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李开复的达沃斯见闻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523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月23-26日,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会议召集了来自全球政商、国际机构、公民社会、学术、媒体、艺术等各界超过2500多位领袖人士出席,以更新指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全球议程,共同应对当下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挑战。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受邀飞赴达沃斯参会,作为多年参会的资深“记者”,他随时回传了在达沃斯的见闻,分享他看到听到的新鲜。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影响

  达沃斯当地时间1月23日,在MIT的午餐会上,李开复与李飞飞(Google Cloud AI/ML领域首席科学家);Richard Socher(Salesforce首席科学家);Mustafa Suleyman(DeepMind 联合创始人兼主管)进行了对谈;主持人是Andrew McAfee(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倡导行动联合创始人)。

  上个月,DeepMind团队发表了最新论文,提出强化学习算法AlphaZero,一种可以从零开始,通过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在多种任务上达到超越人类水平的新算法。据说,AlphaZero在8个小时训练后就击败李世石版本的AlphaGo;再用4小时训练击败世界顶级的国际象棋程序Stockfish;再用2小时训练击败世界顶级将棋程序Elmo。

  一时间,AI界哗然:通用AI问世啦,AlphaZero完爆人类。

  在午餐会上,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 被问到Alpha zero 的强化学习是否真的证明可以不要训练数据?除了游戏还有什么应用?(潜台词是,能不能真的“通用”)

  Mustafa非常坦诚地说:Alpha zero没有那么神,外界对它有点夸大了。它要想工作,必须满足三个前提:可预测环境(围棋规则),清晰奖励系统(输赢),无变数(variability) 。也并不是外界说的不受监督,Alpha zero的监督来自于它的结构和训练环境,这些依赖强化学习的具体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效果不是很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提供模拟器,进行巨量训练来形成算法。

  不过Deepmind团队正在探索游戏之外的应用,但是初步预测这不太容易,因为真实世界比游戏复杂很多。他预测三五年内,强化学习是完全没法普及应用的,Deepmind团队已经“将目光放到几十年后了”。

  Mustafa也提到:Alpha zero 本身并不能解决AI对于数据的需求,但在数据生成和模拟上的进步(比如说用真实语音合成、人脸合成、甚至类似Grand theft auto来做自动驾驶的模拟)是有可能在未来自动产生可补充的数据。

  李飞飞:AI要理解人类情感,早着呢

  李飞飞认为人工智能还是一个新领域,只发展了60年左右,人工智能的理想是让机器变得智能,模仿人类智能解决问题,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

  “回想一下,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时,我绝对想象不到人工智能会带来的巨变,它巨大的搜索能力,更别说无人驾驶了。我们已经见证了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李飞飞特别提醒大家,目前AI还不能理解语境、复杂的知识,要识别人类的情绪、感情和动机,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目前有很多研究AI情感的创业项目,也不要因此受到打击,正是因为有更大的挑战,成功的收获才会更大。

  李飞飞引用一位在AI领域有40多年研究经验的同事的话,评价当下我们对完美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定义:“一台能做出完美食物的机器,虽然房间已经着火了。”

  至于中国AI的发展机会,中国有“四截火箭”助推。

  (1)中国一流的理工科教育。

  李飞飞就是这一点的证明。中国的理工科教育培养了众多科学家,而且这些人都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这群杰出的年轻人会是推动中国进步的一股了不起的力量。

  (2)活跃的创业氛围和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大量投资。

  作为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我们投资了45家人工智能公司,这些公司分布在各个领域。比如如何让借贷更简单,提供消费者服务,制造能采草莓、洗碗、组装汽车的机器人。

  (3)中国巨大的数据量。

  中国共享单车的使用人数是美国的300倍,外卖是美国的10倍,移动支付拥有6亿多用户,是美国的50倍,而且不收佣金、无中间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公司和数据。

  (4)政府的政策。

  国务院去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计划表示,中国要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国家,伴随这一政策而来的是城市层面上大量资源的投入,这显然会推动我们前进。

