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微视短兵相接的3个月,腾讯到底做错了什么?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20180614/334028.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腾讯深圳总部大楼
腾讯还我血汗钱!
这个看上去有点无厘头的口号,是一些曾经进驻微视的短视频达人,在微博话题#微视拖欠达人工资#下,对微视讨薪时喊出的。
刚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邦哥脑子里不由自主蹦出来的是“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倒闭了……”
诚实的说,太出戏了,以至于不像真的。
毕竟短短三个月前,微视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时候,金光闪闪的身影之上笼罩的,还是“壕无人性”、“30亿补贴平台达人”的财富光环。那个时候如果你问邦哥,微视在短视频领域和抖音比,到底有什么优势,邦哥会简单粗暴的回答你:有钱。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和玩笑,微视背靠腾讯,资源优势绝不只“有钱”这么简单。作为曾经“入过土”的项目,微视的复活肩负着正面狙击抖音乃至整个头条系的使命,同时也是腾讯着力布局短视频的重要节点。整个腾讯帝国的资源都正在向微视敞开、倾斜,资金的投入也绝非小打小闹。
在这样的背景下,拖欠工资的行为,不仅不符合腾讯的身份,且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有悖逻辑、有悖其战略布局的。欠薪讨薪,原本不应该也不可能发生。
但偏偏,事情就是发生了。
被欠薪的达人们凑在一起,调侃自己是“微视难民”
1、一个关于“中间商赚差价”的故事
要想理解欠薪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理解,短视频是如何生产,而针对达人的奖励和补贴政策究竟是如何制定、发放的。
简单来说,短视频行业的薪酬发放主要涉及三方:平台方、公会(MCN)、达人。
我们可以看到,直接与达人结算公司工资的并不是微视,而是公会组织。因此公会的盈利模式也很好理解:中间商,赚差价。
这种模式从直播时代就已经出现,短视频时代已经基本成熟的,在业内推行了很久。虽然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和乱象,依然有待规范,但不论是达人、公会,还是平台,早就已经并习惯了这个运行机制。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到微视这里,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
2、一切解释权归腾讯所有?
微视项目重启之后,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在各大公会的联络群中,发布平台针对公会的补贴政策,邀请公会入驻。而“30亿补贴”的消息,就是来自于这个阶段。
截图刚爆出时,微视并未正面否认;但此次欠薪传闻出现后,微视辟谣称“从未有过30亿补贴”
腾讯“30亿补贴”的传言曾是业内的重磅炸弹。虽然后来额度被否认,但其补贴力度仍然极具吸引力。
不过微视也并不是冤大头,巨额补贴背后,收紧的是“视频评级”和“审核指标”,而且4月到6月,每过一个月,腾讯就会更新一次补贴政策。
有达人调侃说“腾讯的规则,变得比迅雷的下载速度都快”。而趋势毫无意外的是“钱越给越少,标准越定越高”。
于是到了6月结算上两个月工资的时候,早就计算好自己大致薪酬的达人们,面对落差巨大的结算单,毫无疑问地掀桌了。
理论上讲,这场风波我们很难分清孰是孰非:
-
腾讯没有违背规则,它只是把规则的执行尺度变得严格了;
-
公会也同样难受,它们拿不到钱,自然也就发不出钱;
-
达人最受伤害,优质短视频的创作十分耗费心血,所有时间成本甚至是物质成本,在过去的两个月都变成了“无用功”。
但就实际效果来说,作为一个以社交关系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的做法,显而易见地伤害到了自己的用户 ——“先把我们骗来,等人来了规则说变就变,视频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这是一切解释权归腾讯所有的意思么?”
一切解释权归腾讯所有——这就是一个微视达人在事件之后对于腾讯的愤怒与控诉。
3、腾讯到底做错了什么
邦哥在复盘整件事的过程中发现,一切矛盾爆发的关键是四个字: 预期管理 。
“30亿补贴”传出之时官方较为暧昧的态度,无形中抬高了用户的预期;用户进驻后,微视对审核标准的把控,加上一个月更改一次补贴政策的做法,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落差带来了愤怒,而愤怒最终会演变为“失望”。
失望之后,就是离去。
邦哥无法得知微视团队内心真正的想法,但这场欠薪风波的背后,或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误而已。某种程度上,它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至少在短视频这个领域,微视短暂地失去了对用户体验的敏感度。
换言之,对于一家靠用户体验起家,社交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来说,这种预期差,原本应该是可以被预料,也可以被控制的。但最后的结果是:它失控了。
所以这中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
“正确”与“认同”之间的悖论
2010年,马化腾在3Q大战后,曾经写过一封给全体员工的邮件,题为“打开未来之门”。
在那封邮件里,有这样一句话: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是的,这不是腾讯第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微视今日所面临的情况,腾讯8年前就曾面对过。
如果我们把马化腾的“忠告”带入今天的欠薪风波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 就公司层面来说 ,微视不想当冤大头是没错的。即便有钱,也不乱撒钱,这是一个很理性的商业选择,可以帮助团队把ROI(投资回报率)很好地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就公司利益的角度来说,似乎一切都理所应当,我们很难说它是不对的。
—— 就用户感情来说 ,糟糕的“预期管理”背后,微视运营方的决策过程显然缺少了一些“是否能够被认同”的思考。
-
“上帝”如何对规则保持敬畏
人尽皆知的常识是:腾讯太大了。
在它的帝国里,它制定规则,它维护规则,它修改规则;某种程度上讲,它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
但“上帝”并不好做。
在腾讯自制综艺《创造101》的投票期间,有工作人员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条微博没多久就被删除,但还是在101的核心观众群里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的代表性观点是:“公开表示,票你们随便投,排名我自己定?是这个意思没错吧?”
