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1000亿美金布局AI BAT开启新一局“三国杀”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hinaventure.com.cn/cmsmodel/news/detail/322489.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000亿美金布局AI BAT开启新一局“三国杀”

新一局的“三国杀”,正在BAT中开展。

现在,人工智能大约是唯一一个,能够让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BAT同时上线一争高下的领域。

2017年,BAT全面高调入局AI。百度说要“All in AI”,腾讯则强调“AI in All”。马云年初启动了NASA计划,下半年再次决定千亿投入达摩院,阿里云开始布局“产业AI”。在此之前,移动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都被BAT所占领。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成为BAT新的主要投资标的。

如果说之前对人工智能的投入还只是试水,那么从现在开始,战争的硝烟已经可见。新一局的“三国杀”,正在BAT中开展。它们为自己所规划的战略和扮演的角色,也逐渐露出了端倪。

6d8707029f3743d797d5fbdbcfe9d156.jpeg

逐鹿下一个时代

马云说:“阿里巴巴必须是一家创造未来的公司。”实际上,不止阿里,公司做到BAT这个量级,它们所思考的,也都更多的是如何下注新一个时代。而现在,它们都纷纷把宝押在了人工智能之上。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就说:“去年我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当时很多人不同意,他们说只是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今年,之前讲下半场的人,都开始讲人工智能了。”话里话外,李彦宏有按捺不住的得意。

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之后不能忽略的桥头堡。互联网时代的真谛是流量。搜索之于百度,电商之于阿里,社交之于腾讯,殊途同归的是,在那个年头,谁抢占的流量越多,谁就能占山为王。

从PC时期到移动互联网时期,流量争夺的本质虽然尚在,但流量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移动端的信息交互方式,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革。

在一年多以前,百度曾经被很多人目之为“掉队”了。甚至有不少人提出,BAT将被“TMD”所取代。那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上,百度在搜索引擎方面的优势,随着浏览器和桌面在移动端的改变而被削弱,滴滴、美团点评等应用接替了垂直消费场景中的搜索,而颠覆了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则是今日头条。

但是,移动时代也带来了数据的爆发。线上积淀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清洗、分析、管理,对传统的软件、存储、计算资源等,都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机会。

人工智能已经是第三次浪潮。现在的AI技术,还远无法到达我们对强人工智能的想象,也没有形成当年移动互联网启动的商业市场。

据BBC预测,2020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还比不上两年前的国内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规模。但是,在人力已经无法解决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挖掘、预测方面,机器开启了无数的想象力。

深度学习带来的这一波AI浪潮的“技术红利”,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而言,都是一次产业升级迭代的机会。当PC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要趋于消亡,产业需要更强大的服务引擎和动力。

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无论是Google还是亚马逊、Facebook,在满足更多的2C用户基础上,也都在布局企业服务领域,以接入更广大企业客户需求。而其中,最主要的未来技术,就是人工智能。

在这个变革时代前奏响起的时刻,没有一个巨头,愿意放弃这个筹码。经过几年积累,BAT的人工智能战略和业务领域已经渐渐清晰,而它们的布局,也对众多关键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足鼎立

1、百度:ALL in AI的中国版Google?

2017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市值上涨了300多亿美元,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流广告,百度俨然复苏。

百度以搜索引擎起家,搜索重算法。因此,百度也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早布局、也最早在深度学习上加以应用的公司。

从PC时代依靠搜索引擎建立了江湖地位的百度,也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尝试更多的业务。但在不断试错后,百度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技术。

2017年初,李彦宏在新年公开信中表示,人工智能和内容分发,将成为百度新的战略重点。这一年,虽然有首席科学家吴恩达、高级副总裁王劲等的离职,但是百度迎来了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加盟,担任总裁和COO。

陆奇的加入,也推动了百度向开放、生态的路子上走去。百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剥离外卖等O2O业务,在搜索之外,全面向一家技术平台公司转型。

围绕着底层技术,百度走向应用场景落地。百度将DuerOS比喻为AI时代的安卓操作系统,将语音作为入口,切入家居、可穿戴、手机、车载等场景。而Apollo则可以说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搜索引擎先天的AI基因赋予了百度优势,依靠数据和算法基础,拓展到实践领域,百度就能打通进入更多产业的关卡。

提到安卓,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到Google。2018年CES开幕之前,陆奇在拉斯维加斯说:“百度就是中国版的Google。”

在Google的开放生态下,Google Assistant已经覆盖了超过1亿台设备,接入了越来越多的终端,提供庞大的数据,将其培养成不断强大的AI服务平台。而在自动驾驶平台的开放上,百度已经走在了Google的前面。

2、阿里:云+ET大脑,真正的商业服务

面对去年围棋世界冠军柯洁败于AlphaGo的消息,“文科生”马云说:“So what?”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云不关注人工智能,实际上,他强调的是物联网和“机器智能”。和马云一贯的商业精神一脉相承,阿里的AI策略,无论是做什么,都要先确认商业落点。