  施密特评点AI:力量是超人的

  在谷歌云的晚餐会上,董事长施密特也谈兴很浓。针对AI的发展,施密特的评价是:AI的力量是超人的。

  谷歌从2000年的广告算法就开始使用AI,很早就意识到AI科研的重要性。从收购Geoff Hinton的公司,到收购DeepMind (现在这个团队已经750人),再到吸引李飞飞,将深度学习迅速渗透到整个公司。

  让施密特记忆最深的AI里程碑是DeepMind 团队只用了六个工程师,几周的时间就在数据中心制冷和能源问题上节省了15%的电费。作为对比,谷歌之前的数据中心是一批很牛的工程师花费多年时间设计的。

  从这个角度看,AI的力量的确是超人的。

  美国公司在华水土不服的四个原因

  达沃斯当地时间1月25日,在WPP董事长Sir Martin Sorrell亲自主持的 “下十亿用户” 论坛上,李开复和Alphabet、谷歌首席财务官Ruth Porat,美国银行副董事长Anne Finucane,麦肯锡资深合伙人Adam Bird进行了对谈。

  Alphabet、谷歌首席财务官Ruth Porat认为,外国公司想在中国获得成功比本土的公司更难,公司进入海外市场要保持谦逊。

  李开复的观点是,下一个10亿有效用户最大可能会在中国,美国公司如果不调整傲慢的平台主义态度,会在下一个10亿有效用户里遭遇滑铁卢。美国公司认为他们在中国的发展困境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事实上,他们在华水土不服有四大内因。

  以下是李开复的发言内容:

  1)用户不能只用数量来衡量,需要用活跃度和支付能力。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第三波人口红利(第一波:PC用户转战移动,第二波:小镇青年,第三波:二三四线中老年尤其妇女)大约3亿人口,将比其它的7亿新用户更加有价值,因为他们有支付能力和经济能力。另外,有趣的是,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就是微信。

  2)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创业者有独特优势。国内竞争激烈,而往往在国内无法胜出的公司,杀到国外,反而能够称王(比如说在东南亚、印度、南美、中东),往往是把产品copy from China,比如说直播、共享单车、今日头条的模式。因为中国用户画像和这些国家比较相似,所以机会很不错。

  3)互联网巨头开发国际市场速度迅速。用滴滴作为案例,滴滴已经经过投资进入多个公司,而且把滴滴更好的界面技术注入了被滴滴投资的公司。这种有弹性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的平台主义,当年在美国拥有科技霸权时是可行的(因此微软、谷歌、Facebook在全球有很大的份额),但是今天中国公司的技术能力已经不弱于美国公司,如果美国公司继续用巨无霸平台,不合作不投资,只是期待征服世界,这个模式在下十亿用户肯定会受阻。

  我们可以期待美国的产品继续在英语系国家胜出,在欧洲产品方面理论上可以胜出,但是欧盟对于美国的各种作风不满意(从垄断罚款到未来个人数据和产品的剥离)都会给美国带来很大的挑战(当然中国公司进入欧洲也不容易)。而新兴市场中,中国的科技公司进入东南亚、印度、南美、中东、非洲将成为中长期趋势,所以我会期待未来十亿用户,在中长期(3年之后),会很大程度的使用中国产品。

  4)对于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发展不理想,美国人普遍认为是保护主义阻挡了他们。其实当年或许是一个因素,但今天绝对并非如此。我看到了四个美国科技公司的巨大问题:

  <1> 美国公司希望用单一平台进入中国,对于本土化没有足够的弹性,对本土团队不足够授权,主要把中国当做一个营销的市场;

  <2>中国公司的产品能力已经超过美国。微信比Facebook好用,淘宝模式比eBay可持续,中国又出现了各种新的模式和产品,如美团、今日头条、共享单车。还有中国科技方面也赶超美国,如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在中国,美国公司已经没有明显的科技或产品的竞争力;

