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纠正这10种常见的认知错误,可以快速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246/201807/2659008820/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优设品牌号,旗下新品及内测邀请码资格均在此号,关注推送掌握动态,有机会第一时间获取。

封面作者: Liza Otchenashenko

优设译者:陈子木

编者按:今天的译文同样来自设计师 Eugen Eşanu,他将经典设计书《Don‘t Make Me Think》中的内容梳理出来供你参考。这些老问题依然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新局面以启发。

「好设计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句老话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当中影响到了各个不同的领域,从美食到音乐,从建筑到哲学,我们如今的生活几乎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被逐渐被塑造出来的。

但是同样的,人类的进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速,我们的思维和本能仍然被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换句话来说,人类的行为模式有着很长的保质期,在许多事情上,20年前很难做,在今天依然不那么容易去执行。

重温《Don’t Make Me Think》

Steve Krug 的这本《Don’t Make Me Think》中文译本名字是《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籍》,译名可能没有它的原名那么直接,但是也传递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核心概念。

这本书成于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代之后,Krug 在这次浪潮之后提出了不少实用的设计原则,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极高的价值。这本书随后多次再版和修订,其中的设计案例几经迭代升级,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网页设计的提升和进步,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用户——人类行为本身的模式化。「访客至上」的表述太过客气,「不要让我思考」这一表述更能表现用户行为的特征,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绝大多数的优秀产品,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汽车,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

这本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痛彻心扉的教训之上,这也使得它本身的价值无与伦比。今天的文章本质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设计师应该对于用户、人性有足够的认知,方可作出足够优秀的设计。下面的10个总结,既是常见的认知错误,也是成就好设计的契机,就看你怎么把握了。

1. 对于内容,用户从来都是扫视,而非用心阅读

当我们在查看内容和信息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下意识寻找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我们很少会完整地浏览网站上所有的文本和内容,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用户打开网站都是在试图完成某项任务,达成某个目标,而网页中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往往是服务于不同的功能和目标的,我们努力达成目标即可,并没有阅读全部的必要。不过,作为网站的设计者,我们往往还是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和完善的功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觉得人们需要知道,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正如有的设计师所说的,它们「增加了体验」。

所以,通常而言,我们可以作出下列优化:

大量使用标题:通过标题告诉用户这些内容都是和什么相关的,确保用户能够在扫视的时候快速明白并做选取。

保持段落精简:在长段落中,用户可能稍分神就迷失了,而短段落更容易阅读,也更容易汲取其中的信息。

使用列表展示: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分割为列表来展示,甚至一个使用多个逗号分割的句子,都可以制作成为列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列表之间的行间距,确保可读性。

突出关键信息:用户在扫视的时候,主要是在定位关键词。将关键词使用粗体等方式标注出来,便于用户扫视和定位。不要强调太多的内容,这样会失去强调的作用。

2. 创建卓有成效的视觉层次

视觉层次是确保用户快速扫视能够获取到信息的重要助力。视觉层次能够呈现出页面中不同元素之间的优先级和关系,在设计的时候,同样需要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重要性越高,越突出。最重要的元素,要么越大,要么越醒目,使用特定的色彩标注出来。
在逻辑上有关联的元素,在视觉上应该相关的,例如使用相同的色彩或者相同的视觉样式。

3.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我们明白,用户总会期望看到新东西,但是,市面上有太多的工具和应用,如果各行其是,忽略约定俗成的规则,特立独行地采用自己的规则,会让每个应用的学习成本都提高,这对于用户几乎是毫无益处的。

当设计师被要求设计某个东西的时候,内心是充满重新发明的冲动的,这个我们都明白。而设计出和别人相似的东西看起来又有点「政治不正确」,甲方总会希望设计作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少有鼓励和赞扬的行业,也很少为「最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颁设计奖。

但是设计仍然需要在各方之间作出最佳的平衡。

在重新发明轮子之前,你必须了解破坏和创新所意味着的真实的价值(时间,体验,耗费的精力和所需的知识)。

4. 产品说明没必要存在了

我们的工作是要让产品清晰明了,让事情便捷易行。即使做不到明显,也应该尽力向着不言自明的设计靠拢。说明书这种东西是没有人会主动去看的,它们的存在意义本身就不大,你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让产品本身发挥指引性的效果。即使说明书必须存在,也尽量让它简短明了。

如果功能并不明显,我们应该尽量让它明显一点,让目标更明显。

以宜家为例,一个需要买回家组装的柜子,绝大多数的用户可以在简短的指引之下就可以轻松正确地组装,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柜子长什么样,用户眼前有清晰的画面,哪怕说明只有几张简单的图片,用户也不会犯错。

5. 用户并不在意产品是怎么运作的

绝大多数的用户并没有兴趣了解你的产品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在乎。所以,一旦他们确定你的产品是能用的,就很少会去注意其他的部分。

以苹果的无线耳机 AirPods 为例,从价格上来说,它并不亲民,但是它的交互方式和使用体验确实非常的独特和优秀,这也不难理解许多用户会选择它。用户在购买它之后,并不会去思考它是如何运作的,其中所包含的诸多新技术,对于用户而言,只是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作用而已。