我们暂且不论这条微博背后是非曲直,仅就这条被大量点赞推上评论前排的代表性观点来看,不论团队是否存在主观地“藐视”规则,至少在相当一部分观众眼里,腾讯似乎正在失去对于“规则”的敬畏感——我是说,再一次失去。
而在微视的欠薪风波里,绝大多数达人对于腾讯的愤怒,也都来自于其频繁更改规则的举动:“打个牌也没见一局一个规矩的啊。”一个达人如是说。
然而,当规则本就由它制定,要用什么样的克制,才能多年如一日地,仍然让自己对于“规则”保持真诚的敬畏感呢?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能力与责任,一如权利与义务,是对应且对等的。
要做“上帝”,那你就必须全知全能,完美无缺;否则就不要试图扮演任何人的“上帝”。
在2010年大众口碑的“至暗时刻”之后,痛定思痛的腾讯曾经花费巨大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
2011年的春天,腾讯甚至专门组织过10场专家座谈,题为“诊断腾讯”。会上一个非常主要的共识是:腾讯已经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所以它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而在普通公众的期许里,这些责任当中包含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约束”。
微视欠薪风波,实际上是给腾讯提了个醒:
在“头腾大战”最前端的战场之上,如果说与抖音短兵相接的微视做错了什么,那就是做惯了规则的掌控者,逐渐失去了敬畏感与警惕性,也就因此在用户面前,隐隐透露出了自己或许都没有察觉的,身为一个“上帝”的“傲慢”。
4、头腾大战:新的一天开始了
2012年马化腾曾经对话《失控》一书的作者Kevin Kelly,那时马化腾问KK:“在您看来,谁将会成为未来的敌人?”
KK笑着回答他:“在互联网的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
而如今我们都知道了,这个“敌人”叫字节跳动,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叫“头条系”。
3Q大战之后的腾讯,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极具威胁的正面挑战。但当头条以信息流和短视频为切入口,抢夺腾讯的流量,向腾讯的社交大本营逼迫过来,我们发现腾讯的应对手段,似乎还是老三样:
-
在微信关闭抖音的流量入口,断其粮草;
-
扶植出跟抖音同质化的微视,取而代之;
-
依托强大的资源平台给新产品灌注流量,扶上马送一程。
一个经验是:当一个平台方开始随着自身利益需求而随意变更规则的时候,即便它不是在“实行垄断”,也很可能处于滑向“垄断”的路上。
微软如是,谷歌如是;腾讯是否亦如是,我们不得而知。
兼具“平台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两种角色的腾讯,如同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为一体。在自身平台或产品与外部企业发生竞争性冲突时,是否应该利用、又该如何利用“裁判”的身份,一直是这家公司无法回避,似乎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3Q大战后的几年间,腾讯的做法是“开放平台”,不再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甚至会为此“把半条命交给合作方”。
马化腾说:“最关键的是定位要定好,有为有不为。别人能做好的就让别人去做,千万不要去抢。”
但你不抢别人的,别人也要来抢你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甘于当一个“小弟”,这样的人前有王兴,后有张一鸣,总有人在巨头们的压迫之下顽强而艰难地维持着自身的“独立”,不愿站队,亦不愿成为谁的附庸。
甚至,他们还谋划着对你的大本营搞突袭。
头条系以算法为基础的大量产品,迎合的是用户最核心的需求: 你想看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哪怕要一定程度地面对社会的质疑。
而腾讯一贯以来通过在资源平台为新产品大规模导流的背后逻辑,则是隐含了“上帝视角”的: 我想让你用什么,我就给你添加什么,哪怕你根本不需要。
前者让头条系数次面临监管危机;而后者,造成了8年前针对腾讯的,那场近乎疯狂的舆论反噬。
8年前的“3Q”是闪电战,“头腾”不会是。
2012年的夏天,尚未退休的张志东在办公室接受吴晓波的采访,访谈结束后,他送吴先生到电梯口。
“电梯门开了,他突然喃喃自语: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现在,或许是时候了。
- END -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推荐邦哥的好朋友“毒舌科技”,ID:dushekej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