  <3>美国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总经理或CEO)越来越多的是不懂国情的老外,他们的事业轨迹是从较小的国家总经理,提升到中国总经理磨炼,之后回总部再升官。但是他们主要销售出身,不懂、不在乎也管不了产品技术,不懂中国不接地气不讲中文,而且个人对中国没有长期承诺,主要对总部指标负责,最大的愿望是保护自己的金饭碗,报喜不报忧。这批人在中国本土公司的角斗士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4> 中国的顶级人才,从本科毕业到职业经理人,过去认为外企是最好的工作,但现在大部分会把中国的大公司(如BAT)到中型公司(如美团、滴滴、小米)到创业公司(如VipKid、Face++)排在外企前面。没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外企在国内的发展不容乐观。

  谷歌:进入海外市场,要谦逊

  Alphabet、谷歌首席财务官Ruth Porat认为,外国公司想在中国获得成功比本土的公司更难。

  Ruth Porat 2015年3月宣布加入谷歌出任新任CFO,成为谷歌历史上第一名女性CFO。在此之前,她任职摩根士丹利CFO,人们称她为“华尔街最有权势的女人”。福布斯将她评为“第32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

  Ruth 分享谷歌在海外发展方面的思考。她认为,快时尚、在线教育、外卖, 这些新产品模式最开始都是局部现象,然后才被规模化。除了从风险、机遇角度考虑这些新事物能不能被规模化,还要考虑到要投入的资金,当地政府是不是友好,环境是不是公开、透明。

  Ruth Porat说,产品要凸显出企业的价值与追求,企业要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再好的产品如果没考虑到文化因素,也可能失败。

  “在Google,我们强调有负责的成长,做到专业和谦逊。当地市场的负责人要保持本地目光和思维。融入当地,从当地获得成长的动力。”

  “我们不能只是把产品搬运到全球各地,保持尊重的态度,定制本地化的产品,或是提供可以本地化的平台和工具。深入地融入当地,是我们当下最高战略目标之一。”

  Ruth Porat提到,谷歌在全球各地有很多训练中心,培训当地的创业者,培育创业文化和创业友好的环境,帮助当地的创业者跟硅谷等建立联系。深入当地融入当地,是他们当下最高战略目标之一。

  Mckinsey认为未来“中国中心论”

  麦肯锡公司高级合伙人Adam Bird 提出中国中心论观点,他认为中国年轻一代,将会是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下一个10亿中,每消费一美元,就有12美分来自这一群体。Mckinsey此前曾开展的一项实验,发现未来91%的增长都会来自于城市,这对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是本地化的更深内涵。

  他建议在座的每个企业家都找个时间去中国,因为到了中国才会看到、才会相信中国创业者的创新力。“你到华为的深圳总部参观一下,五万员工,像一个大学校园一样非常壮观。阿里巴巴在杭州有15万雇员,是华为的三倍。中国人现在已经不仅是模仿了,他们会模仿一些东西,但情况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是领军人。”

  美国银行:中国内敛,印度可能性很大

  美国银行副董事长Anne Finucane表示,我们关注的还是西方国家或者发达国家,但科技的颠覆性,全球化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因此,我们向很多国家派驻了负责人,因为我们需要了解当地市场,了解我们面对的消费者。目前,我们75%的业务还在美国,剩下的25%在全球各地。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和印度中产阶级的崛起。目前很多跨国企业,离开欧美来到了印度。对西方国家来说,印度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国家。 中国发展得很好,但是中国内敛,和外部交流还很有限。

  用交易来治理隐私数据问题?

  在达沃斯论坛,李开复和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教授 Sir Angus Deaton 进行对谈,讨论人工智能和隐私的治理。Deaton教授提出一个想法,开发一套隐私数据授权交易系统,治理隐私数据侵权问题。

  在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方面,英国正在讨论法律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会从医疗数据开始。

  Deaton教授:用交易来治理隐私数据问题?

