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刚刚投资了滴滴的Booking Holdings,如何讲述它自己的中国故事?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46663.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无边界商业战争,正愈发强烈地发生了在滴滴和美团之间。

7月17日,滴滴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来自在线旅游公司Booking Holdings的5亿美元战略投资。通过合作,Booking Holdings 旗下的 app 将为用户提供滴滴叫车服务接口,而滴滴的乘客也将可以直接通过app在 Booking.com 或 Agoda 平台预订酒店住宿。

这一幕似曾相识。三个月前,美团以27亿美元(外加5—10亿美元债务)的价格收购摩拜,进一步扩充它在出行领域的布局;而滴滴在加大外卖业务投入之外,此次又切入在线旅游,涉足酒旅行业看似也是一件迟早的事。

对滴滴来说,做旅行服务不仅可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出行+目的地),更大程度地实现服务闭环;这家估值超55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面对资本市场时,也拥有了更多可讲述的故事。

此番合作也是滴滴海外扩张的重要一棋。此前,滴滴 在东南亚投资了Grab,今年1月宣布全资收购巴西99(打车公司),以及相继在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业务。

Booking Holdings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为Priceline Group,它的发迹缘于一种开创性的定价方式:“name your price”,即“让消费者出价竞拍酒店及航班”。此后多年间,Priceline Group相继收购Booking.com、Kayak、Agoda、Rentalcars和OpenTable五大品牌,一举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旅游公司。由于Booking.com已经成为Priceline Group旗下最核心、同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业务,所以在今年2月,集团也就此改名。目前,Booking.com在中国提供22种住宿类型,拥有63534个活跃房源。

在滴滴之前,Booking Holdings已经投资了携程和美团。这是Booking Holdings 在中国始终坚持的扩张策略:投资行业相关联的公司。 鉴于Booking Holdings与滴滴在核心业务上并无明显交集,“合作”的意味会更浓一些,未来双方在互相导流的关系上也将延伸出更多想象空间。 比如,双方依托各自的技术能力和本土运营经验,为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品质出行体验。

在此前的一次公开露面中,Booking.com的CEO Gillian Tans透露:“ 有很多机会让Booking.com开始考虑运输服务,而网约车是该战略重要的一部分。”她举例称,在线旅行客户在从机场或者旅游景点回到住处时,都需要交通服务。她同时强调:“中国一直是Booking.com的重点市场”。

在投资滴滴的消息公布前不久,在Booking.com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总部,Gillian Tans等公司高管接受了36氪等媒体的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

谈中国本土化:

将投资作为在华扩张的策略之一

36氪:Booking.com进入中国市场9年,战略上有什么调整?

Booking.com:中国有很多旅游行业的大公司,比如携程发展的非常好,所以本土化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比重还比较小,但这些年也在中国做了很多投资,和很多品牌建立合作,如华为、携程、春秋航空(我们和春秋航空合作了首架喷绘飞机);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客服和技术的投入,不仅扩充了上海客服中心的人员,还依据中国用户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客服产品。

36氪:上海客服中心有多少员工?还会持续扩张?

Booking.com:上海客服中心现有450人,我们在全球总共有9000多名客服,上海的规模算中等。伦敦客服中心的规模最大,员工人数达到800人,东京、首尔和曼谷员工总数均为150-250人。客服中心的规模取决于一个语言区的业务增长速度,就这一点来说,上海客服中心的规模肯定会扩大。

36氪:作为一家总部在荷兰的公司,为什么会专门在中国上海设立技术团队?

Booking.com: 中国是一个很大市场,有着很大的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离荷兰比较远,和我们了解的欧洲市场完全不同,而当我们拥有了真正了解市场的本土团队,并基于此发展本土策略,我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设立中国技术团队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在中国取得成功,获得业务增长;二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例如领先世界的移动支付,因为目前在欧洲我们还是使用信用卡比较多。

谈未来:

强化平台社区属性,考虑拓展金融服务

36氪:由于在网络上吸引顾客的成本非常高,国内很多OTA选择了开实体店,这种方式也更加容易和顾客们建立联系,Booking.com怎么看?

Booking.com:在网上吸引顾客确实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方式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和价值,因此对于Booking.com来说不是问题。其次,我们曾经看到整个世界的商业模式从线下转至线上,但是目前来看,线上平台变得十分拥挤,而各个公司都想拥有高曝光度,想让大家能够直接看到自己的产品,于是他们开始从线上移至线下。这个现象在亚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地区)蔓延得很快,我们还未有相关举措,但就此也进行过讨论,虽然目前还没有决定要不要走这一步,但是觉得朝这个方向探索非常有意思。

36氪:中国除了像携程这样的超级OTA平台之外,也有一些垂直平台,如穷游、马蜂窝等,Booking.com在产品上是否会有所调整?

Booking.com:穷游、马蜂窝都是Booking.com长期的合作伙伴。就马蜂窝来说,他们的旅行博客、旅行视频通常会展示一些攻略,关于你可以在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逛你想去的目的地,人们看了之后通常会受到启发和影响。我们将会在Booking.com的平台上拓展一些娱乐的内容,同时可能会和这些平台的博主合作,将真实的旅游体验分享给用户。如果你看我们现在的Blog,你会发现上面有很多短小的内容,是我们的分享的在世界各个地方游玩的经验。建立一个和马蜂窝或者穷游一样的社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36氪:全球范围内,面对爱彼迎等公司的正面竞争,Booking.com有什么策略?

Booking.com: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比如途家, 既是发布平台又在线下经营自己的房源,爱彼迎则只是作为一个发布的平台,而Booking.com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平台,是一个混合经营的模式,我们也有员工来管理这些住宿房源。

未来,我们会最大化我们丰富房源的优势,这是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目前,我们的用户在平台上有2880万的线上房源可以选择,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用户行为上,例如在美国,66%的人预订公寓的同时还看了酒店,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需要什么住宿类型,但通过Booking.com的推荐,他们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住宿类型里面作出选择。对Booking.com来说,在平台上集合了所有的住宿种类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36氪: Booking.com以后会开展金融业务吗?

Booking.com:我们目前正在拓展支付业务,未来会考虑为旅客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例如跨境交易费、分期付款或者是与住宿合作之间的金融服务等。在这一块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还为时尚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