阿里没有百度的底层技术实力,但是阿里基于电商平台,在大数据上早早就押了宝。早在9年前,阿里开始开拓云计算领域;如今,阿里云平台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3年前,马云就说:“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

云计算+大数据,再加上AI技术的福能,阿里云从人工智能ET进化到如今的ET大脑,在城市大脑、医疗大脑、工业大脑等领域,将阿里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输出到零售、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

今年3月,阿里启动NASA计划。今年4月,阿里面向开发者的AliGenie语音开放平台推出,同时亮相的,还有阿里的智能家居硬件天猫精灵音箱。10月,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计划三年内投入千亿元,对量子计算、基础算法、网络安全等领域进行研发。

另外一个电商帝国亚马逊,正围绕自己的电商业务、云服务AWS以及语音平台Alexa、智能音箱Echo等,建立了独特的商业生态。而同样作为电商和云计算巨头,阿里的野心已然表露无遗。

腾讯:AI in All,沿着场景应用技术

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起步,仿佛比百度和阿里慢了一拍。在项目上,腾讯也更偏向于技术实验,例如在日本UEC杯夺冠的围棋AI“绝艺”。

马化腾说:“如果没有场景落地,业务没办法往下走。”腾讯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围绕着自带的应用展开。比如腾讯对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上十亿的人脸照片,利用人脸图片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一些后台的定向技术、数据分析、广告和内容服务、金融服务等,也都用上了人工智能技术,但大都在后端。

2016年,腾讯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属于腾讯技术工程事业群,聚焦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基础研究,并在2017年邀请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张潼加盟,担任AI Lab 主任。据张潼曾向黑智透露,AI Lab根据腾讯业务,主要针对游戏、内容、社交、搜索及工具平台型AI等应用方向。

腾讯在AI的布局上,主要以自身业务为驱动,具备极强的目的性。现在,腾讯的AI技术也走向开放。去年11月,腾讯公布了自己的AI战略——“AI in all”,把腾讯的AI技术开放出来,和行业结合,主要落地内容、游戏、医疗、零售、金融、安防、翻译、社交八大场景。

2017年,腾讯发布了AI医疗影像系统“觅影”,对食道癌等病症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同年腾讯还推出了语音助手“叮当”和智能语音平台“腾讯云小微”。

BAT的AI战略各不相同,但是在相关产业领域,它们已经展开了碰撞。而诸如智能家居、汽车、医疗等行业,在BAT的“入侵”下,产业格局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BAT在哪些领域“相杀”?

1、语音:共同的物联网时代“卡位”梦想

2017年,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锁定了智能语音市场。

去年7月5日,百度宣称,要让开放的DuerOS成为回到时代巅峰的关键;就在同一天,阿里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和中文人机交流系统AliGenie面世。彼时,腾讯叮当推出两个月,云小微刚刚问世一个月。

语音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核心的入口级产品,亚马逊Echo点燃了海内外几乎所有科技巨头的热情。BAT不约而同地,从类似亚马逊Alexa的平台入手开始切入。

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厂,它们更理解“开放”的意义:在系统级层面开源,承载更多的服务和硬件合作伙伴,链接起更多的终端,为实现“万物互联”场景,建立新的生态平台。

百度度秘事业部总经理景鲲说,在百度眼中,DuerOS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卓”。它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开发者,能够以低门槛迅速打造属于自己的智能语音交互设备。

为了构建起生态,百度收购了创业公司KITT.AI以获取技术,成为业界少有的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通过开源的技术,开发者可以实现不同场景的应用,即使是海外的设备,也能够通过接入DuerOS轻松入华。同时,百度也推出了搭载DuerOS2.0的智能硬件渡鸦raven H等。

阿里的天猫精灵和Echo一样,在音乐播放之外,还可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充话费等功能。它内置了AliGenie语音助手和开发者平台,通过它开发者可以链接到阿里生态体系中的消费者和生活、商业场景。

今年1月,阿里AI Lab发布了智联网开放连接协议IoTConnect,让智能设备能够实现连接、自动组网,自动适配和支持天猫精灵的语音控制。

阿里或许没有百度在智能语音交互上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在这个平台上,阿里更强调的,是产品未来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阿里的优势是,和亚马逊一样,具备独特的商业生态,产品自带商业场景。

“腾讯叮当”也出现在了今年的CES上。腾讯的内部产品研发的“多线并行”的习惯,让产品的定位和差异还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布局智能语音,收集更多的数据,辅助自己在智能家居、车载、智慧城市方面提供助力,是BAT共同的“物联网”时代平台梦想。

2、智能出行:车内圈地

汽车产业正迎来新一波革命,而BAT,正在对其进行全面的“入侵”。

去年10月,阿里和上汽合资的斑马网络推出了升级为2.0版本的斑马智行系统,并和神龙汽车合作,首款搭载了AliOS的智能汽车将落地东风雪铁龙。11月,李彦宏宣布百度的无人驾驶小巴车将在2018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和试运营;同时,DuerOS车载版独立,推出Apollo小度车载系统。11月8日,腾讯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推出了车联“AI in Car”系统,开放腾讯基于AI的链接能力和生态资源。