  Deaton教授认为,今天AI巨头利用用户数据获取了巨大利润,而且导致未来用户隐私和财富两空,所以他认为应该能有一套系统,让每个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选择性授权给AI 或产品公司。

  比如说,一个用户可以不在乎隐私,并卖自己的数据给最高的出价者,另一个用户可以只让自己的数据被自己信任的公司使用,另一个用户可以只在搜索引擎里面使用。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垄断型AI公司就很难剥削用户,而且AI公司彼此会更直接竞争,因而降低伤害用户利益的可能性。

  但是这个想法比较理想化,在今天很难执行,因为AI巨头都已经习惯性使用用户数据。虽然要尊重考虑隐私,但不应该过分纠结。比如说医疗数据,应该可以脱敏后更允许分享,这样世界上的AI专家才能更快结合AI和医疗。很多别的领域可能有更高的门槛,但是克服癌症可以成为一个全球人类携手解决的巨大问题。

  Deaton教授:寻求政府强制执行?

  Deaton问我是否有可能G20支持这样的方案。我觉得中美都很难支持。讨论后,他觉得唯一的方法就是欧盟来强制执行。

  似乎不少欧洲人觉得被美国科技巨头剥削,因此才有微软Google在欧盟碰到的问题。如果欧盟真的用这个方法来修改用户和巨头的平衡,并且基本改变巨头的商业模式,而且大幅度影响巨头的利益,这对美国巨头的竞争力会有严重的影响。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也有很多欧美政界朋友提出要探索拆分科技巨头,或至少不允许他们收购小公司,扩大垄断。

  虽然科技巨头垄断是一个挑战,但不应该用强迫改变商业模式,或拆分处分的极端模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过去美国欧盟对科技巨头的惩罚都很不到位,速度太慢,没达到效果,只是让巨头低头了,以后做事谨慎一点而已。

  鼓励创新+税收政策

  避免科技巨头垄断,保护用户(包括隐私),最好的方法应该是:

  1)鼓励创新创业。今天AI影响的领域,远远超过科技巨头的互联网地位,并不是科技巨头能够杠杆阻拦的。比如说医疗、法律、教育、生产、无人驾驶等领域,都不是巨头可以阻拦竞争对手的。这些领域都可以出新的巨头。以后巨头越多,彼此跨领域竞争(比如说美图挑战滴滴出行,腾讯进入阿里支付领域),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垄断者欺负创业者或用户的行为。

  2)如果巨头真的特别强大,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政府扮演协调角色,一方面确保用户隐私保护,另一方面从AI巨头征税(比如说超过一万亿美金的利润要征税95%),然后把所得用最有效的方法补助给最需要的被伤害人群。我认为被伤害最大的人群不是隐私被调用的人,而是被AI取代,失去工作的人。我会更希望用这笔钱来重新训练被取代的人,让他们能找到新的工作,得到自我实现。当然,这种方式在美国可能较难执行。

  AI对人类6大挑战

  2018年冬季达沃斯的主题是“在分化的世界中加强合作”,人工智能出现在全球各界领袖的讨论议题当中。

  全球的各界领袖对AI对人类的挑战尤为关注,主要聚焦在以下六个话题里:

  1)安全性: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被黑客变成武器,如何避免?

  2)隐私: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如何让每个人掌控自己的数据,或至少避免AI公司滥用个人数据(如出售等)?

  3)工作:15年内50%的工作任务将被取代,4-8亿人需要重新训练,人类如何度过这个历史性的挑战?

  4)贫富不均:AI创造的富豪和被AI取代的重复性工作者,这两者的差距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如何避免富人凌虐穷人?

  5)数据的偏见:如果数据不完整或标注有偏见,可能带来对一些用户的歧视,如何监督避免这方面问题?

  6)大公司的垄断:巨头公司拥有大量用户数据,可以靠此优化产品,增加收入,花大钱雇佣AI科学家买机器,再累积更多数据,源源不断维护垄断。AI时代的垄断,因为有数据累积作用,可能比任何过去时候的垄断都反竞争,应该怎么办?