我的母亲就使用的 AirPods ,她从来不会问我它的原理,但是她很清楚,耳机需要放在充电盒中充电,和手机配对之后就能用了,并不复杂。

6. 来去匆忙的人们,从不主动寻找「微妙的线索」

这一条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我们设计师总喜欢为用户带来微妙的视觉效果,来给用户带来乐趣。对吧?可是如果我告诉你,用户并不关心它们,你会怎么想呢?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你他们有多在意或者多不在意,也不会在一次又一次看到的时候对于这些设计有多少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生活环境赋予每个用户以复杂多变的情境,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感受微妙的设计所带来的奇妙情绪。风在吼,狗在叫,小孩还在满屋跑,水壶里面水开了,老婆在耳边抱怨着工作中的细微末节,而你正在填写着表单准备预订明天的高铁票,在那个时刻,APP 当中微妙的动效和视觉线索,手一抖,你可能还会多买一个没有必要的捆绑销售的酒店折扣券。

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优秀体验的追求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还有很多用户会从中受益,这也是促成优秀产品的必须因素。只不过确实有很多用户没法去在意它们罢了。

7. 焦点小组的任务不是做可用性测试

焦点小组是做什么的?一小群人围坐在桌子旁边,讨论他们对于产品的看法,他们过去的经历,它们的感受和对于新概念的理解。焦点小组的作用是帮你更好地界定目标用户,目标用户的感受等等。

可用性测试则是另外一回事。做可用性测试的时候,通常是为了测试产品而观察一个特定的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在测试中,你需要测试人员执行特定的操作,以此来查看整个设计中的概念是否直观,功能是否需要完善。面对焦点小组的时候,你需要倾听观点,梳理思路,在进行可用性测试的时候,更多需要的是观察,并且解决具体的问题。

8. 不要让个人情感替代整个用户历程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常常会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我也是一个用户,所以我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我们对于自己的喜好有着强烈的感受。

我们会说,当我们的产品具备_____的时候,我们会很喜欢,又或者,我们认为_____是一个巨大的痛点。当我们真正和团队成员坐在一起讨论产品的时候,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和各自的情绪,所有人的都有着极强的个性和独特的看法,这个情况就很尴尬了。因为我们常常会倾向于认为绝大多数的用户和我们自己一样。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

9. 问对问题,才能让产品走向对的方向

无论是设计产品功能还是测试产品的时候,问对问题都很重要。测试的时候,问用户「你们喜欢下拉菜单吗」这样的问题,不仅销量不高,而且不会带来价值。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在这个情况下,在这个页面上,下拉菜单这种设计是否能够给你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哪里让人觉得不舒服?」

诸如「用户喜欢这个产品吗」这样宽泛的问题意义不大,用户也很难提供针对性的、具体的回复。

而且,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应当专注于用户是否喜欢这样的问题,这样会失去动力和专注力。可用性测试可以帮你消除各种「喜欢」相关的问题,并且帮你找到真正要做的事情。这才是重点。

10. 不要让用户思考问题

我在哪?我要干嘛?


我应该点哪里开始?


他们在这放的这个控件是干啥的?


这个页面是用来做什么的?


他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个功能?


这个是广告还是内置的功能?


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如果触发用户大脑中的各种问题,只会增加用户的心理负荷和工作量,分散用户注意力并不是好事,而且用户本身并不喜欢解决各种难题。

每当用户点击某个控件而不起作用,或者它看起来是个链接实际上并不是,会消耗用户对你的信任感,降低产品的可靠度。

One more thing

炫酷的概念和新颖的趋势不仅吸引用户,同样是设计师的心头好。但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新的局面之下,始终面对的是以往的用户,看似千变万化的需求背后是不变的人性。

至少《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经过20年的世事变迁,几次互联网浪潮,在这个号称互联网4.0时代,仍然发挥着作用,依然是那么具有启发性。

新状况之下潜藏着老问题,想要洞悉本质,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和行为学。在之前的几篇文章当中,我一直在试图梳理出不会随着时间改变,而一直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可供使用的原理。

《为何如今的产品总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揭示的是「特征蔓延」和「竞争驱动式设计」是如何让产品走向平庸和毁灭,解决方案藏在结尾。

《熟知用户行为的这7个层面,你的设计才会走进人心》则介绍了唐纳德诺曼的用户行为的7个层面,这是一套分析用户行为,设计产品流程的有效方法,拥有持久生命力的产品的设计策略,和这套方法不谋而合。

《这7种广泛存在的认知偏差,影响了我们太多的决策》 则帮你梳理了7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认识自己了解用户,这些知识能消除误解,同样能够帮你洞悉真相,是不可多得的利器。

设计的方法和工具成千上万,想明白道理,问对问题,接下来的路更容易走通。

原文作者:Eugen Eşanu

原文链接:www.uisdc.com/10-small-design-mistakes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