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设计一所低收入社区的学校 | 一个真实的案例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pmcaff.com/article/index/1046159279242368?from=select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设计一所低收入社区的学校 | 一个真实的案例

11 月最后一个周日,光涧实验室举办了第九期「Do It Today」工作坊。这次的主题,是用 Design Workshop 这套创新设计的方法论来设计一所低收入社区的学校。

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话题,而是光涧实验室的伙伴,社会创新项目「科蚪」,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工作坊的当天,科蚪的创始人欧阳艳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个真实的生活在北京的低收入家庭的故事。基于这些用户故事,大家在 Design Workshop 的方法论引导下,讨论了一个低收入社区的学校真正要为社区家庭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并产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因为 Workshop 的时间有限,当时我们没法把完整的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有更多人了解「科蚪」这个项目,了解为什么要设计一所低收入社区的学校。也希望大家通过文末的方式,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之中。


在这次 Design Workshop 之前的一周里,成千上万的低收入者流离失所,他们曾经聚居而成的社区也面临消失。这让我在主持 Workshop 的时候,有一种仪式感。

Workshop 的参与者,有来自公益基金会的,有长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有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大家很快就投入到了用户故事当中,没有人对命题本身提出质疑,当然这也是我们要求的。而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科蚪和光涧的内部讨论当中,我们自己在反复地质疑和思考:在政策大环境下,外来务工的低收入者是否还会留在北京?他们是否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买单?

最初我认识科蚪的创始人欧阳艳琴的时候,科蚪在北京做的是针对幼学衔接阶段的乐高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ametics) 课程。她希望通过大幅度降低课程的研发和运营成本,让低收入家庭也能负担得起好的教育内容。一节乐高课,她只收每个孩子 40 块钱,大约是市面上的乐高课程 1/10 的价格。即使如此,要找到愿意为此付费的家长并说服他们购买,也需要时间和努力。我问她,为什么不通过公益或政府途径募集到资金然后免费为家长提供课程?她说,我做这个课程是想要切实影响这些孩子和家庭,而不仅仅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只有家长愿意掏钱才能证明课程是有用的、是得到他们认可的。我是被这个回答打动的。只有把解决用户真正的问题放在首位,我们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产品。

而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问题。这是光涧参与到科蚪的项目里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光涧的方法论来帮助科蚪提升创新探索的效率。成为合作伙伴之后,我们会更关注对真实用户的了解和洞察。我们需要在用户洞察之中找到正确的问题。

一个低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只有几千块,打工子弟学校一个月的开支就将近 1000 元,在此之外,这个家庭还愿意为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付费?乐高课程是不是这样的内容?这是我们之前一直存疑的,随着科蚪实际工作的推进,也渐渐地验证了课外的乐高课程在当下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事实并没有我们看起来那么显而易见,这里有几个用户洞察:

1. 低收入家庭在教育上的付费意愿并不低,基本上在 20%,甚至更高。如果是一个三口之家,父母都工作,家庭月收入在 6000 元的话,20% 就是 1200 元。

2. 由于户籍问题,大部分低收入家庭无法进入公立教育体系,所以私立的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就占据了他们开支的大头,但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很差。

3. 和所有家庭一样,低收入家庭也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但他们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去判断什么样的教育能做到这一点。

4. 在学校之外,家长愿意额外花钱的动机更多的是托管,而非教育。由于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工作时间较长,托管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如果托管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家长是愿意在预算范围内付出差价的。

所以,乐高课程这样一种普适的好的教育,当然是能帮助用户的,但困难在于它需要家长付出全日制教育之外的钱,而它的价值又不在家长现在的认知范围内。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解决什么问题」的讨论。

但这时,科蚪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由于政策原因,五环外的打工子弟学校、菜场、活动空间被悉数拆除,原先的聚居社区被打破,社区里的人群开始大量转移,孩子甚至整个家庭的去向都摇摆不定。科蚪的用户还有吗?当我们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抛给欧阳时,欧阳选择了走到这些用户身边去。