  欧美应向中国市场学习这四点

  在达沃斯腾讯主办的会议上,李开复和林毅夫讨论中国助力世界的未来。李开复认为,当下中国市场存在的4个重要因素,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刺激助力,欧美国家应该学习。

  1)中国的快速试错模式,会比欧美透彻讨论并得到共识的模式更有效率,建议欧美探索这两种模式的平衡。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困扰,包括安全、隐私、贫富不均、工作的取代,还有偏见,在这届达沃斯论坛里,也有很多人讨论在这么多挑战和不成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怎样往前进。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一个标准中国派的辩论,还有一个标准欧美派的辩论。

  中国思维的辩论会是:安全问题当然得注意了,但除了安全问题之外我们科技浪潮来的太快,创业一定要快速的执行和推进,AI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我们先把东西做出来然后有了数据以后一定会越做越好,我们是可以调整刚开始的错误的。

  欧美的思维会说,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不能草率来做,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好好的辩论,从道德的层面怎么能够确保一辆无人驾驶是安全的。比如说前面有一个人确定会被撞到,那边有两个人可能会被撞到,AI本身很难做这个判断。欧美思维会希望让每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发声出来,有一个理性、深度、有逻辑的思维辩论,最后达到一个共识,然后用这个共识再来推进我们的技术。所以这两种思维方式有非常显著的不同。

  这种思维的差异不仅仅是在政策层面的,它渗透在创业者、投资人、老师、教授的思维里,当然也有政府的政策。基于欧美思维方式的话,政策导向就要先讨论贫富不均的问题,要考虑隐私数据应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个获取数据都要经过授权。他们会希望把数据权利给回个人,然后去重写商业规则。

  如果一切推倒重来,这个模式可能会是一个最能基业常青的方法,但是今天Google、Facebook在欧洲已经赚了这么多钱,然后用户数据都在手中了,你叫他吐出来,这怎么能做到呢?

  当然我们也看到欧盟可以做到用罚款的方式逼着Google、Facebook就犯,但这种方式会对公司的商业模式带来挑战,又会给中国公司带来机会,因为Google、Facebook不会为了欧洲单独做一套系统,它一做可能就是全球。这样的话,腾讯就能更容易的进入非洲,因为Facebook就把这个东西变得很复杂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思维会给企业创造很多变数。

  2)中国科技移动产品已经超过欧美,copy-from-China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品和机会给世界各地的国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移动支付。

  今年一月,李开复在美国和欧洲都走访了一段时间,有很多感受。过去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成长非常迅速,诞生了很多原创模式,已从抄袭者变成了被抄袭者。尤其是用2C产品、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领域,中国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变现能力,的确都已经远远超前了。

  中国新四大发明里移动支付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整个移动支付的环境打通了六七亿的用户,移动支付其实有三个巨大的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几乎不要佣金,可以点对点,人对人的支付,而且是非常小额的支付。

  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移动支付本身的交易笔数呈几十倍增长,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加在一起的移动交易笔数,每天超过3亿笔,所以移动支付的蓬勃扩张会给中国的整个消费带来巨大变革。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和无痛性极大的促进消费增长。相比现金支付,用户不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稍不注意就买了很多东西。

  第二,电子支付带来了消费信用的扩张,不仅是一个支付手段,还带着消费金融杠杆。过去中国信用支付的普及率只有10%,而移动支付用不了多久,让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拥有信用卡,这意味着每一个消费者都加了一个巨大的消费杠杆。而消费杠杆普及之后,将加速这个国家在消费上迅速的扩张和膨胀。

  第三,移动支付跟信用卡支付不一样,它是在手机上,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发生,并且可以运行各种各样复杂的运用,能处理非常复杂的场景的支付。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移动支付,只有信用卡,共享单车的模式就很难产生,新零售也很难发生,因为信用卡上面不能运行APP。