BAT和整车厂商的关系也变得紧密。“北上广”三大车厂,分别成为了它们的盟友:阿里和上汽的合作由来已久;2017年9月,腾讯和广汽签署在车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10月,百度和北汽签署合作协议。当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创业公司中,BAT也全部到位:百度和腾讯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威马汽车,阿里则入局了小鹏汽车。

除此之外,BAT的“圈地运动”中,还曾包括智能后视镜、车载盒子等各类产品。

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智能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这个巨大的市场,没有人想错过,BAT也不例外,尽管姿势各不相同。

自动驾驶领域,百度无疑是走得最远的公司。李彦宏乘坐百度自家的自动驾驶汽车上了北京的五环,不仅引发了热烈讨论,还收获了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第一张交通罚单。

2017年底,百度的自动驾驶车队雄赳赳地开上了雄安新区的街头。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日前公布了2.0版本,Apollo合作伙伴规模突破90家。

按照陆奇的说法,Apollo就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系统,但会更加开放。Apollo平台和小度车载系统,将向未来的车厂提供更开放的软件平台和车载操作系统,让它们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

阿里CEO张勇曾经说过,阿里“不会做无人驾驶”。但阿里打造车载操作系统方面的动作,却一直都在进行。

2014年,阿里就上汽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汽车。2015年,阿里还曾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成立了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斑马智行系统中,可以绑定支付宝缴费,还引入了旅游路线引导、打包销售酒店和门票预订等功能。阿里的车载操作系统,秉承了其一贯的“商业优先”的风格。

相比之下,腾讯的重点仍在于布局联合车企的投资上,其车载系统,也更多地是在车内场景,引入其擅长的内容和社交服务。其“AI in Car”系统仍然立足于腾讯的社交优势,基于腾讯研发的车联网安全体系,搭载后可以在车内安全接收QQ和微信的信息。

但BAT的入局,已经让整车厂、Tier1和车联网、车机厂商之间的供应关系,悄然产生了变化。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或许也将重塑。

3、医疗:AI大脑,让技术的归技术

2017年,阿里云ET医疗大脑正式发布,进军医疗AI领域。阿里表示,ET医疗大脑,已经可以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精准医疗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年初曾对黑智表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医疗,并不是取代医生,ET医疗大脑将辅助医生诊断和分析结果,提高诊断速度,同时促进算法迭代。

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百度近年来在医疗大脑上的投入。2016年10月,“百度医疗大脑”在北京发布,它是通过海量医疗数据、专业文献的采集与分析进行人工智能化的产品设计。

最初百度的医疗布局主要集中在医疗信息搜索,进而扩展到挂号预约等服务、在线问诊、送药电商等。去年2月,百度正式宣布将医疗业务的重点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原百度医疗事业部业务关停。李彦宏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百度将会利用人工智能,继续参与医疗领域。比如智能挂号、智能诊疗、收集基因数据、制药研发等。

在社交和通信方面占优的腾讯,则更重视利用自己在社交方面的优势,从流量入口切入医疗市场。好大夫、微医、丁香园、医联、卓健等互联网医疗公司,以及医美O2O平台新氧、更美,均有腾讯的投资。腾讯正试图通过自身的大数据能力,以及产品平台上的用户触达能力,整合医疗分发平台,成为连接起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一级入口。

同时,腾讯也在加强“AI+医疗”的产品落地。去年8月,腾讯首款人工智能医疗影像产品“腾讯觅影”正式发布,并发起成立了AI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目前,腾讯觅影已经从医疗影像应用扩展到AI辅助诊疗。

多年以来,BAT都没有放弃在互联网医疗的布局。但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在这块领域,巨头们的相关产品却举步维艰。医疗领域和互联网的开放环境大不相同,资源的稀缺及垄断,政策的高监管性,数据的封闭,疾病市场的碎片化,都和BAT熟悉的领域大相径庭。

这次,大厂们选择了另外一条弯道超车:让技术的,归于技术。它们甩掉了医疗中劳动密集的相关环节,聚焦在技术本身,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本身最核心的诊疗环节的能力。

在更多的产业中,BAT也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新零售”如火如荼时,在今年双十一,阿里的人工智能设计师“鲁班”生成了4亿个定制的横幅广告;淘宝的聊天机器人在预售期间每天回答350万个简单提问;阿里巴巴计算资源AI分配官“达灵”将数据中心资源分配率拉升到了90%以上。

百度正在试图开启一个“手机AI”时代。去年11 月百度宣布与小米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科技方面的合作关系后,12月,李彦宏又牵起了余承东的手。百度的AI技术将更多地在华为终端上落地,直接触达消费者。

陆奇说,“China+ AI”将释放更多的AI创新。这是一个时代的变革期,虽然是为不确定的未来“押宝”,但站在这个路口的,不仅是BAT,也包括所有的企业和资本。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