、7年来与郭建的相关内容,会逐条回复他所指出的一些问题,重要事实将会展现给大家。

郭建做错了什么?

郭建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最惨创业者”?

投资界第一时间联系到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邱琳,她认为,从《中国最惨创业者》一文来看,郭建的案例有三大问题值得创业者借鉴——股权架构、公司公章、对赌协议。

首先是创业者如何设计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从投前到投后,郭建基本上都没有设计好。”邱琳解释称,从《中国最惨创业者》一文可见,郭建设置的投前持股比例:45%、 45%和10%;投资人进入后的投后持股比例为36.5%、33%、20%和10.5%。我们知道,在一家公司的股权架构设置上,34%、51%和67%是重大的分界线。其中,34%是公司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51%是公司的相对控制权,67%是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也就是说,如果创始人想绝对的掌控公司,尤其是在创业的开始阶段,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触碰67%的这条线,“这是底线,没有67%的这条线,创始人就很有可能会丧失公司的控制权。”邱琳强调。

退一步讲,如果随着多轮投资人的引进,创始人在不断释放股权的情况下很难保住67%的持股比例,也应该考虑通过设置AB股的方式,保证自己在公司的持续控制权。

一言以蔽之,创业者不想出局,利益分配是表面的,公司控制权才是根本。

其次是过度夸张公章的重要性,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方式维权。不久前李国庆率大汉夺回当当网公章一事沸沸扬扬。在很多人眼里,公章似乎就代表着公司,控制了公章就等于控制了公司。

邱琳表示,拿到公章并不意味着取得公司的控制权。最高院在《九民纪要》中明确,“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主要审查签约人于盖章之时有无代表权或者代理权,从而根据代表或者代理的相关规则来确定合同的效力。”简言之,公章不是“玉玺”,法院是“看人而不是看章”。

第三是对赌协议本身,也是本次融资交易中最致命的问题。“很多创业者在签署对赌协议的时候,并不知道应该和谁赌和怎么赌。”邱琳解释,“对赌协议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股权性投融资协议时,为解决交易双方对目标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成本三大问题而设计的,包含了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以设置里程碑事件的方式,通过金钱补偿、股权补偿等手段对目标公司未来估值进行调整的协议。广义上的对赌还包括投资方以IPO、股权回购、并购等机制退出的动态交易协议。”

换言之,对赌是一个从估值、估值调整到退出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分阶段履行的动态协议。这个动态的履行过程意味着义务的承担主体亦会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估值调整的义务承担主体。投资人通常以高溢价进入目标公司,为了保证自己的选择货真价实对LP负责,投资人会设置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里程碑事件,当目标公司未能达成该里程碑事件,意味着投资人的估值出现了偏差,交易的对手方应以股权补偿或者现金补偿的方式向投资人承担“多退少补”义务。所以,承担现金补偿或者股权补偿的义务主体应该是交易的相对方,即对目标公司负有“货真价实”保证义务的实控人、创始人、控股股东。

第二,股权回购义务的承担主体。PE选择目标公司的核心目的往往是在公司发展壮大后以IPO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购等获得高溢价投资回报的方式退出,当目标公司无法达成该目标事件的时候,通常会启动回购条款,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回购义务主体是谁?

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均是补偿主体即回购主体。但对于时间跨度在3-5年,甚至更长的对赌交易而言,在对赌期间发生股权变动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不排除创始人出局,如本案,此时,从合同相对性的角度而言,在合同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签约主体当然要承担约定的合同义务。

但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赌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回购义务的主体应该是发生回购义务时,对公司有掌控力的实控人或者控股股东,至少是仍登记在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其次,如果在签约时没有妥善约定,在退出的时候,也应当以补充协议的方式为退出者约定明确的豁免权;最后,请以书面协议的方式解决回购义务豁免的致命问题,难以取得证明力的“口头承诺”只能是“空头支票”

然而,从《中国最惨创业者》一文来看,我们看到,对赌协议的补偿义务主体与回购义务主体完全没有做区分约定;在转让全部股份后,郭建自称是听信了对方的口头协议,“我们科发都书面同意你股份全部转让掉了,你都没有股份了,我们怎么会要求你回购凭什么要求你回购,不用如此麻烦……”。双方并未就此签署一份纸面协议,只有一张不具法律效力的“口头支票”。

给创业者敲响一个警钟:

对赌协议,签还是不签?

一纸对赌协议,一不小心就葬送全副身家,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也给所有创业者敲响了警钟。

如今,对赌协议已经成为创投圈的一个标配。这些年,邱琳律师接触了不少因对赌协议而产生纠纷的案子,她发现中国不少创业者在对赌上一头雾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投资方为何要签对赌呢?由于创业和投资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对赌协议是投资人为减少投资风险、保护自身利益常用的手段,比较常见的对赌协议包括业绩对赌和上市对赌,一般会要求公司在一定期限内销售额、利润、日活跃情况达到既定标准,或者在一定期限内挂牌或上市。倘若到期完不成,就会以约定的溢价回购股权,或支付一定现金补偿等。

事实上,不少互联网巨头都曾与投资方签下对赌协议。未上市之前, 小米 与多轮股东有约定,如果公司在2019年12月23日前没有完成合格上市,则需要赎回,而“合格上市”的定义为限于在港交所、纽交所、 纳斯达克 ;美团点评在进行F轮融资时,规定IPO市值达到200亿美元才算上市成功,若市值未达目标,则赔偿投资人相当于投资金额的120%。

所幸的是,小米、美团赌赢了,对赌协议变成一种激励手段。但现实中,因为对赌而“出局”的创始人也不在少数,当年张兰与投资方对赌输掉俏江南,轰动一时。

“拿融资的企业大多都缺钱,缺钱就受制于人。如果你不愿意谈对赌,就拿不到钱。一旦你愿意谈,对方基本也不会让步,因为你真需要钱。”北京一位曾对赌失败的创业者向投资界感慨,“如果再走一遍,肯定不会再签对赌。”

从事FA行业多年的李浩看多了这样的案例。他认为,对赌是业内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般聚焦在项目的中后期对赌,且非知名基金占比较多;而早期对赌只是近年缺钱的一个表象,“创业者没有谈判筹码才会接受对赌。”

极光 创投高级合伙人吴峰直言,“投资这么多年从未与创业者签署过对赌协议”。在他看来,签对赌协议意味着投资人并没有看懂对面的项目,才会选择使用最简单、最粗暴的办法去规避风险,把投资的风险转嫁给创业团队。而对赌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立”,有悖于与创业者共创的初心。

不过,某位本土创投大佬疾呼,坚守对赌协议等保障条款应该是VC/PE长期坚持的原则,“企业当然不愿意签订对赌协议,但是我认为GP应该坚持”。

关于对赌协议,这位本土创投大佬感慨,“现在有的投资人开始放弃了,别人没办法只能跟着放弃了,这相当于放弃了对风险的事前防范,问题的项目就会越来越多。不坚持,就会对不起出资的LP,这对我们行业来说非常不利。”

这是一个摆在投资机构与创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对赌协议,签还是不签?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