  欧美在这方面有一些掣肘力量。比如美国人强烈的信用卡依赖习惯,为什么美国人爱用信用卡,因为它返点给用户,它从商家那边赚3%,还2%给用户,自己留下1%。信用卡就这样把这批人利益捆绑起来了,很难让它去松绑。

  但欧美必须找到一个更开放的模式。

  3)中国面临着消费升级,对于高质量产品会有更高的需求,这对欧美而言是个机会。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一波消费升级。这次消费升级,既是物质消费升级、精神领域、文化体育等家庭综合性消费能力的提升,长期来看,也是健康和养老在消费支出的结构性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线上思维和线下的实体运营思维,正在发生深层次融合,并从根本上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更重要的是,“不怕你贵,怕你没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消费的特点。具备以下三方面核心能力的企业和产品,会很容易胜出:

  1、运营方和创业者具备一种形成消费价值观和影响力的能力。

  2、能够做供应链升级的,替追随者选择能够配置这种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

  3、在运营过程中,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作为升级的重要杠杆。

  欧美企业应该抓住中国市场正在变迁的消费机会,跟下一个十亿用户建立连结。

  4)全世界应该一起关注AI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这个机会是加速脱贫。

  因为无论国家如何分化,甚至如何竞争,我们全人类面临着同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当我们在用AI创造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的时候,我们也面临了这些问题,安全、隐私、偏见、取代工作、增加贫富差距。但它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多元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比如一个工匠在瑞士、日本可能是很被尊重的,有些服务业在某些国家也是很被重视的,比如缅甸等东南亚的佛教国家,它有不同的方法让人得到满足,其实是有点与世无争的,甚至每个人每天工作二三个小时过得穷一点也很开心,最终大家开心就好。我们每一种模式其实都可以参考,所以李开复觉得达沃斯应该更多的汇集全球的智慧,来讨论怎么样去面对这个问题,提升人类总体的智慧,然后来寻找一些全世界都可以用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的达沃斯见闻

  李开复的快问快答

  李开复在2018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非常忙碌,不过他依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在快问快答环节,主持人连续问了李开复多个问题,我们来看看李开复是怎样回答的。

  1、这届达沃斯论坛最感兴趣的议题是什么?

  李开复:人工智能。

  2、最感兴趣的嘉宾是谁?

  李开复:林毅夫

  3、最担心的世界性风险是什么?

  李开复:AI带来大量的失业,大量的人不知道何去何从。

  4、目前最恐惧的是什么?

  李开复:北韩。

  5、你觉得比特币值得继续投资吗?

  李开复:比特币有它的价值,但我们看到其他的风险,所以并不去碰他。

  6、在达沃斯最怀念中国的哪项技术?移动支付、高铁还是其他?

  李开复:移动支付。

  7、如果你可以做一件事情改变世界,那会是什么?

  李开复:教育。

  8、AI会成为合适的婚姻伴侣吗?

  李开复:不会的。

  9、你有追过神剧《黑镜》吗?(黑镜是讲述未来科技在生活中负面影响的科幻剧)

  李开复:有。

  10、那你担心《黑镜》这部剧的场景成真吗?

  李开复:担心60%的场景成真。

  11、用几个词简单形容一下王思聪这样的新生代投资人。

  李开复:不认识。

  12、如果同时受到刘强东和马云的晚宴邀请,你更想参加谁的?

  李开复:肯定是先去一个再去一个吧,达沃斯不都是这样的嘛,我每天晚上都吃两顿饭。

  另外李开复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还隔空怼了《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赫拉利曾表示人工智能将会产生“无用阶层”,不过李开复则说自己以AI科学家的身份向赫拉利说,不能随便给人打上“无用”的标签,人工智能确实会替代人类的部分工作,但人类也有自己特殊的能力,比如同情心、爱心、创造力等。

  来源:创新工场 整理

李开复的达沃斯见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