有一天,欧阳对我们说,她去拜访一个还在运营的打工子弟学校时,发现这个学校正好缺老师,她就主动揽了初三班主任的活。这让一个创业的事情看起来十分漫长。但对于社会创新项目来说,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问题并解决它,需要耐心。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用户故事并产生更多洞察的机会,于是用 Persona 的方法论帮助欧阳梳理了如何收集和理解用户故事。

一个月后,我去欧阳所在的打工子弟学校做了一节课的志愿老师。这个打工子弟学校在一座气派的国际学校的背后,有 500 多名学生,不到 20 个老师连轴转地上着不同的课程。老师们看起来疲惫不堪,甚至在考试时只想着把答案告诉学生了事。

欧阳聊了聊她积累的用户故事。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不可能再回到他们父母的故乡。不能接受和父母分开,难以再融入乡村生活,乡村教育资源稀缺,而县城寄宿学校的成本并不比北京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原因都会让他们决定留在北京。仅仅是就读于北京的民办打工子弟的学生人数就有 9 万人,即便政策在驱赶他们,他们也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另一方面,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走上升学的道路。由于学籍制度的影响,他们无法就读北京的高中,而回到老家考上高中的机会也并不大。即使能够考上高中,有些家庭也负担不起学费。

在各种矛盾的夹击之下,打工子弟学校里每往上走一个年级,学生人数就越少,能够认真投入学习的人更少。但与此同时,这些家庭,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又确实怀抱着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何让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获得教育,让他们不升学也能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开始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打工子弟学校肯定不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欧阳渐渐把方向确定在设计新的全日制的教学内容来替代掉现有的打工子弟学校提供的内容。

假如不以升学为目的,公立教育体系的课本就可以被割舍,转而去帮助学生培养基本能力、探索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做好储备。而目标人群也明确在了即将走入社会的中学阶段的学生。

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我们把科蚪的案例搬到了开放的 Design Workshop 上,希望能为欧阳在机会点的选择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上提供更多的灵感。这些思考,是我们在发起 Design Workshop、设计一个解决方案之前必须要做的。我们要对大方向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清楚当前业务最重要的具体挑战是什么、以及目标用户到底是谁。

在参加 Design Workshop 的 4 个组中,有 3 个组选的机会点都是基于不再走升学道路的判断想要去帮助孩子们储备走上社会的能力,其中 2 个组讨论的是建立自我认知能力,而另一个组讨论的是和社会新兴岗位接轨的能力培训。还有 1 个组选择的机会点,就很不一样,是从培养父母和社区的角度切入的,因为父母是子女教育的决策者和辅助者、又是子女最重要的陪伴者,而低收入社区的父母在这些角色上的能力是缺失的,他们认为,应当集合社区的力量去弥补这个能力,同时帮助父母获得能力的提升。虽然所有组的解决方案里都会提到借助社会资源去提供课程或培训,但这个组调动的是用户本身的资源,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这是一个体验版的 Design Workshop,所以日程压缩得非常紧,大家的很多主意不能深入地讨论,但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对科蚪有启发的。欧阳也会在近期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

一个城市里的低收入者是不会消失的,这是由经济决定的,并不是一个行政命令就能改变的。改变的只有他们的处境。在他们的处境看起来变糟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些家庭里的孩子,不会被社会抛下。他们仍能以某种方式做好进入这个社会的准备,并有机会在这个社会里过上好的生活。

感谢上周末来参加 Workshop 的所有人,也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我们稍后会发起一次线上的 Brainstorm,来征集更多解决这个问题的主意。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扫码进群。(如果二维码失效请添加管理员:poqiu001)

想了解更多光涧实验室积累的产品设计、产品营销、人才管理等方法论,请关注公众号:光涧实验室 (ID:lightstream0)。

 屏幕快照 2017-11-03 上午9.35.28.png

光涧实验室希望帮助正在寻找业务突破的团队,掌握有启发意义的、通用的创新方法论,并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业合伙 | 创业咨询 | 创业方法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